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心养老看这里
一宁强县康达医养中心侧记
秦菊林
2024年6月10日(农历5月5日),正是百姓人家吃粽子、过端阳的甜密时节。然而,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却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在端阳节前一天与世长辞,享年97岁。
宁强县殡仪馆里香烛渺渺,挽幛低垂,一片肃穆。老人 安详地躺在白花簇拥的灵床上,接受人们的悼念。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三、俩结伴,有的独自而来。他们都是老人及其子女们的亲戚朋友。
当地尚未实行火葬。殡仪馆院里设有化纸炉。按照乡俗,来宾进院烧纸后进入灵堂。上香、跪拜、叩头、鞠躬,以各种形式悼念逝者。
下午三时左右,一支二男四女组成的"队伍"来到殡仪馆。领队是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士。另一位男士戴着眼镜。四位女士穿着淡粉色的工作服。很显然,他们是所有来宾中唯一以集体名义前来向老人遗体告别的吊唁者。
在老人子女的陪同下,一行六人神色凝重,表情沉痛。先在院里焚纸,然后进入大厅。围着老人遗体绕埸一周。最后在老人遗像前虔诚跪拜、叩头致礼。此时,几位女士泣不成声,不住地用纸巾抹着眼泪。
这支"队伍"来自何单位?他们和老人是什么关系?这得从2020年冬说起。
满意的"老窝"
2020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一位高龄老人背着厚厚一沓人民币,在儿子的陪同下,拄着拐杖,来到"宁强康达医养中心"(习惯上也叫养老院。以下简称"康达"),申请入住。
通过登记得知,老人姓秦名国蔚,生于1928年,时年93岁。生前是当地一名退休三十多年的普通公务员。
秦老先生的老伴在世时,老夫妻一起单独过活。四年前,89岁的老伴去世,留下他一人。虽有六个子女,但有的年令巳大,身体不好,有的儿孙拖累,离不开身。且多在外地,居住分散,不能长期回乡陪伴老父親。老人也不愿意去儿女家长住。在多次请媬姆总不如意的情况下,秦老先对"康达"进行了全面考察了解,最后决定入住。
从入住到离世,秦老先生在"康达"度过了三年半时间。其中仅有不到一年时间生活尚能自理。剩余两年半都处于高龄老人无法逃避、生命衰老的至暗时段。这两年半,秦老先生充分享受了"康达"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勉受了许多痛苦,得以含笑离人世,平静下黄泉。
前边提到的六人吊唁队伍,就是"康达"的院长苏清久、副院长张文和秦老先生的几名护理员。
今天,秦国蔚老先生虽已辞世多日,但在山城宁强,人们还在传颂着他老人家和"康达"不是亲眷,却比亲眷还要亲的动人故事。
三年半前,93岁的秦老先生,刷新了"康达"接收老人的年龄纪录,成为所有入住者中最高龄者。
当时"康达"初建,入住率较低。要想打开局面,冲出"瓶颈",极需实打实地通过具体事、具体人,做出让社会了解,老人认可的样板。
秦老先生一来,立即进入了"康达"领导层的视野。一致认为,秦老先生在"康达"住的满意与否,将会成为一张考卷,对"康达"的声誉和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从照护方案,工作要求到选择护理人员等多个方面,层层把关,事事落实。力争通过对秦老先生的照护,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把"康达"做成"老人舒心、家属放心、社会关心、服务人员安心"的一流养老院奠定基础。为新时代的医养事业做出贡献。
秦老先生退休前在机关做文字工作。他知书达理,性情温和,待人良善,受人尊敬。刚入住时,虽腿脚不灵便,行走需拄拐杖,但一切活动尚能自理。和服务人员及其他老人相处的也十分和谐。加之儿女们常来探望,秦老先生觉得在"康达"不愁吃喝,不管家务,啥心都不操,过的格外开心快乐。不久就把原定的"试住"改为"长住"。认定了"康达"就是自已余生最满意的"老窝"。信心满满地宣称,要在这里活到120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21年中秋节前的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院里鲜花盛开,景色迷人。秦老先生觉得隔窗看景很不过瘾。似乎忘了自己年过九旬、腿脚不灵。忘了院里的制度规定。鬼使神差地,独自下楼,拄着拐杖在院里转转游游,散步看景。
转着转着,一阵花香扑鼻而来。他抬眼一看,路边一株桂树金花怒放,十分诱人。不由自主地走到树下,抬头仰颈,向着花枝,伸出了干瘦的手。不料,拐杖一松,脚下一滑,摔倒在地。
他这一跤跌的不要紧。因为树下刚好是一堆软土,人没受伤。但却惊动了院领导。很快找大夫查验伤情。加强了防护措施。为他准备了助步器,让他以后在室内和走廊活动。
也许是人老多健忘。也许是笫一次摔跤无大碍产生了侥幸心。时隔月余,秦老先生又一次"偷"着下楼,到院场散步时,不慎跌倒在地。
这次摔倒,再没有前次的好运气。摔下去碰到的是硬硬的地砖。经医生检查,虽无骨折,但腰腿部伤痛加重,需卧床静养。从此再也不能下床活动。吃喝拉撒全在床上。
世人皆知,年事已高的老人摔跤会带来致命风险。秦老先生失能后,为了帮他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护理员们的工作异常辛苦繁重。
秦老先生每天早上五点多醒来,护理员先给冲杯奶。喝完奶再洗嗽完毕,就到了早饭时间。老先生全口假牙,吃饭很慢。一顿饭要吃两、三个小时。为了饭菜保温,护理员要用电热锅给热几次。每天三歺饭加喝水、吃水果,仅伺候他吃喝,护理员每天要耗费四、五个小时。
吃喝难,拉撒更难。老人吃得少,肠臑动慢。五、六天解一次大便。粪便干结排不出。用开塞露也不解决问题。护理员只得用手指一点点抠。
秦老先生爱干净,护理员们及时给洗头、理发、洗脚、洗澡,剪指甲。卧床后,为了不生褥疮,每隔一两小时就给翻身;每日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床单被罩、衣服鞋袜常常清洗更换。屋子里适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为了让老先生享受到充足的阳光,看得见蓝天白云,护理员们把床位移到窗前。即使老先生瘫卧在床,护理员依然把他收拾的干干净净,过着有面子、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再好的伺奉也阻挡不了生命的老去。随着年事渐高,护理工作越来越难。老先生因吞咽、咀嚼功能退化,导致吃饭难以下咽,食量越来越少,身体日渐瘦弱。护理员胡可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根据过往护理经验和护理知识技能提出将饭菜加工成糊状。老先生开始不接受,她好言相劝,和他说:为了保证你的基本营养,我们先试一试。结果一试,老人明显感到容易下咽,食量也增加了。此后,每歺饭及水果,护理员都给打成糊状,一勺勺喂,有时一顿饭就要喂一、两个小时。
给秦老先生提供护理的四位护理员都是女性,其中有一位二十多岁,老年护理专业大学毕业、国家老年护理中级技术职称、尚未结婚的姑娘。让她们给异性老人掏屎接尿,擦身洗澡,秦老先生觉得十分尴尬。起初坚决不肯,非要自己去洗浴间。护理员们就一次次抱他下床、上床,搀扶到卫生间,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直不起腰。久而久之,秦老先生终于认识到自已的要求只能给护理员添更多麻烦,于是不再固执已见。
三年疫情中,政府和养老主管部门明文规定要求养老院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家属不能近距离探望,可以通过视频或者隔着防护玻璃门探望。为了帮助秦老先生排解烦闷、防止抑郁,护理员们边干活边和老人聊天。听他讲人生,和他拉家常。夸他会玩手机,帮他和儿女们建家属群,进行视频对话等。知道他特别爱下棋,就给他找棋友。有时找不到棋友,见他神情落寞,养老顾问廖小丽就自已顶上去,诚恳地说:"秦爷爷!请你教我下棋吧!"秦老先生立即高兴起来,认真地一步步教,廖小丽一步步学,俨然一幅爷爷和孙女对羿的动人画面。
后期老人渐渐吐字不清,不能说话,情绪低落。护理员刘红艳拿出老人九十岁时撰写的回忆录《禾阳恩、鱼水情》一段段唸并夸他写的好。他像得到了多大奖赏,激动的老泪盈眶。
秦老先生一辈子热爱毛主席,对党忠心耿耿。一年四季都戴着毛主席像章。护理员们敬重他的品德。每次换洗外衣,都给他戴好像章。上级给五十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发放纪念章,院领导亲自给他送到床边,帮他拍照……
三年多来,"康达"对秦老先生从思想感情、饮食起居、精神心理、文化娱乐、人格尊严等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不仅让入院的老人们耳闻目睹,感同身受,更让秦老先生的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秦老先生的六个儿女,五家分散在西安,汉中、略阳。仅有三儿一家在宁强。六家不论远近,都尽可能抽时间,多探望老人。三儿一家去的更勤。因为常去,和护理员们都熟悉了,再去看望,就不再预约,不打招呼。这种客观上几近"暗访"似的探望,"探"到的不仅是自家老人的景况,更能"探"到整个"康达"的真实情况。
几年来,秦老先生的儿女和亲友无数次走进"康达″。每次去,"康达"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都是那么美好。
康达养老院位于玉带河边,远山近水,风景优美。和地震后天津援建的现化化"天津医院"仅一桥之隔。院子里花红叶绿,小山坡、长走廊、凉亭一应俱全。天气好时,能自理的老人们有的在院里散步,有时在一起唱歌,有的跟护理员做健身操。喜爱下棋打牌的在棋牌室对羿。没什么爱好的,坐在背风向阳的廊檐下晒太阳聊天。不能自理的,护理员会用轮椅推他们到院子里看看风景,散散心。一派和谐、开心、安详景像。
再看和老人们朝夕相处的护理员们,她们面带笑容,亲切和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叫的亲亲热热。说话轻言细语,做事认真细致。即使在四楼失能区,也从未听见护理员对老人高声斥责或发脾气。各层老人宿舍、室内室外,到处干干净净,闻不着一点臭气怪味……
有几位秦老先生的表侄儿、侄女,起初听说秦老先生进养老院,十分不解。背地里还埋怨六个表兄姊妹不孝。但当他们去养老院探望后,立即改变了看法。觉得再好的儿女也做不到"康达"对老人那么精心的护理。
因为这些好印象,秦老先生的儿女及亲友对"康达"万分感激。秦老先生去世后,他的六个儿女一致表示,几年来,是"康达"在替我们尽孝。是"康达"让老父親安然度过了新冠疫情,多活了几年。是"康达"的精心护理,让老人身心安稳,免受许多痛苦,最后平静老去。他们在一起商量,要请"康达"的领导和几年来照护秦老先生的护理员胡可琴、刘红艳、崔艳琴、唐雨榕、医护人员廖忠孝、唐文祥、吴丹、邓文静及养老顾问廖小丽吃饭、送礼品、发红包,均被婉拒。不得已,仅仅送了一面锦旗,开了个小型座谈会略表心意。
贴心的"女儿"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光辉。一片叶可演义四季风景。秦老先生入住"康达"的全程,无疑成为一张优秀的答卷,把"康达"在养老业界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展示给社会。
但是, 伟人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一个养老院,仅让个别老人满意并不难,难的是让所有、至少绝大多数老人都满意。
"康达"自开办以来,累计接收入住长者300余人。现入住108人。其中,重度失能的25人,半失能18人。尚能自理的36人,半自理的29人。为了照护好这些不同层次的老人 ,"护理部"的护理员们就像站在前沿阵地的战士。始终坚守"传承仁爱之心,尽奉瞻养之道,为长者献爱心,替子女尽孝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专业、温和、尊重、平等 "的护理原则。践行"诚信仁和、感动服务"的工作理念,对入住老人 ,不分出身家世、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一律实施"一人一策一方案"的精准护理。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有损老人身心健康的事故。没有护因过错处分过护理员。没有接到过老人及家属的投诉。由此证明,所有入住老人对″康达"的满意度是很高的。
然而,大千世界,人性各异。同为老人,因有道德操守、脾气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总有一些″特殊老人"出现一些"特殊问题"。因此 要让所有老人都满意,护理员们的工作是十分艰辛的。
拿"康达"这些年接待的老人来说,有的老人退休前担任过一官半职,有优越感,总想搞点特殊;有的老人久病在床,抑郁自闭,厌食绝食;有的老人脾气暴燥,找茬刁难护理员;还有个别男性老人对女护理员不尊重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特殊老人的问题,护理员们不仅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付出辛勤的汗水,有时还要受委屈、挨打挨骂,付出辛酸的泪水。
这里,让我们通过一位护理员的亲历亲为。来看看"康达"的护理员们是怎样怀着一颗"儿女心",把老人当"父母"一样"孝敬"的。
护理员 冷莉,现年43岁。大眼晴、白皮肤、美丽而善良。来″康达"之前,曾在外地打工。为了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上学,回到家乡,入职"康达"。她工作水平却首屈一指,她长年在四楼失能区工作,接触过各色各样的老人。处理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一位男性老年痴呆(失智)老人多次当众脱掉衣裤,乱拉乱尿。冷莉干预劝解,不但不听,还撒泼耍赖,用野蛮下流的语言辱骂她,用拐杖戳打她。她忍着眼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有一位男性老人生了病,喉中浓痰无法排除。冷莉用手指去掏,被咬的鲜血淋淋。
有一位男性老人故意频繁要求上厕所。送进厕所,他又说"不尿了"。如此反复多次,连他儿子都看不下去,说"我老父亲脾气古怪,作为儿子的我们都拿他没办法,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我们作为家属的深表歉意,对你们造成了很大的工作负担。内心中对你们的付出表示极大的感谢,给你们添麻烦了。感谢理解!"
有一位老人总说自已不舒服,多次频繁要药吃。解释无效,经过和家属沟通协调,最终决定,为了照顾老人的心理要求,以维生素来代替。
还有一位老人像小孩一样,纯属自我臆断,嫉妒冷莉对其他老人服务多,冷落了自已,不高兴。冷莉发觉后,每次进门先给他道一声"领导好",他高兴地笑开了花。
……
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许多护理员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冷莉″只是护理员们的一个缩影。
面对因失能、失智变得狭隘、自私、蛮横、固执的老人,"康达"的护理员们个个都充当着满怀孝心的"女儿"。她们设身处地的体谅老人身体多病、行动不变的苦衷,包容老人离开家人产生的寂寞、焦虑、烦燥。对老人的无理要求不予计较,好言抚慰。多数老人经过耐心贴心地劝慰和照料,态度转变,心态变好。对于个别油盐不进的老人,她们忍气吞声。有时实在憋屈了,姐妹们互相倾述,抱头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重新含笑上岗。
美国哲学家梭罗有一句名言,德行善举是永远不败的投资。
是投资就会有回报。事实证明," 康达" 护理员们的心血没有白费,眼泪没有白流。她们的付出赢得了老人们及家属的广泛赞誉。
2024年上半年,一对来自甘肃的老夫妇入住"康达"。男老人因病心情不好,不愿吃饭。冷莉就以"女儿"的名义好言抚慰,精心伺候直到去世。女老人深为感动地说,我们的女儿再好,远水也解不了近渴。在这里,冷莉就是我们的女儿。老人把西瓜切成小块,用毛巾盖着,偷偷送给冷莉。
逄年过节院里给老人门摆筵席,护理员仍吃工作歺。有些老人很心疼,竟对领导提出"抗议",要求让护理员和老人一起吃一样的节日歺。
因为朝夕相处,许多老人和护理员亲如家人。有位78岁的老人说:"护理员给我们洗澡、洗脚、给我们接屎接尿。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她们比我们的女子都亲。"还有位老人说:"我在这住了四年都没回过家。因为这里比家里好。"
院里明文规定,禁止工作人员收受老人礼物、红包、宴请等。为了表示谢意,有的老人和家属想送礼品,发红包,都被婉言拒绝。去年廖小丽结婚,有老人家属知道后以朋友名义通过微信发红包,被一一退回。用护理部主任张红英的话说,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挣锦旗或礼品。老人们眉头舒展,脸露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不仅老人们认可,护理员们的辛劳也得到院方的表扬鼓励。每年都有人被评为先进。四楼护理员冷莉在"康达"工作六年,五年都受到奖励。现在她已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常常想方设法让老人开心。被老人们亲昵地称为"开心果"。
务实的"苏总"
群雁高飞看头雁,大海行船靠舵手。在世界进入老龄社会的历史洪流中, "康达",好比一艘正在劈波斩浪的大船。它的所有辉煌,都离不开一位胸有报国志,心怀故乡情的掌舵人。他,就是"康达"的领軍人物、总经理(院长)苏清久。
苏清久,一个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土生土长的宁强汉子。自幼对山区父老乡亲怀有悲悯之心。当他看到农村患牙病人很多,却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情形后,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乡親们改变观念,重视牙病治疗,提高生活质量。中学毕业即报考了汉中卫校口腔专科。毕业后,继续在北大附属囗腔医院、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口腔科等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通过七年的学习,全面掌握了治疗口腔病的医术。2005年进入四川德阳口腔医院正式行医。后又在广元市口腔医院担任了门诊部主任。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虽然事业有成。但苏清久始终心系故乡,认为自已的根在宁强。一定要把自已的医术贡献给家乡。2007年毅然辞别了"广元市口腔医院门诊部主任"的黄金岗位,回到故乡宁强开办了笫一家口腔门诊部。
门诊部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诚为本"的行医理念。效益突出,口碑良好。紧接着又在汉中市汉台区开办了笫二家口腔门诊部。
两家口腔诊所的成功开办,让胸有大志的苏清久有了进一步为故乡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打算。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锁定了"功在国家、利在事业"的新兴产业"老人医养"。2016年借助国家招商引资的东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创办了首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康达医养中心"。开启了为老年医养事业做贡献的新历程。
"康达"开办后,"苏总"为了它的顺利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提出了"传承仁爱之心、尽奉瞻养之道"的办院宗旨,制定了"诚信仁和,感动服务"的工作理念,牢牢掌握"康达"发展的正确方向。
他身兼县慈善协会副会长、政协常委、汉中市民营口腔医学会副会长等多个职务,事务极其繁忙,却仍然常常出现在入住老人床前。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
三年疫情让"康达"发展受阻,资金困难。他把口腔诊所挣的钱,全部用来帮助"康达"度过难关。
他广撒爱心,支持公益。吸纳安置社会劳动力。慷慨捐款资助贫团户。出人出钱抗击新冠疫情。帮助社区建档为老人、残疾人上门服务。把"康达"的爱心医养延伸到社区,扩展向社会。
他的贡献赢得了多方赞誉,"劳动模范"、"优秀农工党员"、″优秀医师"、"宁强好青年"等光环罩顶,却从不骄傲自满,依然在门诊部坐堂当医生、为患者做手术……
总之,在这位"苏总"身上,看到的就是"实诚"二字。"实在干事,诚心待人",这个看似简单的立世品质,真正做得到的人并不多。苏总做到了,因此他的事业就会光华万丈。
精诚的"班子"
孔圣人说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康达"开办已来,已成功运行八年。这八年,苏清久总经理并非孤軍奋战。他的志向,他的抱复感召着有相同理想的一帮宁强人。他们一拍即合,纷纷来到苏总身边,集合在他的麾下,为"康达"的扬帆远航各显其能,团结奋进。
副院长张 文,38岁。之前在希望集团从事管理工作多年。入职"康达"后分管医疗整个养老板块,处理院内日常事务,同时联系政府和养老主管单位的工作。时刻关注每位老人的服务质量和入住满意度。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团队,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积极寻求发展突破,顺应市场要求不断改良和变换养老工作思路,不断磨炼团队整体素质。疫情期间,坚持老人安全第一的原则,想方设法筹集布洛芬等紧缺药品。组织研究熬制中药汤剂给老人们服用。保障在院老人的健康,他用一颗火热的心坚守着老人的生命线。
副总、副院长王 伟,40岁。入职"康达"之前是一名医生。主要负责外部和医疗相关工作,他分管老人食堂,歺厅。安排膳食营养。让老人吃饱、吃好、吃的健康。为老人生命把好第一道关。
护理部主任张红英,持有养老相关技术证书,2023年度曾获得汉中市最美护理员荣誉称号。从之前的育儿嫂转行进入康达,为把护理部这支康达的主力軍,打造成有规矩、有能力的"王牌部队"倾尽心力。她主张护理员要有"一半是工作一半是爱心"的敬业精神。她教育护理员改变护理工作是"伺候人"的社会偏见,树立"护理工作是用劳动换取尊重"的光荣感。她指导护理员,对失能老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和仔细看见,准确辨识老人用不同方式表达的诉求"。她努力学习掌握护理技能,多次在省、市养老技能大赛中获奖。然后又把全部技能教给护理员。她以身作则,先后护理过100多位老人,被多名老人认作"女儿"。她多次获得先进、标兵的荣誉称号。她领导的护理部也被评为"优秀团队"。
自理区护理主管(组长)唐雨榕,26岁,大学毕业于老年护理专业,从事养老护理工作5年时间,中级技术职称,专业知识扎实,个人素养高,为人诚实守信,对待养老护理工作认真细致,是不可多得的年轻骨干。
养老顾问廖小丽,这位27岁、长相甜美的姑娘。负责责任老人的日常管理、心理慰藉、协调联络、家属对接、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等。她是个大忙人,是接触老人及家属最多的"康达"人。她帮助老人建立家属群,把老人的主要活动、建康状况及时拍照发送,让老人的家属随时掌握。她经常和老人谈心,耐心倾听和及时处理老人及家属反映的各种问题。在老人日常生活中,她帮老人取快递,联络家属,传送物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深受老人和家属的喜欢和信赖。
还有大夫廖忠孝、唐文祥和护士吴丹、邓文静等,都是老人们随叫随到、十分依赖的守护神。
有这么一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骨干力量和全院40多名员工与苏总同心同德,共同使劲,"康达"的事业怎能不蒸蒸日上?"康达"的未来怎能不更加美好!
奋进的"康达"
宁强县位于汉江之源、川陕交界处,是古代氐羌民族的聚居地。这里有绵延千年的羌文化底蕴。有众多的非遗产品。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这里"双高"兼有、交通便㨗。是人类宜居的理想之地,更是老年人怡养天年的福乐之地。
宁强能人苏清久心怀故乡,目光远大。抢战天时地利,呕心沥血,创办了"康达养老中心",不失为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建院几年来,口碑良好。获得了有关方面评定的"康养服务实践基地"。"3A级诚信经营单位"、"爱心企业"和陕西省民政厅颁发的"四星级养老机构"等荣誉称号。
"康达"成绩辉煌令人瞩目。同时,也引来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这小小的宁强县,"康达"能办出什么水平?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再次走进"康达"一探究竞。
首先见到了刚走出医院手术室的"苏总″。他清瘦,干练,沉稳,穿着朴素,不苟言笑。不认识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已经拥有"两处口腔诊所、一处医养中心"的大老板。跟他聊起"康达"的今夕,他谦虚地淡淡一笑说:"我只想办一所宁强老人住得起的养老院"。
同样的问题也问了副院长张文。他也是那么低调地说:″我们不想搞大的宣传。只想稳扎稳打,立足于把现在入住的老人照护好。让他们在这里过得幸福、快乐、有尊严"。
两位领导的言词,再一次体现了"实诚"二字。他们没有成功者的夸夸其谈,没有大老板的豪言壮语。但是,在他们心中,一直隐藏着一个近似于"野心"的远大目标。那就是,要把"康达"建成全国一流的养老院!
为了这个大目标,今天的"康达"人,在苏清久的带领下,正在从多方面使"暗劲"。
投资规划的二期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峻工后养老床位由目前的226张增加到500张。
积极打造智慧养老平台。谋划建立康养小镇。让老人充分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舒适便捷。
学习外地经验,力争建立更为专业的"护理院"。争取医保支持,减轻老人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进一步抓好员工的仁爱、孝道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长者服务"虽苦亦荣"的光荣感、责任感。加强技能培训。制定奖惩措施。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康达"的"女儿式护理员"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一面旗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实干家的作派。这就是今天自强不息的"康达"。远大的目标像光辉闪亮的灯塔,招引着"康达",从"四星级"的里程碑再出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向"建设全国最好的养老院"奋勇前进!
2024年7月15日于宁强
作者简介:秦菊林,女,生于1947年10月。微信昵称,菊里福人。退休干部。咸阳市作协会员。1978年始发作品。曾在《人民日报》,《陕西曰报》、《咸阳报》、《秦都》等刋发作品百余篇。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月明千里心》,2016年出版文集《山菊淡淡》。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