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羊庄风采】过尽千帆仍有梦 不惧岁月不惧风 ——记红色文化传播者、羊庄镇退休教师李后振
【羊庄风采】过尽千帆仍有梦 不惧岁月不惧风 ——记红色文化传播者、羊庄镇退休教师李后振
精华
热点
24-08-06 22:33
4823
阅读
关注
静候秋意凉,但惜夏日长。羊庄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的红色文化衔接乡村桭兴推进区建设方兴未艾,其中活跃着一位老者的身影,他就是红色文化传播者、羊庄镇退休教师李后振。初识李后振,是在笔者随老促会领导调研羊庄镇场馆建设的现场,他当时向我们讲解军辑民安碑的前世今生。他那稳健的步态、动情的语调、自信的手势,给人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笔者在和李后振交谈中得知,他出生于
1950年9月,羊庄镇大赵庄(腰庄)人。1974年2月任教,2005年离岗休息,2010年退休。他为传承红色文化,不顾身患心脏疾病,从2008年开始,历时15年,走访300余人次,搜集整理红史资料近50万字,图片200余幅,主持建设红色场馆7处,在枣庄日报等报刊发表红色文章20余篇,为充实完善地方党史资料,弘扬老区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
退而不休,延续育人之路
李后振在学校任教
30余年,自然而然地生出了浓浓的教育情结。退休后,当有的同事去各种辅导班、补习班任教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当笔者问他为何如此选择时,他一脸认真地说,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老区情深使然。李后振工作和生活的羊庄镇是革命老区,他从小就听父亲讲村里村外发生的抗战故事。1937年9月,滕县第一个农民抗日协会在羊庄镇大赵庄成立;1938年5月初,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进驻后沙冯村,5月21日,沛滕峄三县抗日武装在南塘村成立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1939年1月16日,中共滕县县委在大赵庄成立,大赵庄为滕县县委活动中心区,是县委机关、公安局、拘留所、二区区公所的驻地,有许多革命先烈将生命永远留在这片红色沃土里。据滕县志记载,抗战时期全市牺牲的烈士共178人,羊庄镇占41人,其中独立支队政委孟昭煜、鲁南铁道游击队大队长洪振海入选全国首批100名抗日英烈名单。更让李后振难以忘怀的是,他同村同姓同族的二伯父李乐平,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开展党的活动时被捕,关押在国民党苏州监狱达4年之久。七七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回家后他初心不改,带领大儿子李后忠、叔伯兄弟李子成等60余族人投身革命。后李乐平的大儿子等10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这一处处历经血与火洗礼的红色遗址遗迹,一个个威武悲壮的红色故事,无不强烈震撼和感动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后振。退休之后他很快作出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决心挖掘、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教育后人。从此,李后振怀着新的梦想和追求,踏上了红色文化传承的艰辛之路。
不辞辛劳,收集红史资料
万事开头难,当笔者和李后振谈到这一话题时,他笑着说:
“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我一直教数学,文笔不好,困难很多,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经常骑着自行车或搭乘公交车,到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座谈了解有关党史资料,从而掌握了滕州红史的总体脉络。抗战时期因战乱原因,滕县二区的资料较少,为弥补缺失,李后振通过走访抗战老人、革命后代,查阅核对历史资料,查访羊庄镇20余处重点革命遗址、遗迹,收集整理出近百名曾在大赵庄(二区)工作过的革命先辈的个人信息资料。同时,他以真诚换感情、以奉献赢支持,收集到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物。在收集李乐平的资料时,李后振和女儿李莹多次到南京李乐平子女家中拜访,李乐平子女非常感动,他们将李乐平保存下来的物品、资料、照片等全部送给李后振。
滕县县委成立地纪念馆建成后,李后振邀请李子成子女们前来观展,全家七口人分别从北京、重庆来到故乡,回望父亲担任县委组织部时的峥嵘岁月,缅怀父亲为革命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回去后,感动至极的他们把李子成当年用过的被子、
115师民运部科长彭亮于1940年送给李子成的毛泽东主席珍贵一寸照片等全部邮寄给李后振。李后振还先后收集到首任滕县情报站站长单凤章的个人简历、回忆录及当年干部合影,万毅副司令赠送给警卫员李景顺的龙凤砂壶、迟浩田送给李景顺的字联及三野司令部书信电报等;破译高手李成德遗留的一些证件、资料;李隆昌提供的苏鲁支队对铁道游击队领导的任命书;抗战老兵王玉德遗留的抗属证和有关资料等。有了资料,李后振尝试着向报社投稿。他为了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常常熬到深夜。他不会使用电脑,就把手写稿拿到打字社花钱打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4月22日,《枣庄日报》一个版面同时刊登了李后振的两篇处女作——“滕县县委在大赵庄诞生”“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和义勇总队”。他乐此不疲,每年都在《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枣庄人文》等报刊上发表红色文章。2023年,李后振参与了羊庄镇《红色羊庄》一书的编写工作,现已完成近20万字的文稿。
献计出力,建设红色展馆
李后振作为一名教师,深知传道、授业、解惑需要课本和课堂,在他看来,红史资料就是课本,红色场馆就是课堂。基于这一想法,他向村里提出了筹建中共滕县县委旧址纪念馆的?议,得到了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拥护。建馆需要场所,李子成的侄子李后吉腾出自己正在使用的五间经销店(原县委成立地),交给村里无偿使用;建馆缺乏资金,镇财政拨付
15万元,村两委组织村民捐款收到6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建馆之需;没有经验,李后振就外出考察,寻师问道。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党史研究中心和镇老干部张兆登的指导下,李后振和制作人员一起,研究确定展馆内容、主题主线、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实物陈列等,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中共滕县县委成立地纪念馆于2021年竣工开馆。该馆由过道、东室、西室、院落四部分组成,过道展现了红色遗址遗迹示意图:
东室展现了滕县二区抗战群英谱;西室展现了县委成立时的组织机构,以及反映县委工作的相关资料、照片、战利品等;院落主要陈列了当年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所用农具、生活用品等。该馆全面还原了当时县委的工作生活场景。
“军辑民安”碑是1941年八路军115师、滕县县委、二区区公所及二区民众协力为首任二区区长曹兴中、区中队长王占彪、指导员杨清湖等烈士而立。立碑年代,敌强我弱,该碑只能放在隐蔽之处,后由墨子故里博物馆馆长、农民收藏家李存建收存。为让这一红色遗迹永昭日月,2022年,李后振和李新昌、李建新等捐款运作,将此纪念碑复立在滕县二区成立地——大赵庄,供人们瞻仰。 李乐平是鲁南革命先驱,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1971年11月17日,李乐平逝世后被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革命烈士,遗体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并在墓前竖立烈士碑。
1990年,国家开发雨花台地区,李后振通过与有关单位以及李乐平儿女协商后,将李乐平遗骸迁移到山东省滕县烈士陵园,使其魂归故里。次年,李乐平儿女们把烈士碑移至南京槐荫路2号李乐平宅院内西南角,埋入地下深80厘米处。经多次与李乐平子女协商,2021年3月6日,李后振和李厚善、李新昌、李晓林等族人代表专程前往南京,迎接烈士碑回到故乡大赵庄,复立在李氏家祠院内,并修建了碑亭,由刘子贤将军题写“
乐平亭
”。2023年4月,李后振利用家祠西厢房,新设精忠报国室和红色图片室。精忠报国室展示了抗战时期,大赵庄李姓60多人在李乐平的教育引导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书写了李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红色图片室展现了李乐平的丰功伟绩。特别珍贵的是,毛主席于1950年给李乐平签发的南京市副市长委任状、周总理于1954年签发的华东局交通局长委任状,迟浩田将军书写的“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条幅等。“一亭二室,形成了李乐平纪念馆的结构布局”,李后振如是说。2022年,李后振利用李玉昌提供的老宅(80年前的县委办公室)建设了县委办公室旧址纪念馆,展示了1937—1949年,历任县委书记县长、二区区委书记区长的生平事迹。2022年,李后振受邀帮助南塘村建起了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帮助磕井村建设了红色文化纪念馆。
2024年,李后振又开始筹建第七个场馆——大赵庄红色大圣寺纪念馆,现已完成布展的文字脚本。这些展馆均由李后振策划、撰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再现了红色遗址遗存、讲述了老区故事,讴歌了英雄人物;展示了革命先辈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这些纪念馆开馆后,李后振当上了义务讲解员,他每每告诉前来参观的人们,在新的征程上,只有不忘来时路,建功新时代,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才会永固,人民才会幸福安康。
一份奋斗,一份成绩。李后振初心不改,用
15年的执着和奉献,为人们打造了一份份“红色文化大餐”,他也因此受到羊庄镇党委政府的表彰,赢得了鲜花和掌声。成绩来之不易。羊庄镇老干部张兆登告诉笔者,近十年来,我与李老师一直互为良师益友,共同探寻红色历史,合作发表红色文章,他工作起来真是个拼命三郎,2013年,他患心脏病做了支架手术,2024年4月份,他又因脑梗住院,尽管如此,但他仍然先后捐款近5万元,用于红色文化事业。好运总是会眷顾那些乐于奉献的人,在此文脱稿前,笔者又见到了恢复如常的李老师。写到这里,笔者在敬佩和感动之余,由衷地祝愿李后振老师身体康健,激情满满,桑榆未晚霞满天。
作者:
王成华 张兆登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72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