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70年代民办老教师梁成华讲乡村文化
文/陈薛州(贵州)
梁成华老师是七十年代村里极少数的文化人,那时村里没有一名大学生。据梁老师介绍: 他是1977年在贵州省石阡县白沙区马屯公社复兴大队民办小学(现在的贵州省石阡县聚凤乡枫香屯村)任教。当时没有学校,就在村庄的一所寺庙里教学,虽然环境艰苦,但在梁老师为校长的带领下,办起了完小,学校共有民办代课教师6人,班级一至五年级(那时小学还没有实行六年制),共有学生130余人。
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实行走读,中午11:30上课,下午4:30放学,教师回家吃住。那时在这边远落后山区,教材只有语文和数学课本。另外学校自行开设了音乐和体育课。音乐课教学生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红米饭兰瓜汤》、《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老歌曲。体育课培养学生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跑步等活动,那时还不会教学生做广播体操,学校没有广播,也没有专业的音乐和体育老师。
那时复兴小学的操场是泥地,教室也是泥地,课桌椅也很破旧。为了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当时学校没有球栏板和乒乓球台。梁老师组织学校师生,开展勤工减学活动,在学校周边的空地种植烤烟、药材、水稻和玉米,收入用于学校修建球栏、乒乓球台及购买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方面。
考试卷、成绩单、报名册等都是用钢板刻写油印的。教师们非常艰苦,梁老师讲那时每一个月工资只领到6元。村级组织(以前称为大队)对学校管理也不规范,个别大队干部不是为了把教育工作抓好,而是想请谁到学校代课,就请谁,那时大队干部(现在的村干部)的权力大。所以在1982年,梁老师被迫离开了学校。现在年老的梁老师在家没有拿到任何关于民办代课教师辞退后的养老补贴。
梁老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个子高,篮球打得非常好,年轻时经常参加人民公社组织的篮球队,到各地参加篮球比赛活动。他在学校离职后,也没有放弃学习,经常向当地的老先生请教,学习古老的农村礼仪文化,婚嫁说媒、迎亲、送客等民俗文化。他给我们讲婚俗礼仪,说过去把春季的媒人(介绍人)称为"红颜大人";把夏季的媒人称为"红梅大人″;把秋季的媒人称为"红果大人″。定婚男方家要请先生写"聘书"(又称打书单);结婚前男方家要请先生与女方"合八字″择婚期后,向女方家报送"日子″(即下报书);迎亲时,男方家要请"八仙″奏乐,还要请押礼先生(叉称随礼先生),带上衣物、香烛、酒礼及礼、啟、名等红书一同送到女方家堂前。并说一些周公六礼的客套话才能离开堂前。
男方家还要请迎亲代表(又称押轿客),带领人马和随身带上3封红书前往女方家,在女方家龙门外,押轿客先派人送一封红书(又称投书)到女方家堂前,说几句客套话并把投书在堂前桌上。女方家桌面先生,打开红书看阅后,拿上请柬盘子出龙门迎接迎亲队伍进来。迎亲队伍入席时,迎亲代表(押轿客),又给端茶盆出菜的人送上一封红书(称为厨书又称谢书),谢书中放有12元喜钱,表示感谢厨师和主人。
女方家办酒席的第二天早上,押轿客首先安排人员把女方家陪嫁的嫁妆包装捆绑好,分工要拿完,待女方家,送新人出龙门换鞋上轿出发后,迎亲队伍,抬着家具才能出发。有时女方家认为男方家礼仪不周,拖延时间送新人出来,这时男方迎亲代表,再送上一封红书(又称催书),表示催促女方家快点送新人出来。新人上轿出门,男方迎亲代表再到女方堂前,说几句客套话道别。
新娘到男方家龙门,男方家请先生"回喜神"之后,才能进屋举行新婚典礼(又称拜堂)。原来农村的婚俗文化还真的很讲究。
我打断了正在讲得起劲的梁老师的话,对梁老师说,听您讲得非常精彩,今天因时间关系,以后有时间,再向您请教,多了解一些乡村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您是一位热爱家乡多才多艺的老教师,听说您还写有关于家乡枫香屯的一首诗。于是梁老师向我介绍了他1978年写的诗,题为:《枫香屯好》
枫桂琼花绕河溪,香气几度将人迷。
屯地书生冲宵汉,好音专待运来时。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梁老师,对家乡的热爱和期盼。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传承发扬。
晚年的梁成华老师,身体还算硬朗,本该退休养老的年龄,还挑起家庭田地耕种的重担。他爱人年老多病,儿子离婚,媳妇外嫁,两个孙子在读书,靠儿子一人在外务工挣钱给妈妈治病,以及两小孩读书的用费,家庭生活压力很大。尽管家庭困难,梁老师是个积极乐观的人,曾经也为乡村教育作出过不可低估的贡献,向梁老师学习致敬!(2024. 3.18)
作者: 陈薛州,贵州石阡人,中共党员,爱好书法和诗词文学,有文学作品发表于《贵州文学》《山径文学》《中国爱情诗刊》《中国长江文学》《中外诗人》《世界经典文学》等刊物上,有作品获奖。现为中外诗人注册会员,《中国爱情诗刊社》在线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