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与蒙古人
乡音乡情 罗天明
蒙古高原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马群、牛群、羊群撒落其间,“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好一派草原风光。
蒙古马与蒙古人有着千古情缘,蒙古马不只是蒙古人的坐骑,更是蒙古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行军打仗都离不开马,故而蒙古族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高原的蒙古马,是古老的马种,与阿拉伯马和汗血宝马并称为世界三大始祖马,早在四五千年前,已被中国北方民族驯化。
蒙古马是大草原的精灵,长期处于半野生状态,体型较小,四肢粗短,蹄质坚实,胸廓深长,被毛浓密,体魄健壮,敏锐矫健。蒙古马不求舒适的马厩,也不求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不怕酷暑蚊虫,冬季能抵御西伯利亚寒风暴雪,耐得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有着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生命力极为顽强。
蒙古马是最洁净的动物,喝的是河水、湖水、井水,从不喝脏水,吃草也是找新鲜的(正是“好马不吃回头草”),有时宁肯挨饿,也不吃腐烂变质的草,所以蒙古马在家畜中寿命最长,最高能活到六十岁(蒙古人对马的年龄计算以双岁为一岁,如二十岁马实际已是四十岁)。
蒙古马很重亲情,多年乃至到死都能准确认出父马母马与兄妹马,并保持亲密的家族关系,离群多日回到家族中的蒙古马,以互咬鬃毛表示亲热。蒙古马从不与生身母马交媾,蒙古人称其为义畜。
蒙古马很通人性,尽忠主人。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义军与军阀和王爷军队激战中,嘎达梅林被冷弹击中落马。在敌军就要追上的千钧一发之际,嘎达梅林的乘马咬住嘎达梅林衣角,将嘎达梅林拖到河畔密林中,使嘎达梅林躲过劫难,死里逃生。十九世纪的蒙古族大作家尹湛纳希从外地返回家乡途中,不慎落马昏厥过去,这时有两条狼扑了过来,尹湛纳希的乘马高扬四蹄和马尾与两条狼展开搏斗,尽管两条狼轮番攻击,乘马寸步不离地护卫着主人,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两条狼的攻击,直到迎来尹湛纳希的家人。

剽悍的蒙古马耐力好,善于长途奔袭,战场上不惊不诧,勇猛坚毅,灵活敏捷,且体力恢复快,食宿简便,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十三世纪中期(1219年至1260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三次西征,远涉戈壁荒漠,翻越千山万壑,不过十多万的蒙古铁骑总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一路拔寨攻城,三两天结束一场战斗,七八天攻下一座城池,先后征服东欧和西亚。
歌曲《蒙古马》唱道:“你是蒙古马,万里征途从容潇洒,大地就在脚下,跨过风雨冬夏,无畏勇闯天涯”……如果没有蒙古马,就没有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更不会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
蒙古马和蒙古人的神遇结合,谱写了草原的壮丽史诗,创造了草原辉煌的历史。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全景式大型马舞剧《蒙古马颂》,演绎了蒙古民族与马相遇、相识、相伴、生死与共的情感历程,展示了人与马、人与草原和谐共处、诗意栖息的大美境界,既有金戈铁马的刀光剑影,又有盛装舞步的曼妙风雅;既有忠肝义胆的赤诚,也有不离不弃的人马温情,仿若穿越千年,如梦似幻,气势磅礴,唯美震撼,是蒙古马和蒙古人的壮丽史诗,千古绝唱。
《蒙古马颂》中,奔驰的骏马只要主人把缰绳一勒,马儿便立刻止步,并心领神会地倒地伸展四肢,一动不动地和主人一样佯装死去,若主人翻身而起一拽缰绳,马儿立刻一跃而起飞奔而去,那种相互了解,那种彼此信赖,那种生死与共的默契配合,可谓心有灵犀,令人赞叹。
蒙古马是蒙古族心中的图腾,在蒙古人心中如同日月星辰,是上苍的恩赐,是一种神赋,一种吉祥。蒙古人与马有着不解之缘,人和马的和谐甚至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对马的喜爱早已融入蒙古人的血脉之中,早已成为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马背民族珍重马,宠爱马,主人对每匹马的习性了如指掌,按其毛色和雌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爱称和昵称。马背民族偏爱马,尊崇马,敬重马,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许多城镇都有不同的骏马雕像,各种文艺作品中以骏马为对象的作品难以计数;对生过十个马驹的母马和年久的种公马,蒙古人视牠们为“功臣”,在马鬃系上色彩鲜艳的绸缎条,以示嘉奖赞赏和区别不同于一般的马,死后对其厚葬;对那些为人壮烈而死的马不但要厚葬,还要为其树碑立传。
很久以来始终疑乎,一马平川的辽阔大草原,年年牧养那么多逐水草而居的马、牛、羊,为何市场只见牛肉、羊肉而不见马肉,因而只听说吃牛肉和羊肉,却不曾有闻谁吃马肉,马肉到哪儿去了?
仲夏时节来到世界最美的草原、全球四大草原之一、我国游牧民族发祥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亲眼目睹了大草原上众多的马群、牛群和羊群的壮美景象,犹然想起多年不解之疑,请教当地导游方才明白:蒙古人与蒙古马结缘太深,堪称朋友和伙伴,甚至如同家人,马死后都要像对待人一样进行埋葬。蒙古人缺少食物时宁愿忍饥挨饿也不吃马肉,更不会杀死自己的马充饥度日。因此,蒙古人不吃马肉、忌食马肉,这一习俗世代沿袭。 回族人不吃猪肉,觉得猪懒惰,肮脏,且愚蠢;而蒙古人不吃马肉,是因为尊崇马,对马的情感深厚,故而不愿吃牠,不忍吃牠,就像不吃猫肉一样。
那马肉都哪儿去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家为了谋利,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而冒充原本近似的牛肉、驴肉或骡肉,张冠李戴,就是不说马肉,消费者真假难辨,总被忽悠(你我是否早已吃过马肉,实在难说)。
其实,马肉的口感虽不及牛肉和羊肉,但马肉脂肪含量低于牛肉、羊肉和猪肉,且营养价值也很丰富。虽然蒙古人不吃马肉,但西方人却偏爱马肉,欧洲很多国家利用马肉加工制成多种高级肉食品,市场非常看好。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480万头马被宰杀。
如今开放的年代,虽然世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已然发生诸多改变,不少人也日渐破习而食用马肉,但蒙古人迄今依然保持不吃马肉、忌食马肉的传统习俗。
“坚韧不拔、勇往无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与蒙古民族的精神气质息息相通,早已深深镌刻于草原儿女的灵魂深处,鼓舞着世世代代的草原儿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去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蒙古马不仅属于蒙古高原,属于蒙古人,它更属于中华民族。愿蒙古马和蒙古人永远同在,愿蒙古马与“天苍苍,野茫茫”的壮美大草原永远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