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纪事》上卷
战争年代 二 通向胜利之路
冉淮舟
冉淮舟: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
《铁兵纪事》上卷
冉淮舟
战争年代 二 通向胜利之路
东北大地,到处是战争的创伤。铁路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大部分线路被拆毁,桥梁、涵洞多处遭破坏,通信、信号、给水、站舍等设备都遭受严重损坏。经大力抢修,到1946年6月,东北解放区的铁路通车里程,已有四千六百九十多公里。为了加强对铁路的管理和统一指挥,更好地支援前线作战,1946年7月,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铁路总局,吕正操为总局长兼政治委员,余光生、郭洪涛、黄逸峰、马钧、陈大凡等为副总局长,陈坦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东北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东北铁路总局改称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
1947年,东北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民主联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经过夏、秋、冬三次强大攻势,重创国民党军队,收复一百四十余座城市和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队困守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几座孤立的大城市里。
东北解放区不断扩大,修复新区铁路的任务,更加紧迫和繁重。为加强铁路修复力量,快速把铁路修到战地前沿,做到修路与护路相结合,1948年2月,以护路军中的四个团,合编成铁道一、二团,配合铁路员工直接参加铁路抢修,并担负前沿铁路军事运输的武装护路任务。
铁道团组建后,根据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的作战意图,配合铁路员工,立即投入大郑、吉长和哈长等铁路线的抢修。
铁道一团和齐齐哈尔铁路局第一工程处,3月上旬从郑家屯向西,沿大郑线抢修通辽至彰武间的铁路。这条线路不仅破坏得十分严重,而且有很大一段是鼠疫区,人都死光了。为了把火车开往前线,铁道一团和齐齐哈尔铁路局第一工程处,硬是闯进疫区抢修铁路,提前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完成了任务。接着,铁道一团又投入彰武至新立屯、新立屯至西阜新的铁路抢修。
铁道二团配合野战军围困长春,从4月20日开始,投入吉长线抢修,持续四个月,完成了孤甸子至兴隆山间的线路修复和通信线路架设任务。修复了饮马河大桥,继续向长春方向抢修。
同时,护路军又抽调部队组成两个临时抢修大队,配合哈尔滨铁路局职工,参加哈长线上双城至陶赖昭间的铁路抢修,于6月3日胜利抢通。
这几条铁路的通车,不仅沟通了新老解放区的铁路联系,促进解放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对支援野战军战略反攻,解放锦州和围困长春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铁路保障。由于战争的需要,护路部队由铁路防护逐步转向铁路抢修,初步摸索到一些快速施工技术和抢修组织指挥经验,为建立铁道兵部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解放区的铁路线也在逐步延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辽沈战役前夕,东北解放区通车线路里程达到九千八百一十八公里,占全东北通车线路里程的百分之九十八。这就为支援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为适应解放军大规模作战,迫切需要有一支铁道保障部队,抢修铁路,完成战地运输任务。于是,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948年7月5日,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吸收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整编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又名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为局长,苏进为第一副局长兼纵队参谋长,何伟为第二副局长兼纵队政治部主任,武可久为第三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不久,苏进调任炮兵纵队司令员,李寿轩接任他的职务。
这是一支新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组织编制按铁道工程技术分工,设有线路、桥梁、给水、通信、运转等专业分队,除指挥员外,还配有工程师、技术员等技术干部。
铁道纵队下辖四个支队。于磊、刘克先后为一支队队长,杜国平为政治委员;刘震寰为二支队队长;彭敏为三支队队长,徐斌为政治委员;龙桂林为四支队队长,郭延林为政治委员。
这支铁道部队,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肩负着为军事战略服务和为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服务的双重任务——不仅要完成战区的铁路抢修,直接支援前方作战,而且还要同各地铁路员工密切配合,积极恢复和发展人民铁路事业。
在铁道纵队组建整编之际,东北野战军正准备发起辽沈战役。这一规模巨大的战役,要集中整个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向国民党军队苦心构筑坚固城防的大城市进行攻坚作战。大兵团作战,部队调动,粮食弹药供应,尤其是特种兵部队的装备,都需要铁路运输。但是,通往各个战线前沿的铁路都遭到破坏。为了配合野战军胜利作战,迅速抢修通往锦州、长春、沈阳的铁路,是铁道纵队在战役准备中的首要任务。
锦州是东北与华北连接的战略要地。根据整个战役计划对铁路运输的要求,铁道纵队一支队在新义线上由西阜新向义县、锦州方向抢修,配合野战军攻打锦州。这条线路继续被破坏,许多地段枕木被烧毁,钢轨翻倒在路基两侧,有十三座桥梁需要抢修。国民党军队盘据在义县城里,由于铁路抢修接近前线,便不断窜出骚扰。一支队指战员们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英勇顽强,战胜了国民党军队飞机的威胁,克服了材料、工具缺乏等多种困难,迅速抢通了通往锦州前沿的铁路,配合野战部队解放义县、锦州。
10月1日,解放义县。国民党军队感到末日来临,派出飞机向新立屯、彰武、郑家屯等车站和铁路沿线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切断解放军后方补给线。新立屯地区被炸成一片火海,车站被炸毁,电务段、机务段也遭到严重破坏。敌机还没飞走,指战员们就冲上前去抢救被炸的站房、仓库。飞机刚飞走,一支队的战士们便和铁路职工及其家属,男女老少齐上现场,迅速抢通被炸毁的线路、桥梁,以便把满载坦克、大炮、军用物资和大部队的列车送上前线。
为了支援野战军围歼长春国民党守军,铁道纵队二支队沿吉长线向长春方向抢修,10月初火车已开到长春近郊,吓得国民党守军胆颤心惊。一部分部队旋即挥师南下,参加抢修通向锦州前线的铁路。桥梁大队日夜突击抢修吉林松花江大桥。这座桥全长四百四十多米,九孔下承桥梁,被炸落三孔,有两孔部分被炸毁。经过两个月的抢修,胜利竣工,火车从哈尔滨经吉林可通到长春。
为了把北满解放区的火车开过松花江,铁道纵队三支队集中力量,抢修哈长线上陶赖昭松花江大桥。这座桥全长九百八十七米,被炸落梁六孔、桁梁三孔,桥墩被炸倒三座,崩断四座。因此决定,除将其中全部落水的一孔桥梁,增筑桥墩,改架两孔三十米的钣梁外,其余各处原样复旧。对刚成立的三支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这是三支队第一次抢修大桥。而桥在铁路工程上又是比较复杂的,何况还是大的江桥。三支队是以原来的护路军和二线兵团组成的部队,多是新兵,抢修大桥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为了充实部队的技术力量,从铁路部门调来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但这些人一时却不适应部队生活,在战火硝烟中工作,他们很不习惯。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支队必须从头学起。这时,他们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帮助。第一位来这里的专家,名叫西林,衣着朴素,诚恳谦和,没有专家的架子,像是一个亲切的、一见如故的朋友,给支队长彭敏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第一次见面,西林正从桥上察看回来,见面后没有任何虚言套语,开门见山就是讨论工作。组织实施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需要精湛的技术,周到精密的计划,需要人人知道自己的责任,需要坚强自觉的劳动纪律。西林以其出色的才能,丰富的经验,耐心而又严格地指导帮助三支队逐渐熟悉掌握这一切,活灵自如地驾驭起庞大复杂的工程机器。
然而,学习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支队的成员,有的是过去连铁路都没有看到过的刚从农村来的新战士;有的虽然在铁路上千过,但掌握技术,这还是第一次。特别是学潜水,大家根本就没有看见过,一套潜水衣,一个大钢帽子,一双厚铅底鞋,穿戴起来就像是童话里的人物。三支队的领导,从部队抽出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有的原来是铁路上的养路工,有的原来是乡村的农民,在松花江的激流里,开始了训练的课程。
最初,连放气下沉都掌握不好,头和脚虽然沉入水里面去了,但是屁股却鼓鼓地露在水面上沉不下去。于是,便由别的训练人员骑在身上,硬是压了下去。他们凭着顽强刻苦的学习意志,克服了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十米、二十米,逐渐都能潜水了,并且也都学会了在水中进行作业。
在学习使用机械方面,张文景分队,为大桥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学习热潮,树起了一面旗帜。
过去,打桩都是使用穿心锤,几十个人拉起一根绳子,喊一句号子打一下,半天也打不下一根。而使用柴油机打桩,一开油门就能自动连续地打起来,并且力量巨大。但是,在没有掌握技术前,机器可不是那么顺从听话,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架子和桩固定好,等到一开油门,“砰、砰”,响两声以后,就不响了。只好再吊起来,重新进行,却还是“砰、砰”响了两声,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仍然是没有了任何动静。
什么原因呢?
人们心急啊!
在抢修大桥的工地上,张文景和分队的战士们,大汗一头,浑身是油,脸乌黑。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研究、讨论,一次次鼓足勇气再战。
就这样,他们终于摸透了机器的性能,掌握了操作的技术。当铁锤均匀连续跳动,锤声有节奏地响彻工地时,一个个乌黑油亮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欢欣的笑容。
但是,材料的短缺,也是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进行抢修,不是使用的所有材料,都现成地摆在那里。这就需要想办法去解决,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成为克服困难的好办法。桩木不够,就搜集炸断的电线杆和钢轨,把这些都打进去做了桥墩的基础。没有电焊条,就到附近搜集断了的电线条,切断了涂上白粉使用。机械列车上的战士和工人,经常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到被炸毁的碉堡里寻找可以利用的东西。
大桥抢修从8月1日正式开工,不到三个月,就通车了。同时,由江南通向长春和洼门河的大桥,也由一支朝鲜族战士组成的二十三线路大队修通了,铁路一直伸展到被解放军围困的长春市郊。10月4日,在松花江大桥通车典礼大会上,陈云称誉三支队,说:“你们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
战斗在南满的铁道纵队四支队,积极配合解放军围歼沈阳国民党守军,一方面协助当地铁路职工修复梅河口一带的铁路;一方面日夜奋战在沈吉线上,向着沈阳前进抢修。仅十五天时间,就修复了一百多公里地段中被破坏的三十五公里线路和五座桥梁。
铁道纵队各支队,在前进抢修的日日夜夜里,经常遭到国民党军队飞机的空袭。于是,铁道纵队高机分队便组织对空射击,掩护战士抢修。一天,一架美制蒋机飞到通辽以南伊胡塔一带,向抢修铁路的铁道纵队低空扫射。修路部队当即组织轻机枪和步枪还击,击落了这架飞机,活捉了飞行员。
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抢修铁路,不仅白天派飞机轰炸扫射,夜间也派飞机到抢修现场。为了争取时间,铁道纵队的战士们,就在无灯火下摸黑抢修,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铁道纵队抢修铁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广大铁路员工,为部队送材料,送工具。铁路沿线的人民群众,为部队送水,送饭,派民工上工地,出大车运材料,甚至有的把坟地里的大树砍下来做成枕木送往现场,支援部队抢修铁路。
李寿轩将军
毛泽东号机车是以毛泽东主席名字命名的机车,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
解放战争打到哪里,铁路就抢修到哪里。
槛外人 2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