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成长玩耍习俗
高廷伦
旧时由于科学落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不丰,人民生活不富裕,因此生活习俗也欠文明。
旧时社会上没有医院,只有零散的小药铺和极少数江湖行医人,人要生了病多是采取不求医,不吃药,以抗消灾,抗不过去的就只有等死。也有的求神拜佛,许愿祈福,也有用民间便法者,多是葱根、藕头、生姜、红枣、蒲公英之类,因此病亡者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女人生孩子则请个“老娘婆”,“老娘婆”接生皆无接生用具,全凭双手,又不消毒,手段粗暴,给初生儿剪脐带时顺手摸把剪子就用,出现难产或大流血等症状时又无有效抢救办法,因此造成大量产妇和儿童死亡。
孩子生下来后便装进土布袋里,即用布缝制的有挎肩的布袋,里边装上温沙土,孩子拉尿都在里边,细心的母亲一天给孩子换一次温土,有的人隔几天才换一次,孩子天天在粪尿土布袋里滚。
俗语说孩子“三躺六坐八爬爬,十二个月会扎扎”,意思是小孩子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着,八个月便会爬动,十二个月便开始会走路。但躺、坐、爬都离不开土布袋,孩子在一周岁内都在粪屎土布袋里滚。
孩子会走路后,要是冬天也给孩子穿一件开裆棉裤,便于拉尿,如孩子把粪拉到开裆棉裤里,大人就用尿布去擦拾,再垫上一块尿布,因无替换衣裤,带粪的开裆棉裤照旧穿。如孩子把开裆棉裤尿湿啦,大人就抓把沙土撒上,再拍打拍打,开裆棉裤也照旧穿着。
孩子稍大,如在地上拉了粪,大人就地随手捡拾块土坷垃、碎砖头、破瓦渣、棍棒、树叶子、庄稼叶、乱草等给孩子擦屁股抹屎,有时就在树杆上、士墙上、硬土地上吻一吻就行啦,都不求太干净,因此旧时小孩子身上多有屎尿味。
那时孩子们都没有玩具可玩,小男孩再大些便学会了打瓦,即在土地上划上相距三五米的两条线,一边线上立上几块砖头,在这边线上站了几个孩子轮班用一块砖头掷砸对面线上立着的砖头,谁把对面线上立着的砖头砸歪啦,谁就算有准头,谁就赢啦,对面线上立着的砖头就归谁所有,砸中了的孩子就快乐,砸不中的孩子就不高兴。
旧时男女孩子都会摔泥瓦屋,即每人和好一大块泥团,再分为均等的若干小泥块,把小泥块用双手捏成泥窝窝,几个孩子都把泥窝窝倒扣着往平地上狠摔,谁摔得最响,谁的泥窝窝顶端裂口最大,谁就是赢家,其余孩子都要在自己的泥团上撕一块泥贡给赢家。
再大点便学会了脱泥钱,即用两枚清朝用的方孔钱币制钱,把活好了的胶泥块夹在两枚制钱中间,用力捏实,再用一结实小木棒从制钱眼中间穿过,用双手挤着制钱在硬地上,或砖块上,或石板上来回滚动,一会便抽出木棒,拿掉制钱,和制钱一般大小的泥钱便可制成,再将泥钱晒干,用线绳子串起来挂在墙上。
小孩子玩泥钱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土地上用力抛滚,谁抛滚得最远谁就是赢家,谁抛滚的近谁就是输家,二是拿泥钱在土墙上抛磕,叫磕遥,谁的泥钱滚得远谁就是赢家,谁的泥钱滚近近谁就是输家。不会玩的弱者孩子一会可把一大串泥钱输光,泥钱输光后有的孩子还会哭鼻子。
旧时孩子们轻易吃不到杏子,因此杏核在孩子们手里便成了玩耍的宝贝,旧时杏核叫杏觚,孩子也赌杏觚,旧时叫投杏觚,即在土地上挖个小坑洞,小坑洞外再划上个园圈,赌杏觚的孩子在小坑洞里都放上一个杏觚,分头用自己手中的最大最重的杏觚用力掷投小坑洞里的杏觚,投出园圈外的杏觚就是赢的,谁投出的多谁就赢的多,用来投掷的手中最大最重的杏觚叫老母,有时不仅投不出别人的杏觚,把老母舍在坑里和圈内的都有,这叫把老母都丢啦,这就输的更大啦。
再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简单的棋技,如走四棋,每人四颗棋子,再如动别死茅,每人只有两颗棋子,棋盘都在土地上用手指或木棍随手画。
小女孩一般不太参赌,多是小游戏,有一种小游戏叫翻称,即用一长细线系成环,由一个女孩用双手将环反复勾拉成形,另几个女孩分别在第-个女孩手上用巧手勾拉出各种形状,谁勾拉变换的形状多就说明谁聪明,谁伶利,谁手巧。女孩也常玩跳城子,跳高楼,都在土地上用手或木棍画出框架,跳城子和跳高楼都有固定的程式,这种游戏更能比出女孩的伶巧和技能。女孩好比试恪达秧秧,即提起一根腿,用一根腿着地往前跳蹦,谁跳蹦得快,跳蹦得远,谁就是赢家。
还有碰胳拉盖,即用手搬起-只脚,一根腿着地,两人用胳拉盖拱斗,可用碰、撞、挤、闪、压、挑等技巧相斗,谁的双腿先着地谁就是输家。

小女孩最爱玩的是踢鸡毛毽子,小女孩都会自做毽子,有鸡毛的、布条的、纸条的等,花色也多种多样。
小女孩玩耍的还有缠线蛋、拍线蛋、踢线蛋、踢鸡毛毽子等活动。踢鸡毛毽子需要灵活、技巧和耐力,踢鸡毛毽子又有单人踢、二人踢、多人踢之分,是小女孩玩耍的精彩项目。
孩子再大点,五六岁六七岁时,便要挎了柳编篮子,拿了镰刀或小铲子去地里割草喂牛,深秋初冬季则要挎了大柳编篮子,扛了竹爬子或扫帚去扫叶拾柴,冬天则要手持粪杈子,或撅个粪篮子,或挎个粪箕子去沿街拾粪,一年四季就少有空闲时啦。
孩子再大点则必须跟随大人学习农业活,学农活如学徒,每件活都要求很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历经反复磕打锤练,人到二十几岁农活便可精通。
旧时民间没有学校,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上学机会,只有极少数富户人家请先生办私塾学校,学生最少一人,或二三人,或三五人,或七八人不等,那时的书多是手抄本,或木刻本,书都是竖行字,从上向下,从右向左念,且为繁体字,不分段,不断句,学生都有四大件读写用具,即笔、墨、纸、研,俗称“文房四宝”。
富家子弟靠读书求功名,争仕途,但成功者甚少,多数竞仕不成,俗语“功不成名不就”就源于此。
旧时穷家孩童和青少年成长及玩耍习俗,是大御路文明发展的一个文明高度,是大御路文明发展的一度辉煌。
旧时孩童和青少年成长及玩耍都离不开土,从刚出生都被装在土布袋里,住土房,睡土炕,玩坷垃,塑泥人,因此“土孩子”“土包子”“泥腿子”“土头土脑”“土生土长”“土里土气”等俗语皆出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