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农具之一
文/高迎春
在乡村,比较独特的农具是三齿。它的名字,就是它的样子。它靠三根钢铁牙齿,在人的挥舞下深深扎入泥土,往斜后方后一拽,就完成了刨地瓜,或者刨花生的任务。我以为老祖宗迁来此地的时候,为了开垦杂草丛生的荒地,三齿一定发挥过重要作用。比如茅草,表面上绿叶修长,柔柔弱弱,可是它们的根却深深扎入泥土,编织成网,纵横交错。如果使用铁锨来挖掘茅草,使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奈何它们的顽固。使用三齿,则可以轻易破坏它们用根编织的网络。茅草根茎是一味中药材,去除杂质,清洗干净,切成小段晒干,就可以用来治疗诸如热病、烦渴、吐血、水肿等疾病了。除此之外,可以喂牛喂养。牛羊吃剩下的,还可以成为烧柴。过去,农村都是泥土屋顶,每到夏季暴雨如注,屋里就会漏雨。于是,用麦秸和泥,用泥板修补房顶,就成了家家户户必须干的活。用麦秸和泥,三齿是必用的工具,把和好的泥撒上麦秸,用双脚踩入泥中,用三齿踢蹬一遍,就可以上房泥屋顶了。比较矮小的房子,可以用铁锨将和好的泥,直接甩上屋顶。比较高的房子,则需要用小桶提上屋顶。水桶内须放上一舀子水,不然到了房顶,泥粘在桶底下难以倒出来。小时候,我可没少干泥房顶这活,真的很累人呢。庄户人种地,离不开绿肥,在猪圈里沤绿肥,丝丝络络的草,出圈时比较费劲,这个时候也需要三齿来帮忙。
村里人将二齿,叫做二齿挠子。二齿与三齿比较,可就小巧玲珑多了。而且,二齿挠子的木柄,也要比三齿短一些。村里人使用二齿挠子,主要是用它来刨谷奓、高粱奓。因为我小时候,村里人贫穷,谷奓和高粱奓,刨回家可以做烧柴。刨谷奓比较容易,但需要将谷奓上的土,在二齿柄上磕打干净,不然背着就很沉。谷奓刨回家晒干,临上灶前,还要用烧火棍敲打一遍,以免将残存的泥土带入灶下。高粱奓比谷奓大得多,刨起来就费劲,而且高粱奓的杆,有一个斜着朝上的口,比较尖利,不小心容易被扎伤。大人最怕小孩子进入刚刚砍完的高粱地,如果摔一跤,就会被扎个头破血流,可不是闹着玩的。二齿挠子刨下去,在地上会扎下两个窟窿。因此村里人发明了一个歇后语叫做:二齿挠子刨地——有两下子。用二齿挠子,也可以刨茅草根,但是效率比起三齿来就差多了。二齿挠子,大多是小孩和妇女使用的劳动工具。村里的男人们干活,才不使用这么小里小气的东西呢。冬季不用二齿挠子干活,庄户人家多半将它挂在墙上,以免不小心被它绊倒扎人。
我小的时候,生产队每年都要种棉花,在满足了国家的收购任务之后,会分给每家每户一些。有了棉花,弾成棉絮,就可以做新的棉被,棉褥,一部分留着儿子娶媳妇,一部分留着给女儿做陪嫁。有了棉絮,各家各户的女主人就有了活干,一早一晚,可以纺线织布。我们德州的鲁北织锦,全国闻名。去地里拾棉花,是妇女和小孩子最乐意干的活。在腰间扎上一个叠着的包袱皮,一双手就可以开始忙活了。不大一会儿,人们要间的包袱皮就开始鼓鼓囊囊的了,人人都像是十月怀胎的孕妇,肚子大的开始冒尖。拾棉花是按照每人拾得的数量来记工分的,体现了多劳多得。所以,拾棉花的人,没有一个是偷懒的。
到了深秋,棉花棵的棉桃开得差不多了,只有顶尖上还有大青的棉桃。这个时候,就要抜棉柴了。用手抜棉柴,太吃力。用大撅刨棉柴,太费劲。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抜棉柴的夹子。拳头大小的钳子头,一边带有一个支脚,夹住棉柴,轻轻一摁,棉柴的根就露出了地面。就这样晒上个十天半月,剩余的棉桃就全开了,等到摘干净棉花,就可以将棉柴分给社员们了。当然,最后拾起来棉花,都是品级最差的,不能纺线织布。但可以用来制作鞭炮的花药,特别是鞭炮引燃的线头,更是离不了它呢。
村里人浇地,最初使用的是辘轳。在水井上安装好支架,就可以把辘轳放在支架上了。辘轳有一个手摇的把柄,有一个可以旋转的木桶,一边摇动手柄,水绳就一圈一圈缠在了木桶上。等粗大的水桶到了井沿,顺手一提,再把水倒入水渠就可以了。用辘轳浇地,效率慢还有危险。因为往下放水同时,须用两只手抱住木桶,辘轳摇把快速旋转,水桶才可以尽快到达水面。如果不小心,旋转的木柄,就能打到放辘轳的人。后来,生产队里有了手摇提水车。可以两个人同时摇动两个摇水把手,将水井里的水,源源不断摇出井面。可以想象,干这个活是多么累人。后来,在手摇水车的基础上,改进成手推解放水车。这样可以像推磨那样,几个人一起推;也可以套上牛和驴,来拉动水车。可浇地的面积,也大大拓展了。生产队的菜园里,安装了按压式提水车,压动横在上面的木梁,靠压力就能将水提出水面。但是,提水之前,必须预留引水,将引水灌入井筒,迅速按压横梁,等水井里有了气压,才可以正常使用。因为用两个人可以轻松提水,因此人们给压水井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二人乐”。后来,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压水井,家里的一部分用水,就不用再到水井去挑了。应为大多属于“懒水”,可以用来洗碗、喂猪、沤粪、洒扫院落。吃甜水,还是要到村外去挑。再后来的自吸泵,就是在压水井的基础上改进的。按动电闸,自吸泵就可以轻松取水了。

作者简介:高迎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第一批“文化之星”,宁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津县收藏协会副主席,宁津县郭澄清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宁津县青年文学联合会特约顾问,《宁津古树风情》执行主编,《宁津文艺》编委,《宁津文苑》编委,中财论坛文化创新版主。文学作品连续三届被评为“鬲津文艺奖”,至今已出版七部。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48
本期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