
庄稼活不用学吗
鲁海
中国农民最朴实,最厚道,最谦卑,最勤谨。他们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自谦为“庄稼人”。从小与土坷垃打交道,庄稼人对庄稼活了如指掌,驾熟就轻。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简单劳动还有什么科学,还蕴藏着什么文化底蕴。因此,当谈起庄稼活的时候,他们总是轻描淡写,摇头摆手:“庄稼活不用学”。社会上,有些人甚至是文化人对庄稼活不屑一顾。他们推崇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玩土坷垃的,刀耕火种,有什么神秘可言!
庄稼活真的不用学吗?非也!有些人庄稼人干一辈子庄稼活未必样样精通,事事明白,什么都拿得起放得下。比如何时种瓜,何时种豆,何时栽葱,何时起藕……我们的经典,二十四节气未必理得清,未必人人会用。先别说摇耧、扶犁、抓种、育秧、打药、扬场这些技术活,就是看起来最简单的耪地、磨镰有的庄稼人愣是一辈子学不会。
我们不妨说说耪地。在乡下,耪地是个特别简单的活路,男女老少都能干。能干未必会干,会干未必干得好。
耪地首先要弄清楚耪地的目的,除草还是松土,如果是松土,为散墒和保墒而松土。
如果是除草,那就得“浅耪”,擦着杂草的“五叉骨”稍低一点,轻轻划过,过深过浅都起不到除草的作用。而且,除草要选择晴天好地的日子,天越好越要耪,天越热越要耪,跟过麦打场似的。阴天下雨耪地除草那不是瞎胡闹吗!
如果为了松土,那也得弄清为保墒还是散墒。俗话说“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所谓有水,是说耪地可以缓解干旱;所谓有火,是说耪地可以提高地温,也可以散墒。
保墒需要“浅耪”,散墒就得“深耪”。那怎么把握浅耪和深耪呢?
浅耪,挺直了腰,将锄把上抬至胸脯;深耪,猫下腰,将锄把下压至裤裆。当然,还要根据自己的个头,锄把的长短,以及锄钩子的弯曲度等来确定。你看看,一个耪地就这么多道道。
磨镰。磨镰也很不简单,许多乡下男爷们一辈子都不会磨镰。早年间,过麦是用镰最集中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准备几把,甚至几十把镰刀。到集中割麦子的时候,下地干活都得带上磨刀石。镰刀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得打磨,不然就割不动了。特别是生手割麦子更容易毁镰。
磨镰可不是人人都会干的,不会磨的千万不要逞能。不是磨不快就是把镰刀磨毁了,那就耽误事了。
扬场更是个技术活。有些男劳力,一辈子也没学会扬场。眼巴巴看着人家扬场高手左撇右撇轮番上阵,轻松自如,配合默契,自己满头大汗干着急。只有陪笑脸求人家帮忙了。我们老家就有个地邻不会扬场,兄弟俩不少忙活,愣是没学会这一手。
当然,在乡下,乡亲们互帮互助的好风气一直流传至今,令人叹服。
庄稼人尚且如此,那些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人,那些所谓的文化人对庄稼活恐怕无从谈起了。
庄稼活可以不需要文化,但是,有文化未必会干庄稼活。
好在许多农活都被机械化、现代化取代了。取代是取代,但是,做为农耕文明,农耕文化,还需要留下应有的记忆。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喜欢文学,退休后,写了一些诗歌,小小说、散文、札记等,散见于报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