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祺德可嘉
口述:李文祺 整理:乔建忠
今年8月21日上午,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在地处塘桥街道的上海福朋喜来登大酒店,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国南极考察40周年和中国北极考察25周年活动暨李文祺新书《脚踏地球南北两极》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专家作了很高的评价,给了我莫大的荣誉和鞭策。
1946年10月我出生在浦东塘桥。1966年党组织选调我到《解放日报》,历任记者、农村部负责人、科教部党支部书记、驻京办事处主任。高级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黄浦区业余大学。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浦东分会会长、常务理事、会长助理,百老德育讲师团副团长。
在岗40余年,获新闻作品特别奖2篇,一等奖8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11篇,优秀奖2篇,入选《聚焦上海 谱写辉煌——上海优秀记者获奖作品集》《上海好新闻评选获奖作品》《上海新闻丛书》、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感悟科学》和《中学生文库》。撰写出版《科海浪花》《京城纪事》《回忆往事——亲历神舟一号到六号》《足迹》《天之骄子》等著作。参与《大上海骄子》及市科技党委、科委大型画册《跨越》《追寻科技创新的足迹》撰稿。《南极之行》评为全国优秀图书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授予“优秀科普作家”和“优秀科普编辑(记者)”称号。中国首次记者节获“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被上海报业集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从一个农民儿子成长为党报的高级记者,党为我的成长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才有我在新闻事业上的一点光彩。
新闻事业上的四个“第一”
1.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我是代表,兼上海市委书记、代表团团长韩哲一的临时秘书,又是特派记者。在大会上采写的新闻《战友重逢分外亲》,是10年文革结束后第一个记者署名的报道”。从此结束了十余年记者发表新闻作品不署名的历史,开创了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先河。2020年,《上海市志新闻出版分志报业卷》,把它作为上海的“大事记”载入市志。
2. 1984年11月,在我的积极争取下,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999年7月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被誉为“脚踏两极第一记”。横渡太平洋,穿越西风带,挺进南极圈,建设长城站,顶飓风,战涌浪,随“向阳红10号”考察船航行十万八千海里。在南大洋上,“向阳红10号”遭遇极地飓风,风速达每秒34米,往日昂首挺胸的科考船,一会儿钻进波谷,一会儿又被抛上浪尖。144米长、14米高的涌浪与船头相撞,溅起几十米高的浪花,船体剧烈颤抖,左右摇摆达70度,舱室内瓶飞椅倒,人仰马翻,船体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更严重的是,第5层甲板有6处裂开!主甲板两舷加强柱有4处裂缝!后甲板进水!危象丛生、生死搏斗的第一线,我冒着被风浪卷走的危险,抓着栏杆,从船舱爬到驾驶室,手持相机拍摄船员们与波浪生死搏斗的场面。与暴风搏斗了15个小时,终于冲出暴风圈。我趴在地板上,写下了通讯《在沧海横流中》,连同《在巨浪中搏斗》的大幅照片,发回报社,刊登在《解放日报》上。上海教育出版社把我的作品汇编成《南极之行》一书出版发行,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图书奖”。我在南极拍摄的照片编成《南极掠影》出版。
机遇永远属于有志人。十五年后,年过半百的我获得了又一个难逢的机遇,参加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随“雪龙号”进军北冰洋,历时71天,航行一万四千海里,发回138篇报道,四个版彩色照片,抢发了不少独家新闻。我每天凌晨一时和下午一时按时向《解放日报》和《新闻晨报》供稿,每天睡眠只有二三个小时,71个日日夜夜几乎靠天天服药,后来又几乎靠天天打针维持下来。《解放日报》和《新闻晨报》两报编委会发给我的慰问电中,充满感情地说:“你在长达两个月的采访过程中,深入第一线,不惧困难,不怕危险,不顾疲劳,时刻将完成采访报道任务放在第一位。你的敬业精神和长年采访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值得表彰!”我总结自己南北极采访之行,坦陈:“既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也有我的勇气,就是不怕苦,不言累,不畏难,不惧死。”
3. 1992年4月12日,我第一个发表独家新闻:8年内把中国宇航员上太空,在解放日报一版头条刊登。1999年11月21日,亲历“神舟一号”发射现场采访,经我的努力,把当天凌晨3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当天《解放日报》上发表消息、通讯等文章,开创了先例。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的曹刚川称赞《解放日报》立了一大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解放日报》社编辑出版特刊《一百个版里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印迹》,把我亲历“神舟一号”发射的消息、特写等文章的整个版面收录其中,载入史册。我觉得:“留恋这一段风华岁月,我感谢时代,感谢机遇,感激领导和同事,我也满意自己的创造,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回忆。”
4. 我从业40年,采访报道的对象,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来访的外国政要,参与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总理田中,见证了中美和中日建交的时刻;从科技界泰斗、演艺界明星、奥运会冠军,到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但我的根却深深地扎在基层,心紧贴着普通百姓。让我最感动、最自豪、投入精力最多的,第一个采访报道普通工人发明家包起帆。他是白莲泾码头装卸工。那时,木材装卸全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伤多。他目睹3位工人兄弟死于木材装卸,许多工友受伤致残。他怀着“让码头工人远离死神”的强烈使命感,发明了抓斗,我写成通讯《从装卸工到发明家》,在《解放日报》一版头条刊登,荣获上海好新闻二等奖。我和包起帆惺惺相惜,从采访和被采访关系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30多年来,我追踪他的足迹,报道了他的每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把他的传奇经历、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广为传播。
奉献在三尺讲台
乐当科普传播大使
2012年9月10日,塘桥街道成立“五老”先锋讲师团,推选我当团长。多年来,我组织讲师团向居民提供“菜单式”服务。每当党和国家恰逢大事、喜事,我要求20多名讲师先自已收听收看,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做好备课和宣讲提纲。然后组织讲师集体学习讨论,汇报各自的体会心得,提交讲课题目。经过筛选,把讲师的讲课题目由街道分发到每个居委,让他们挑选。选到谁,谁就义不容辞地到居民中去宣讲。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全国每年的”两会”结束后,一份份菜单发到居民区,讲师们面向居民宣讲300多场,听众万余人,受到各方好评,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先进集体。我本人立足三尺讲台宣讲了《理想、信念,拥护核心、维护核心》、《十九大报告的72次掌声说明了什么》《习近平拨正了党和国家的航向,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等,我赴10多个居委轮流作报告,深受欢迎。
我从事科技领域采访报道28年,遍访科技界顶尖人士宋健、朱丽兰、邓楠、徐冠华、周光召、朱光亚、钱学森、路甬祥,以及王选、吴孟超、洪国藩、包起帆等科技英模。又因“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现场发射报道的记者,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更是南北两极考察的记者,见识广,知识丰富,向民众进行科普。每当来者要我作南北极科考报告和航天报告,都不拒。社会之需,我参与。每场报告我都认真准备,自已做PPT,以图文并茂、现场感强的形式进行宣讲。2010年6月,在潍坊街道社区举办南北极考察摄影展,受到浦东新区政府的赞扬,被评为浦东新区“科普传播功臣”。2008年,被评为潍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志愿者”。2009年10月,被评为“上海市科普志愿者之星”。2016年7月12日,在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在社区文化中心举办南北极考察摄影图片展。30个展版300幅图片,展期两个月,普及极地科学知识,让人们领略极地风光,传播极地精神。另外,我还到延安、南洋、川沙、南汇、晋元、东新等高级中学及众多中小学,与同学们话人生理想,说成长奋斗;在复旦、上海、东华、财贸、上海师范、上海理工等大学,为大学生讲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激励奋发向上。同学们赞扬我:“文”以载道,“祺”德可嘉。我还到武警3支队,5支队军营,为军人讲传统,话爱国,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松江、青浦、白茅岭监狱,与服刑人员对话人生演变,撬动灵魂,唤醒良知,鼓励他们加快改造,早日回归社会,成为一个有益社会的新人。
笔耕不辍 弘扬正能量
退休18年来,我笔耕不辍弘扬正能量,在报刊上发表通讯、评论文章百余篇。2009年12月《科学》杂志,发表了我的长篇文章《中国极地考察向强国迈进》。2015年,为纪念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参与主编了《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一书,组织退休的老记者采写抗日战争中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中至今活着的新闻老战士以及己经故世的新闻老战士后人。他们中有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石西民、金仲华、赵超构等23人,有45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读者反响很大。
2018年5月,我主编的《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50万字,记录了杨富珍、李斌等44名全国著名劳模的辉煌业绩。我自己采写了杨怀远、包起帆和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总设计师林元培,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等先进事迹。书正式出版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我采写的《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 --亲历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设计》和《中国进出地球两极的门户----浦东建成我国唯一的极地科研中心》,先后被《文汇报》《新民晚报》和市委老干部局网站、市档案局主办的《档案春秋》杂志转载。读者看了我的书,写下书评说:“李文祺为科学人的奉献唱着赞歌,我在读了他的文章后,同样要为他唱赞歌,是他记载了那段历史,是他让我了解祖国科学发展中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他同样是祖国建设者中值得骄傲的一员”。2023年 月,在《档案春秋》连载《圆梦》的文章,介绍航天人为国争光的事迹,被全国著名刊物《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24年6月至8月,《档案春秋》又以连载方式,发表《1 9 8 4.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介绍中国极地考察的战略意义意义和考察队员的献身精神。
余热在社区闪光
我退休后,志不休,当志愿者。我认为,人在岗位上退了,成为”社会”人,就要融入社区,多做善事,老有所为。我居住的东方城市花园,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国家康健住宅示范工程”,市政府授予的“园林绿花住宅小区”,有1821个家庭,5721人,60岁以上的有1617人,其中离退休干部153名(处级以上占20℅)。在社区居住的退休干部顺应时代潮流,成立了上海第一个社区离退休干部理事会,我任理事、临时党支部委员,串联其他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的管理,投身到社区创建“温馨塘桥、宜居家园”中来。我又参加塘桥街道离退休干部理事会任常务理事,积极为街道党工会出谋划策,数年来妥善解决社区10余个问题,推进邻里互爱,为社区传递正能量,促进小区文明和谐建设。2014年7月,我受市委老干部局委托,总结了东方居民区离退休干部理事会的先进事迹。当年12月,东方居民区离退休干部理事会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为激发社区居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我主动提议街道邀请包起帆为街道、居委干部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讲报告,获得很大成功。我又提议出一本连环画,以轻盈的艺术形式,介绍包起帆发明创新的故事,受到居民们十分赞赏。我被评为街道离退休干部“六大员标兵”称号。
东方城市花园内草绿、花香、小河美,更有的是我与居民之间的暖暖深情。39号三楼的一位中年男子,患上严重的忧郁症。一天清晨,他从楼上跳下,一命呜呼。家妻蒙晕、六神无主、后事连连,如何打理?我挺身而出,与物业、居委、派出所等方方面面联系,相扶相持。2012年初,物业、居委联手招募治安巡逻者,邀请我参与,我不仅报上了自己的名,还拉上了老伴,夫妻上阵,守护家园。每周二晚上七点半至九点,我和妻子穿着平安志愿者红马甲,治安巡逻,小区留下我们老夫老妻守责、防范的脚印。。街道有一位工作人员写了一篇《昔日名记者 今日志愿者》的文章,表扬我“善心善行善举,正在给大浦东社区注入丝丝的温暖”。
“居民们的烦心事、小区里的新鲜事,我们身边的感人事,如何采写?”街道、居委干部让我讲怎样采写信息,我精心准备,从理论到实践,悉心讲解,不收讲课费。信息员听了感动地说:“李老师,你这样认真地为我们上课,太难得了。”我说:“小区是我家,出力我应当。”在庆祝建党97周年大会上,由上海报业集团、市委宣传部老干部处、市群众艺术馆根据我退休后为社区服务的事迹,制作的《老兵新传——李文祺的故事》,作为党课向党员介绍,获得好评。2018年8月,李文祺被浦东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为浦东新区青少年争做时代新人活动”红色辅导员”。
2005年10日12日,我受报社派遣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神六”升空时,发生车祸,身受重伤,胸椎12节和尾椎压缩性骨折,不能吃饭喝水、不能大小便,更不能翻身。8天后,基地政委及医院院长派木工做了一块木板,把我绑上,用救护车送到机场,在飞机上固定后飞北京。在医院里躺了3个月。妻子不怕脏、不怕苦,24小时照顾我。病情稍微好转,但双腿肌肉萎缩不能走路。妻子就每天架着我练习走路。一步、两步、三步,一天、两天、三天……。2006年2月2日,黄浦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结论:工伤致残程度九级。医生对我说,“你以后走路会像只虾,弯腰曲背的!”妻子为了我康复,不论寒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押着我每天早晚走路。每当我伛背时,她在背后说一声“挺起胸!”近20年来,我天天走路,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谁能看出我是伤残人!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家庭和睦,2015年,我被居委、街道、浦东新区评为最美家庭。2017年3月,被评为上海市学习型家庭示范户称号。
荀子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我的足迹,交织着理想与奋斗,梦想与实干,进取与拼搏,成功与感悟。我有着坚定的人生信念,拥抱改革开放,敢于迎接挑战,勇于接受艰苦采访任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造欲。做一个有抱负、有追求、有操守、有道德境界的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对社会对国家对民众,也对自己和家庭有益的事。用平凡与传奇编织自己的人生,用奉献与拼搏书写自己的业绩,让希望与进取充满自己的生活,无怨无悔、无愧无憾地铸造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乔建忠,系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杂文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报告文学《星火罗宵》杂文专著《桑榆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