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院的“耕读小学”
口述:袁安林 整理:萧军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我们娘庙村大队第五生产队在现萧湾桥头萧家院子萧高龙的老宅里,有过一段办学经历,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一、为啥办学
当时,刚过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久旱之后是久雨,西麻坪河波高浪急,学生娃上下学往返很不安全。但鉴于全国上下学文化形势所需,我们娘庙五队的一些孩子,为了既少过河又能读书,就在萧家院子(现娘庙村五组83号)开始了简易办学的日子。
二、老师是谁
给我们教书的,是本大队本生产队高小毕业生,出生于1947年的袁振英,小名锁牢。他当时18岁左右,正是小伙子,虽然比较威严,但毕竟因为都是近邻,沾亲带故,所以还算温和。由于他一直也在袁湾长大,说起来还是本家叔叔,所以不算严厉,上课像老师,下课像亲戚。当时,老师不领工资,只是生产队(组上)记日子工(每天记一次),只要上课,就按出全劳出全勤对待。
三、什么校名
学校起先就在萧高龙家的上房堂屋,后来挪到厦子房。门扇旁边的土墙上挂一个用墨染黑的木板,农村小案板那么大,上面写着“耕读小学”四个大大的粉笔字。你别说,这“耕读小学”还真接地气,大人们白天是社员,晚上是家长;学生们白天是学生,放学回家也干些打柴、挑水、寻猪草、放牛之类的农活,扮演“社员”角色,真的是半耕半读。我们中的一些人还真的是又"耕"又"读"半辈子。
四、教的是啥
印象中的课本(教材),也是统一印刷的,主要教读“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配有简单的黑白的插图。还有“镰刀、锄头、斧头”等农具,也配有简单图片。除识字之外,好像还有数学课,主要学习阿拉伯数字和10以内的加减法。
五、同学有谁
当时,“耕读小学”的学生主要是我们娘庙五组的成十个蒙学生,也有只去了三五成十天就不念了,或者先在这里念书后转到大队办的娘庙小学(现村委会所在地)继续读书的,像袁喜林就是这样的。我记得坚持时间比较长的有袁喜胜、袁铁绳、袁粉娥、萧春娥等,加上我本人,平常也就是五、六七八个孩子在耕读小学念过书。
六、学校撤销
大约在1966年,随着社教运动开始,上级要求集中办学,加强管理。又加上萧高龙之二儿子萧亭云结婚需要用房子,无处再办,萧家院的“耕读小学”就被撒并入大队办的娘庙小学。这所学校人数最多时有60多人,2名教师任教。
七、大家怎样
我于“耕读小学”开启学生时代后,又先后在娘庙小学读完小学,在孤山中学读了初中。毕业 后,我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先后靠建筑队、自乐班、瓦工单干维持生活,现已儿孙满堂。袁喜胜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现由申家岭下的老屋搬迁至仙马沟口,修建新居安家。袁铁绳育有两个女儿,现在常住县城。袁粉娥、萧春娥远嫁山外,偶 尔回娘家。老师袁振英不教书后,先后担任我组上出纳、会计、队(组)长,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养牛种地,育有两儿一女,约在2006年前后积劳成疾、患重病去世。
转眼之间,1959年出生的我也65岁了。我怀念“耕读小学”开启了我的学生时代,也怀念我的老师叔叔以及同学们。真心祝福他们过好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光景,愿外嫁远处的娘庙女子们多回娘家看看,愿还在家乡的兄弟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