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临清,最是人间烟火气
文/李海华
清晨的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街外的汽笛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朦胧的意识开始渐渐充斥大脑。楼下北面是一个菜市场,又开始了新一天的买卖热闹情景,匆匆的行人在其中来回穿梭,不停的吆喝声、叫卖声充斥着整个市场。
临清是千年古县,又有五百年的明清时期繁荣运河文化历史底蕴,让古城更有历史流韵。行走在临清市城区的大街小巷,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消费场景,赋予了整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在新都汇小吃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望不到头的摊位,伴着烹炒的火苗、诱人的香气,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人们三五成群,聊生活,品美食。升腾的烟火气里蕴藏着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穿过拥挤的人群,走进临清古城小巷,高低起伏的屋舍,如潮起潮落。街巷在错落的房舍中时隐时现,追逐嬉闹的儿童,让古城的眸子瞬间亮了起来。
临清果子巷只是众多街巷中的一条,它很普通,但贡桃的汁液丰盈、蓼花的酥脆爽口、炸马堂的外酥内软,曾经是这条小巷最鲜美的舌尖记忆,也为这条小巷赢得了好听的名字。
无论历史走过多少风云春秋,也无论如今有多少美味令人齿颊生香,贡桃、蓼花、炸马堂,都不会被临清人忘却,这些古城曾经的美味,生动了临清的烟火气,鲜活了临清的市井味。果子巷是临清现存的160多条老胡同中,唯一以美食命名的胡同。虽然,它只有两米多宽、百余米深,却承载着明清时期临清浓烈的烟火气。
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在临清缔造了商业的繁荣,他们在临清生活、经商,也因此,美食文化融合生发。秦晋美食被马背驮着赶到临清,与乘船泛波而来的南国美食争夺着临清舌尖的青睐。当年,果子巷商铺肩挨着肩,拥挤在果子巷两畔,等时刻一到,这里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热闹光景。各种时令鲜果和食品等待顾客的挑选,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白塔窑蟠桃带着“贡桃”的荣光被箩筐挑进果子巷。苹果、梨等水果,在贡桃的脚跟下,只能是配角。白塔窑蟠桃扁圆形,大的有成人拳头大小,成熟后白里透红,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
蓼花本是一种鲜花,在果子巷成了一种美食的名字,美丽的名字背后是临清人难以忘却的记忆。果子巷像一垄肥沃的土壤,红、黄、绿、蓝、粉等各种颜色的“蓼花”盛开在这里,各种颜色的蓼花放在一起非常艳丽漂亮,让这条窄窄的小巷充满了诗意。
每天早晨,这里人来人往。“炸马堂”是很多临清人钟情的早点。事实上,“炸马堂”曾经是果子巷里特别火爆的一种食品。临清人口中的“炸马堂”早点就是油条,只不过比油条大且长,每个“炸马堂”有四批,口感外酥里软。炸好之后的“马堂”,穿在藤子秆上,然后放在柜子里,等客人来买时,店主就从柜子里挑起一杆“炸马堂”。
“炸马堂”与明朝的一起临清商民暴动事件有关。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的兴旺发达,让临清成为运河上的榷税八大钞关之首。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马堂来临清督理税收。马堂横征暴敛,强取豪夺,致使工商业户“家破者大半”。由此,临清工商业者发动了暴动。炸油条的商户宣泄情绪,便把炸油条叫做“炸马堂”。从此,“炸马堂”这个名字不胫而走,流行开来。直到现在,那起暴动虽然已经过去400多年,但“炸马堂”的叫法一直在临清流行。
老城果子巷的东首与锅市街相交处热闹非凡。巷口烧卖馆、小厨房肉饼、老街水饺馆、王家烧饼,无不延续着果子巷的市井繁荣。顺着小巷过去,街道以青石板铺砌,两侧是传统建筑风格的商铺,街道并不长,转眼就到了尽头,但这些店铺的存在,正是老街巷留给临清人心灵深处的记忆。
耸立在吉士口的牌楼气宇轩昂,街道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车辆也像流水一样绵绵不断。晨光中的小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烟火,忙碌却又充满着活力。
当落日的余晖穿透云层,金色的霞光洒落在街道上,临清城的轮廓在夕阳下慢慢变得柔和而模糊,多了一分神秘,也多了一份惬意的情调。忙碌的人们踏着轻快而坚定的步伐开始返家的路途,学生三五成群的走出校门,路边等候放学孩子的家长们盼首以待,校门口的街头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不自觉的将目光汇聚,车辆的鸣笛声穿梭在耳边,藏着掩盖不住想归家的心。
超市外街头小贩放声大笑的交谈着,街边嬉戏孩童清脆的笑声,路过的小狗欢快地摇着尾巴,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老人缓缓走过,街上商铺逐渐亮起的霓虹灯,交汇在一起,编织成了一幅生活的图画。黄昏的临清城,散发出烟火气息,无数疲惫的影子里,藏着数不尽的爱与梦想。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临清大街上也开始散发夜市独特的魅力,摊点布满街道两旁,地摊棚架上装饰的灯光和商铺各色LED灯渐渐亮起,各种小吃美食琳琅满目,诱人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小孩牵着妈妈的手想要奔向香甜的冰淇淋,小姐姐们一边拍照一边享受着美食,小情侣们甜蜜的分享手中的奶茶。在街道一角,一位中年妇女正忙碌的准备着邵鸡,她家的烧鸡的手艺传承了很多年,鸡肉味道鲜嫩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新街经一路南头的“蜜雪冰城”门口总是大排长龙,挤满了前来打卡拍照的少男少女们,期待和满足的笑脸在街上频频出现,留下余香,也留下一串串笑声。思绪在行进中飘远,悄悄藏匿在这烟火临清城,比起繁华都市的璀璨,少了惊叹,多了着迷,一餐一饭间,治愈着人们浮躁疲惫的心,一言一行中,流淌着的是安静与归属。
夜色中的大众公园格外宁静,星光点缀在天空,静谧中映照着微弱的光亮,站在凤凰岭上望向城市的建筑,一盏盏灯光像一条金色的绸带,把临清城串联在一起,阑珊的烟火,伴着星光,更添增了几分朦胧和诗意。京杭运河边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微风吹过绿水,水面轻轻泛起波纹,仿佛在述说着今日的见闻,微风吹过脸庞,细细的风声悠扬动听,呈现出古城最恬静的模样。夜晚的临清城,既有繁华的喧嚣,也有宁静的安逸,它们如同一首交响曲,记录着这段心灵的旅程。
我不生于这座城,却长于这座城,我在这里生活,但这里有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里尽情的将我的人生故事留下,这里的大街小巷都蕴含着我岁月的足迹,它承载着我记忆,赋予了我安逸,在这里我找到了想要的归属感和自由感。虽然生活普普通通,但也乐在其中。烟火临清城,市井长巷,晨起暮归,晚风漫步,平凡人间,万事可期。我爱临清城,更爱这朝朝暮暮的人间烟火气息。
李海华,山东临清市人。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临清市作协副秘书长,《当代新文学》副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纸业报》《精短小说》《聊城日报》《鲁西诗人》《长安日报》《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作家文学》《临清周讯》《中国现代文化报》等报刊杂志。作品《希望》荣获1996鲁西北青年诗人《三等奖》,《长眠在麦田里的母亲》在2018年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荣获散文类二等奖。2019年,被中国华夏精短文学学会评为十大创作明星。长篇小说《转动的青春岁月》在《山东商报》连载,长篇小说《处处花开》《当代文学连载》出版散文集《岁月静好,寻梦远方》《乡愁寻根》,出版《圆梦》《转动的青春岁月》《一路向未来》《处处花开》4部长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