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造孽
-----《道德经》启示录之五十三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53章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第53章译文: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行走在大道之上,唯一担心害怕的就是走上歧途;其实大道十分平坦,可是有的人偏要舍弃大道而寻觅小路;朝廷已经非常败坏,农田也已荒芜,仓库都已空虚,还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精美的食物早已吃厌,搜刮侵吞了大量的财货,这就是盗魁贼首,其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合天道啊。
思绪流萤:
老子曰:“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这是说如人整天做一些鸡鸣狗盗或坑害百姓的事情,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德行;本文述之“造孽”,意在释明人间善恶的因果效应。
“造孽”,是佛教用语,指做坏事或做恶事;《红楼梦》第九四回的对话曰:“若是为着一两个不好,个个都押着他们还俗,那又太造孽了”;中国民间许多地方认为,“遭受穷困惑苦难,是前世做了恶,今世得报应”;佛教认为:“若要知来生事,今生做者事;若知前世事,今生受者事”;意思就是今生所受到的一切种种待遇,都是前生所做一切的结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循环不息,因果报应不止,亦是“做人行善养三世,造孽祸及子孙应”的理解认定;这里,本文着重引深为人们的自我修行分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优良互补或恶性摧残,但生物的存在,有自我调节性,诸如动物受伤后,会分泌大量血小板和组织液,来杀死干扰自己的细菌,以此愈合伤口;而人类由于情感和思维比其他动物复杂,如情感受伤了,或考试失败、舞台表演失败等,大脑就会进行思维调节的安慰,“这次败了还有下次,仍要努力”,或“这没什么,不是我不行,只是没发挥好”;而人若遇到无法解决的天灾人祸,一般人就会借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进行解释或自我情绪调整,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上辈子造的孽”等。
人的潜意识里,都有“我要公平”的需求,只要这种需求受到不对等的造孽伤害时,就会失去情绪平衡和安全感,以至于不管祸及自己还是他人,因担心继续伤及自身,就会自觉地按“对等法则”,去做以下选择处理:一是认为“自己或上辈人做了坏事,才遭遇这样的伤害”;二是在逃避继续被伤害的同时,心里开始诅咒施害者必遭恶报;三是躲开伤害后,开始冷静自省原因,进而修正自己的德行;四是立即情绪失控地去报复施害者……不管怎样处理,都是不同人规避伤害、反抗伤害或自疗伤害的状态。
人们不愿接受他人的造孽行为,就应先理解造孽如何产生的?从心理学上看,人并非天生就是施恶及坏的状态,应是由自身或外界的原因所决定;因为,人来到世上时,大脑里的一切都是懵懵懂懂,只有求生本能,三岁之前只知与妈妈互爱;活至6岁时,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开始自我苏醒,而记事从6岁开始,并需要父亲强有力的关心;一个完美的家庭,应让孩子在从充满爱和强有力的关怀中度过,这是孩子成长最基本的源泉;因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好坏,取决于内心自塑和外界影响的作用;如外界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强,且不是正能量的内容,就会破坏孩子“三观”的形成,甚至扭曲孩子的成长状态;比如,孩子小时候,若自己或家人遭到别人的致命伤害,如得不到满意的答案,长大后就会不顾一切地去报复别人;再比如,若孩子犯错,父母就打一顿,或父母有矛盾,也互相殴打,孩子无法理解,就只能去把打人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心理逻辑认同,长大后也照着学。
可见,人之所以有造孽行为,是因人在成长时后天影响所致;《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指上天降下的灾难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却无处可逃;至今已演化理解为:如灾难是上天降下来,还可以理解,毕竟人不能胜天;如灾难是人为的,就不能饶恕了;如此,站在社会的角度看,想规避人的造孽行为,就须强化人在成长期的品德教育、加大成年人的普法力度、倡导成年人的道德自律、严惩危害人身和社会的不法行为;站在个人德行自修的角度看,就要加强学习、多与正能量的人接触、适时改变自己、停止不良行为的继续;自勉回报社会、孝敬父母、眷顾家人和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或找一份正当的职业,洗心革面,以善良之心对待自己的未来人生;或不以遭遇不幸而歪曲人生的理解,也不以此作为自己当恶人的借口;尝试捐助失学儿童、救助好人,靠积德行善改变自己的阳光心态;如自己已陷入恶人的泥潭,想回头是岸,就去找一个好教师、警察或一个好律师,为自己指点活下去的迷津。
人的造孽,需要用一生来偿还罪责;法国作家皮耶尔·勒迈特写了一本《三天一生》的书,书中主人公是一个叫安托万的十二岁男孩,父母离婚使他格外孤独,喜欢隔壁德梅特家的小狗尤利西斯,常与小狗交流,而德梅特家六岁的小儿子小雷米,也很喜欢跟安托万一起玩;这天,小狗尤利西斯被车撞伤,主人德梅特不想救治,一枪打死了重伤的小狗,放进装石灰的袋子,扔在院子的角落;十二岁的安托万目睹了一切,气愤极了,发出了难以理解的冲动,他找到小雷米,挥舞木棍将其打死,再把尸体藏在树林里;很快,小雷米失踪的消息引起轰动和警方盘查,班里的提奥建议:“应去圣犹士坦树林找找”,还指出“安托万是最后一个见到小雷米的人”;听到这话,安托万又拿起木棍打提奥,好在没搞出人命;接着,安托万陷入了恐惧,尝试自杀,被医生救了回来,至始陷入了杀人秘密的折磨中;之后,安托万学业有成,打算成为一个远离家乡的医生,与心爱的劳拉结婚,这时妈妈让他回家参加一次聚会;聚会后,他放任了少年时对艾米丽的好感,与她偷情;艾米丽怀孕后,要求和安托万结婚,他却不想负责,也不想再回家乡;这时,母亲突遭车祸,他只能偷偷回去看望昏迷的母亲;而此时圣犹士坦森林重新开发,发现了小雷米的尸体,还有一根不属于小雷米的头发,法官开始用全国基因库的样本做对比,安托万庆幸自己的基因没被收集过;然而,艾米丽父亲要求安托万娶艾米丽,安托万不承认自己是孩子父亲,对方就提出去做基因鉴定;无奈,安托万只得与艾米丽结婚;如此,他也只能留在家乡当医生,可背着妻子仍不断地出轨;并且,小雷米的案子永远是悬在他心头的一把剑,让他终生不得安宁……至于他的结局已不重要,毕竟安托万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冲动而忍受折磨。
人与自然界,如不能相互依存地和谐共生,也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据说,美国的一个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而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造犁,就拎起斧头跑到山上,把一棵棵树木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逐渐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也不断扩大……渐渐地,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慢慢地被熏得死掉了;当然,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地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却见原来的小村庄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到了哪里去了,这便是人造孽于自然界的惩罚。
【百度】搜索中有个《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视频,内容有理论、方法、实例地阐述了父母如何安康、子女如何教育、夫妻如何美满、家庭如何和睦、灾祸如何化解、身心如何健康、事业如何兴旺和命运如何改变等道理,很值得观看自省;据此,惟愿人们从《孟子》所言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自我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中获得启示,自励修行,进而以自塑的“价值人生”去造福于自己和社会。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