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故事
文/郭有三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苏秦故里的美丽景象,历史名人苏秦就出生于此。如今的“苏秦墓”就在洛龙区李楼镇太平庄村,唐代武德八年萧瑀所立的“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募”碑刻仍在,当地流传了许多苏秦的故事和传说。苏秦本来是一介布衣,通过自己的刻苦攻读成为了六国丞相,身挂六国相印,提出"合纵"政策,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是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今天让我们从苏秦故里出发,去了解苏秦的传奇人生,去感受苏秦的政治谋略。
一、悬梁刺股,学有所成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苏秦是战国时期的周人,他的师傅是当时著名的鬼谷子。少时苏秦闭门不出,遍观群书,认为自己能够辅佐君王,可惜的是苏秦一腔抱负却到处碰壁,求见周显王不被任用;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家人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学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糊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经过刻苦攻读,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的由来。
二、前倨后恭世态炎凉
复出的苏秦来到了燕国,此时燕国正在经历大乱,国力衰退,苏秦使出了浑身解数,具体分析燕国的利弊,终于得到了燕昭王的器重,从此苏秦扬眉吐气,决定开始报答燕国的知遇之恩。燕昭王接见苏秦之后,听从了苏秦的计谋,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六国。
苏秦逐一说服了齐、楚、燕、韩、赵、魏共六个国家,联合抗秦。苏秦还掌握了六国的相印,威风八面!一次,他又回家,父母走出三十里外迎接他;妻子见到他不敢正视,洗耳恭听他的说话;嫂嫂甚至跪下拜见他。苏秦感慨地问:“为何前倨而后恭啊?”嫂嫂趴在地上回答道:“因为你现在地位很高,又有很多钱财。” 原来苏秦最早曾游说秦惠王,但是遭冷遇不成功,他穿着破旧的袍子,钱也花光了,形容枯槁、面有愧色地回家了。一进家门,妻子连织布机也不离开,低头织布不去理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根本不同他说话。
苏秦叹了口气说:“哎,当我贫困时,父母都不拿我当儿子;现在我富贵了,连亲人都害怕我,难怪人们要看重权力和钱财了。”这就是前倨后恭的典故。
三、合纵抗秦秦灭六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纷争不断,这七个诸侯国被称作“战国七雄”。秦国、赵国、齐国三国国力最为强盛,燕国比较弱小,如果想要攻破齐国,光有一个燕国肯定是不够的,还要笼络秦国和赵国。当时秦国与赵国之间战争不断,双方都想拉拢齐国,但是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确保齐国与燕国之间的和平,然后这样才能给燕国一个喘息的时间,争取一个恢复国力的机会。
苏秦得到燕文公赏识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任纵约长,组建合纵联盟,一步一步将各国拉到到早已布置好的计划之中,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最终苏秦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实现了以弱燕并强齐的构想。但是苏秦一直记得,当年他满腹抱负却四处碰壁的时候,只有燕国接纳了他,所以他必须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表现出来他对燕国的一片赤诚,用毕生所学来报答燕国的知遇之恩。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出兵攻占韩、赵、魏,后又占领了楚、燕、齐等地,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四、借古鉴今,和平发展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端不断,生存的智慧在血火中交织,战争的残酷在硝烟中弥漫。苏秦一生为了合纵抗秦频繁活动,为安定诸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献出了生命。当时诸侯若想结束纷争,走向太平,只能经由两种方式,一是列国共治,二是天下一统。苏秦“合纵连横”讲的就是,如何经过这两种方式,实现天下太平的终极目标。这点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实质是共同的,走的是合作共赢、共抗强敌之路。苏秦的政治谋略和游说艺术,讲究计谋权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苏秦的合纵活动,取诸子百家学说活学活用,为促进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世尊为“谋圣”
大道至简,安全为要;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中华民族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历程,今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努力推动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传统的国际安全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威胁层出不穷。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在大国博弈中应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迎接新的挑战,以高质量发展快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目前,国际局势仍然复杂多变,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和紧张有所加剧,对世界和平、稳定带来冲击。此外,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向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也绕不开诸子百家的优秀文化传承。因此,和平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政治家有必要借鉴纵横捭阖中的历史智慧来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主张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文化交流原则,积极推动全球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挑战了西方国家的霸权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历史上外交家的政治智慧,统筹发展和安全,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为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