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邢祖援先生
何永年
从淮阴中学原党委书记王学儒处惊悉,台湾省台北市96岁高龄的邢祖援老人于2012年11月14日仙逝,感到非常沉痛。邢老诲人不倦,关心家乡各项建设事业的精神,尤其热衷于《淮阴文献》的编篡出版,令人十分敬佩。
我与邢老虽未谋面,但书信往来始于2009年5月。2008年初,从市对台办处获悉台北市淮阴县同乡会创办的《淮阴文献》,向淮安市家乡人征稿,于是我便和杨义春老人分别通过市对台办发送数篇稿子。按《淮阴文献》要求,文稿要转换成繁体字且竖排。2008年10月,《淮阴文献》第七辑成书,不久,由台北邮寄给王学儒家若干本,于是我们分别从王老手中取回。这一辑用了我三篇稿子。
后来,从王老处知道,台北淮阴县同乡会开始征集第八辑文稿。我便和陈瑾二人分别撰写了数篇,按王老提供的地址,用挂号信直接一并寄往台北市邢祖援老人。2009年5月14日收到邢老发自台北的第一封信。信中邢老热情洋溢地对我们赞许和感激,同时也不忘直言不足之处。信中说:“总之,我们欢迎您热心惠稿,虽然第八辑文献已经足够文稿并即将付印,但已将来稿转送负责编辑之司马中原理事长,考虑全部纳入扩大内容或分编入第九辑尚待研究决定,特先奉达。”从此书信往来。我们一直翘首以盼《淮阴文献》第八辑出版。其间王学儒老人数次告诉我,因种种原因,《淮阴文献》第八辑尚未付梓。未想到耄耋之年仍一心扑在《淮阴文献》上的老人竟与世长辞。司马中原系笔名,本名吴延玫,淮阴区渔沟人。
邢祖援先生字靖南,1917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淮阴城内,书香世家。先生幼时毕业于淮阴实小及省立淮阴师范高师部(省淮中前身)。不久投笔从戎。在实小与淮中百年校庆前夕均先后撰文祝贺,并回顾了当年在校情景以及师生情谊,深表怀念,不忘旧情。先生因各种勋绩,在台先后获得抗战纪念奖章、绩优奖章、研考专业一等奖章等20余枚。曾被世界名人大辞典中国部分列为对社会有贡献之人物。
先生学识广博,下笔如有神,且口才流畅,除著有《古文孝经正解》、《整体规划探微》等各类书籍十余种外,指导所属编印各种公用书籍甚多。又笃信基督,并曾著述及证道。另酷爱篆书及考据,并著有多种书籍印赠友人。此外,先生热心家乡文化,除提供母校甚多资料外,对于在台重印各期县志及参与编印《淮阴文献》,出钱出力,凡事恭亲,对家乡文化克尽心力,贡献巨大,被台湾乡友称为“掌舵人”。
台北淮阴同乡会由邢祖援、蒋瑞清、吴延祺、丁永华等乡友发起组建而成。早期之宗旨仅为促进联系,筹募活动经费,按期为学子颁发奖学金,后经有识人士倡议,编辑出版文史资料《淮阴文献》,使两岸乡亲悉知家乡历史,不忘过去,展望未来。早期编务悉由淮阴同乡会邢祖援会长担当。文献内容之丰富,使人捧读之余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海峡两岸乡亲,从文化的交流到心灵的契合,在精神上“以文会友”,岂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先兆!
期望邢老爱国爱乡之精神永承,《淮阴文献》得以继续。
(2013年2月3日刊载于淮海晚报)
何永年 写于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