抨锅儿
文/冷月寒宫
村里的王大爷前两年老伴儿因病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的日子既孤单又寂寞。儿子在省城工作,平时也不回来,隔三差五的打个电话问讯一下。只有年底一家子才回来几天。女儿也远嫁外省了,更很少回来了。儿女们也曾多次劝说,让他别种地了,轮流的到儿女家生活,也好照应着。王大爷总说城市生活不习惯,哪也不如在农村舒服,在自家自由。
王大爷虽然六十多岁了,但身体很硬朗,自己种了十多亩地,养了十几只鸡,还有一头小肥猪。老伴儿在世的时候,一直就是这样的,鸡呀猪呀的养着。也许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现在王大爷一个人了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操劳着,饲养着。
“大爷,剩一个儿了还喂个猪干啥呀?买上几斤肉吃好几天,喂它多累人呀。”我趴在王大爷家院墙上说。
王大爷边给猪倒泔水边说:“哎,你不懂,自家喂的猪肉好吃。”
其实我很懂,懂得大爷养猪养鸡的目的。每年儿女们回来过年,走的时候,王大爷总是大包小包的给他们往车里塞。还自言自语地说:“这个猪肘子给外孙吃,这个猪蹄给孙子吃……”
这才是王大爷口中的“你不懂”!
一天中午,人们刚从地里回来,“流动超市”的喇叭唱着“二人台”驶进了村子。虽然村里的人不多了,但卖货的车一来,总是围的满满的,他买点这个,你买点那个。王大爷也围上去买了几包香烟。
“大爷,晚上一个人能睡着觉吗,我给你介绍个老伴儿,要不要?”卖货的眨着眼睛笑哈哈的说。
旁边的人们乘机也打开了话匣子。
“你有合适的人了?”
“真的,你沿村卖货都知道哪个村啥情况,给老王介绍一个”
“对,省的一到黑夜,老王孤单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
“说的也是,找个伴儿,给做做饭,洗涮洗涮的。”
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王大爷手里拿着几包烟,不自在的笑着。“多大岁数了,土淹脖子上了,还找……”用手指了指卖货的,“尽瞎说,好好卖你的东西。”
“真的大爷,你要要的话,额就给你介绍,人家也六十多岁,三个孩子都在外,各有各的家,她老汉也是前年没了的……”
人们又开始劝王大爷,有的点头晃脑的,有的指手划脚的,还有的挤眉弄眼……说的王大爷好像真的心动了。
一连几天,王大爷总是想着那天卖货说的事。尤其是到了晚上,更让他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的心思着,大伙说的没错,抨锅儿搭伙过日子,互相也有个照应。王大爷爬在被窝里,点了一支烟,深深的吸了一口,也许这时的脑海里形成了无数个新生活的画面,也许想起了曾经的点滴,也许……
“二人台”的音乐又在村里回荡开来。王大爷放下了碗筷,点了一支烟,跶拉着鞋就向外走去。
“有小鸡腿吗?给我来一袋。”王大爷瞅着卖货的说。
“大爷,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买小鸡腿了。”卖货的笑着问王大爷。
王大爷用手从前向后抹了一把花白的头发茬,轻声地说:“准备点好菜,万一人家来了,相相看看,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呀”
卖货的一听,差一点没反应过来,眨巴着眼不解地问:“大爷,谁来呀?”
王大爷环顾了一下四周,见人们还没出来买东西了,不好意思的说:“你不是给大爷找个老伴儿吗?”
卖货的顿时醒悟过来,“哦,大爷你想好了,那额一会儿绕到她们村给你眊眊,明天过来给你回话”
卖货的经常来,具体情况他门清,也就没细问。大爷也没细说,跶拉着鞋勿勿地向家走去。生怕别人发现了,难为情。
第二天,卖货的带回了话,让两家的子女都回来,坐在一起谈谈,如果孩子们没啥意见就行。到时候换件件衣裳,一起吃顿饭就成了。
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真的需要一个伴儿,不求什么财呀富呀的,只图个彼此照应,子女们再孝顺也不常在身边,老人们有个伴儿陪着,子女们在外闯荡也放心。
一个月后,王大爷家门前停了好几辆车,屋内院里聚了好多人。大人们说的,笑的,孩子们跑着,闹着……
王大爷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