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农具之三
文/高迎春
开垦土地,离不开耕耘土地的农具。我小的时候,乡村普遍贫穷,虽然成立了生产队,但使用的农具,依然多是一家一户使用的那些农具。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土地承包和土地8的老农具,依然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生产队使用的牛拉犁铧,是在木架下安装一只犁铧,由一只牛套拉,一个人在后面,一只手掌控木把,一只手摇鞭敦促牛前行,或者用口令让牛左传、右转、停顿。“驾,驾”,是命令牛前行的口令。如果口令是短声,是让牛儿起步走;如果口令是长声,是让牛儿加快脚步;如果连续用力呼喊,就是让牛爬坡用力的意思了。在前面加一个“嘚”字,变成“嘚儿——驾”,依然是命令牛儿前行的意思。“吁,吁”,是命令牛停顿的口令。人们如果嫌弃一个说废话,也用吁这个词戏谑他停下。“喔,喔”,是命令牛儿向右拐弯的意思。“咦,咦”,是命令牛儿向左拐弯的意思。“撤,撤”,是让牛倒退的口令,刚刚套牛的时候用得上。“呔,呔”,是让牛儿抬腿口令,如果牛儿听不明白,再拍拍它的腿,它就会乖乖抬起腿来了,这个口令也是在套牛时候用得上。村里人编了个驾驭牲口的顺口溜:“驾是起步,嘚儿是走;撤是后退,吁是停;呔是让牛抬抬腿,咦左喔右要记清。”看起来用犁铧耕地简单,单单驾驭牲口的口令记不明白,就不能下地呢。我们队用牛耕地的人,都是手臂强壮,驾驭牲口的老手。一般的年轻人,都不敢上阵接耕地这个活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铁犁,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明。铁犁上的犁镜,也是中国人最早安装上去的。这样耕田土层翻向一侧,土层叠加有规则,不再像没有犁镜那样凌乱。如果装上两个犁镜,用来犁沟,便于种植红薯和萝卜白菜。我小时候,六十年代暴雨成灾,到了该种麦子的时候,地里还是泥泞下不去脚,没有办法用木楼播种。幸亏有人想出了用犁沟犁,靠人工在后面撒种,才得以种上了麦子。麦苗出来后生长茂盛,来年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大丰收。社员分的自留地,无法用犁铧耕地,就只好用铁锨来翻地了。用牛来耕地,一点也着不得急。耕牛平时走路就四平八稳,上了套行走沉重,就显得更慢了。不管你如何摔响鞭子敦促,它依然是慢悠悠。如果打急了眼,牛也会撒野发疯。好的是趴窝不动弹,厉害的是拉着犁铧疯跑一阵。一头牛罢工,只好再套一头比较温顺的牛,继续耕地。那个时候,公社卖了拖拉机,每个村轮换着来给耕地,可是杯水车薪,许多生产队,还是用牛来耕地的时候居多。
田地用犁铧翻开,平整土地就要用到耙了。耙是井字形长方木格,木格上钉上排列有序的耙齿。“耙齿”的是圆柱钢将一头砸尖形成,好像超大号的钢钉,只是没有钉帽而已。事实上,农家人也把耙齿当钉子使用。在家中外墙上挂重物,就需要用斧头砸上一根耙齿。耙地时套上牛,人要站在耙的上方。看似一种轻松的活,可也是一种危险的活。耕耘后的土地,被犁镜翻开犹如土浪。耙齿深入土层,才可以将其恢复平整状态。耙地时人需随着土浪的颠簸晃动身体,耙出来的地才会平整匀称。血压高的人,如果站在上面,会感觉波浪起伏,头晕目眩。耙地也可以在上面压上重物,比如放上两个礅骨碌子。可是耙出来的地,就不如人长在上面耙出来的平整。我小时候也参与过耙地,因为牲口不够,就用七八个人来拉耙。如果上一个大人,大家都嫌拉着太累,就建议让我站在上面。虽然双手握着绳子,可以保持身体平衡,我还是感觉险象环生。在耙地的过程中,由于人拉的速度猛然加快,我的一只脚踩偏,腿被卡在了把的间隙里。好在人们听到我的叫喊,及时停了下来。人们七手八脚把我拉起来,好在没有大碍。可是任怎么说,打死我也不敢在上去了。现在想想仍然心有余悸。
在农村,零星的地块,不适合用犁铧耕。这就要用到铁锨了。铁锨,分为方头和尖头两种,方头的铁锨比较笨重,不如尖头小巧灵便。一般是大人选用方头铁锨,小孩和妇女更喜欢使用尖头铁锨。方头铁锨在田间撒粪,铁锨头盛得多撒的远,比尖头铁锨有优势。用铁锨翻开土地后,也是高洼不平的,因此需要用耙来平整。农家的自留地,生产队的菜畦,都需要铁齿木耙来平整。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也扛了一只木耙,可是那样子也太夸张了。农户家庭使用的木耙,铁齿排列要密集一些。使用木耙要有推拉动作,才可以将地平整好。在菜畦中挖条沟播种韭菜种子,也需要用木耙来平整好。在打谷场晒粮食,也会用到木耙。晒粮食使用的木耙,上面是木齿。我感觉晒粮食的木耙,才更符合这个名称。平整土地的木耙,应该叫做铁耙才更贴切。晒粮食,还会用到一种农具,叫做推板。就是木杆顶端是一块木版。用它可以把摊开的粮食,推拢起来。这种推板是个“半年闲”,一般农户家没有,只有生产队的打谷场才会有一两把。
作者简介:高迎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第一批“文化之星”,宁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津县收藏协会副主席,宁津县郭澄清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宁津县青年文学联合会特约顾问,《宁津古树风情》执行主编,《宁津文艺》编委,《宁津文苑》编委,中财论坛文化创新版主。文学作品连续三届被评为“鬲津文艺奖”,至今已出版七部。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50
本期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