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四十九辑「飘舞的剑」(6504辑)

第十三章 浩气长存
一
这一日,盛夏长昼,几辆马轿车来到了位于成都南门的武侯祠。从车上下来几个要人:四川总督丁宝桢、云南巡抚唐烔和江西九江知府钱埙,再就是丁宝桢的女婿刘章,以及几个骑马来担任保卫的衙役。一行人进到武侯祠内,管理祠堂的主事早已经迎了上来,将他们迎进了一座高旷的花厅。那是前任总督吴棠让人给修的。由于四面门窗大开,通风条件极好,在这暑热六月也觉到了几分凉爽。他们准备在这里休息一下,凉爽一下,再去各处参观。
丁宝桢自然是来过的,这次主要是陪老朋友唐烔和经他遴选担任过家乡平远州知州的钱埙。两人都是来赶他的六十五岁寿辰 —— 一般的官员们都不知道他的具体生日,他也从来没有公开请过寿宴,没有接受过寿礼。他一向来都告诫自己的家人:“若是平民百姓家,为老人过生祝寿,村寨上的亲戚朋友来祝贺一下,人不会多,礼也不会多,热热闹闹一回,这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当官的要是敞开做生的话,那情况就不同了,属下所有的大官小官都不得不来给你柷寿。不来嘛,又怕得罪你你给他穿小脚鞋。来嘛又怕送少了同样不讨好。这是一,二是有些不怀好意的贪官污吏,正好乘此机会给你送礼。收,得人钱财给人消灾,不收,又拂了人家的面子,大家都不愉快。所以呀,谁也不能将我的生日告诉别人。”——只有唐烔和钱埙等极少数至交才知道他的生日是明天:6月8日,因此赶了来。
休息得差不多了,大家就去参观武侯祠内各处景致。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唐代诗圣杜甫有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是武侯祠中的至宝。
丁宝桢积若干年的操劳已有痼疾在身,病倒过几次,又上了年纪,有些神弱色蹙,不便多说话,就由他的女婿刘章来同客人评说。
刘章:“这碑从文章、书法、刻技三个方面都可以称奇道绝。文章是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所撰,书法是柳公权之兄柳公绰所写,文字是名匠鲁建所刻,所以称为‘三绝碑’当之无愧。”
钱埙:“这碑文真不愧名相所撰。褒奖诸葛亮一生;其高风亮节,文治武功,严于治军,令人钦佩万分。举例如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但他们无不自甘服罪。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令人信服,百读不厌。”
大家观瞻了一番后,进二门为刘备殿,正中刘备贴金塑像的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刘章:“为什么只有孙子没有儿子呢?因为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由于昏庸无能。他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所以就只有他配跟在刘备身边。”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刘备殿后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 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的警句: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当世书法家赵藩撰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唐烔突然大叫一声:“稚璜兄,好手笔呀!”
众人起眼一看,在武侯祠悬挂的字画中,有丁宝桢用行楷写的一幅中堂,内容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成都名店锦华堂精裱,显得磅礴大气,流水行云,颇有鹤立鸡群之感。
钱塤:“恩师这幅字,应该价值连城了!”
丁宝桢:“那是光绪三年端午节的时候,我初来成都不久,这武侯祠的主事找我写幅字。我虽然用心写了,但毕竟不是书家,谬误难免,见笑了。”
唐烔:“我想的是,稚璜兄为什么不写别的而写这《出师表》呢?”
钱塤:“我也这么想,想必恩师以诸葛亮自比。”
丁宝桢:“那倒不敢妄比。不过诸葛亮是我平生最敬仰的三个人中的一个。而出师表则是我久读不厌的妙文罢了。”
唐烔:“这就奇了,前贤众多,稚璜兄从中最敬仰的是哪三个呢?”
钱塤:“恩师先别说,让我们猜猜。”
刘章:“钱太守猜得出的话,我请岳丈給你写一幅。”
钱塤:“这就难了。不过我还是要猜的。刚才恩师说一个是诸葛亮,就只再猜另外的两个,那是哪两个呢?”背着手度了两步,“啊,知道了,恩师说过,道家学说博大精深,终生受用不尽,那么恩师最敬仰的一个大约是老子。”
丁宝桢:“老子虽为道家鼻祖。其《道德经》亦我喜爱,但是其于安邦定国方面论述不多,非我最仰也。”
唐烔:“如此说来,那就是孔子了。”
丁宝桢:“亦非也。孔子虽创立了儒家,却疲于奔波,欲高而未实。”
唐烔:“那就是孟子了。”
丁宝桢:“正是。孟子是孔子之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深悉孔子之道,而又将孔子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竟成为治理国家之要义,君子律己之依据。我数十年来正是得益于孟子著述,方能在为国效力为民办事方面得心应手。”
钱塤:“极是极是。与孔子相比,孟子丰富得多,实际得多。恩师的确仰得其人。那么,恩师最敬仰的第三人是谁呢?”
钱塤:“这个人非屈大夫莫属。是吧,恩师?”
唐烔:“我想也应该是屈原了。稚璜兄每常吟咏‘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足见对屈大夫推崇之至。”
丁宝桢:“我之所以爱读屈大夫,最欣赏的是离骚、九歌,其想象绮丽,咨肆汪洋,足令千秋后世望尘莫及。然于我来说,又有另一个人更值得我敬仰。”
钱塤:“果然是谁?”
丁宝桢:“苏东坡。此人诗、书、画、文皆可为宋人之最。更可贵者,于宦海浮沉中,从不意志消沉,总能从容入世,逆境乐观,一生心境最无遗憾。既是无出其右的文人才子,又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君子。”
唐烔:“果然是个最值得敬仰之人!稚璜兄可谓学得其人矣!”
钱塤:“吾知之矣!孟子、诸葛亮、苏东坡三人,都是不空谈而务实之人,恩师身上,果然凝聚三者精华,所以会有丰功伟绩。学生又有所得矣!今后也当以此三位前贤为榜样,不枉度此一生。”
刘章:“今天听岳丈如此一说,小婿也顿开茅塞了。”
丁宝桢:“吾今老矣,虽有微绩,与前贤相比,尚有不足,每生愧意。”
唐烔:“稚璜兄这是过谦了。若依愚见,兄不仅系吾黔古今第一人,全中国又能有几人能及兄之精神?尤其是兄抚东十年,督川又已七年有余,智斩总管太监安得海,两治黄河,数挫外夷,改革盐政,惩治贪官污吏,根治都江堰水患,其间千难万险,非一般人可以忍受,亦非一般人可获之佳绩。愚以为,兄定将名垂青史,光耀千古矣!”
钱塤:“唐大人此论确矣……”
丁宝桢:“算了,等我归西后你们再怎样讲我都管不着,现在就别当面奉承了。”
众人皆大笑。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