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
作者:班京
(在农村)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觉得,在农村,整个村子,整个堡子,村民彼此之间没有不认识的,而且相互都有往来,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会到场帮忙,就是在平常的日子里,人们也会时常的上下二沟,左邻右舍的走动和往来。
可是到了城里以后,我感觉,城里人的邻里关系与农村有很大差别,邻里之间不走动,彼此不认识,有的甚至还相互抵触或提防。
我想多与人家联系,但事实不是这回事,你越想接触,人家越怀疑你是否有什么目的,所以我必须学习会改变自己,以适应新时代新环境,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我改变了观念,邻里还是和谐相处为宜。
(回城在解放路)
刚回到城市,我是住在单位的职工宿舍,后来与妻子认识了,我把她的工作也调到了城里,我们在岳父的帮助下,花了1000块钱在铁东解放路买了个违建房,房子只有十多平米,只有一个屋,睡觉做饭什么的都在这一个屋子内,条件虽然简陋,但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安生之地。
可是,刚住进去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卖我房子的人,先得到一个信息,这个地段马上就要被鞍钢动迁了,卖房人后悔了,觉得这个房子卖的亏大了,所以想要收回这个房子,一开始撒谎编了理由让我退回这房子,因为我们确实没地方可住,所以我们没有同意,然后,卖房人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就开始不断的找我们麻烦。
首先是找茬打架,我们初来乍到的,惹不起人家,我们只能不予理睬。
一招不行后,他们就不让我们走原来的门,那我们就不走里门,从外面新开一个门,这一招又没好使,他们就来个更狠的,干脆把我们的水和电全掐断了,这一招挺绝,这一下真的把我难住了,这可咋办呀?
就在这危难之时,我房子的东侧邻居家的唐婶主动与我们说,孩子挺住,水从我家接,只是你们辛苦点,多走几步。
也在这时,我房西侧邻居家的卢婶也过来了,也说,孩子别怕,电从我家接,你只是再买块电表就行,此时此刻,我的心一下子被感动了,被温暖了,原来城里也有好人。
后来没过多久,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我没父母亲,她的父母亲又在外地有工作,所以我们只有暂时回岳父家住一段时间。
就在这时候,我买房子那地,政府下通知了,该地块动迁,让居民马上登记,不但急而且有期限,那时别说手机呀,就是打电话都得到邮局去打,我清楚的记得,一个八十多岁的邻居齐大爷,平常我们也不怎么交往,他这时就凭平常简单的唠嗑,知道我们老家是哪的,叫什么名,老爷子自己先坐火车到大石桥,然后再倒汽车到建一,整整折腾了一天,到地方现打听,幸好打听到了岳父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们,我们及时回去登了记,后来依据政策,沈阳铁路局出了动迁费,我分到安置楼房。
这些事,感动了我,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件事不仅感动了我,而且还告诉我一个道理,城里的好人也太多,城里的邻里关系也依然可以处好,后来我凭着这颗感恩的心,面对每一时期的邻居,也在试图改变那里的邻里关系,让那里的人变成更加团结友爱,互帮互敬。
在那个回迁楼,我居住了7年,七年来,我与那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清晰的记得,-到晚上,我家热闹非凡,整个楼人无论老老少少都愿去我家,屋子里坐不下,我就在走廊安装了照眀灯,走廊里摆上茶水,供大家品茶聊天。
还有一次特别感动我,我在楼下建一个50平的车库,从基础到房顶安装以及大门安装,仅仅用两天,星期六和一个礼拜天,当时啊整个楼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上前帮忙,一个八十多的老太太干不动活,她拿扫帚扫扫地,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活,这房子建的简直是神速啊,两天就起来了,谁看到了都感觉到了惊奇。
另外那几个楼当中有一个精神病人,脾气很暴,经常打人骂人,一般的邻居都要躲他走,但是我呢,经常给他钱给他东西,所以,他从来就沒跟我来过劲,总是笑呵呵的客客气气的,我记得有一次我把钢材临时卸到我家楼下空地,仓库放不下了,当时怕丢嘛,没成想到这个精神病人,自己找了纸盒展开辅在钢材堆上,整整看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一刻没离开过,夜晚外面是很冷的,这件事,让我好感动,即使是精神病人,他也有谁好谁坏之概念,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从家里七楼跳楼自杀了,年仅二十六岁,我因事忙,虽没参加葬礼,但让家人送去了一千元,以示慰问。
(下海经商)
另外,话说回来,自己的成长也与岳父的影响有关。
当时,我从岳父身上看到的,他也是这样教导我们,人不怕穷,一切在于自己努力,当时又加上我俩生了双胞胎,靠工资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和妻子决定自己做买卖,闯出自己的一条路。
刚开始,利用铁路的便利,我俩到大连和盖州批发海鲜和疏菜,又去南台批发鸡蛋回鞍山蹲市场零卖,不但没挣钱还赔了很多钱,原因是,那时治安不好,批发市场和零卖市场都有黑道恶霸,他们看你老实不像生意人,总欺负你,另外,那时候做买卖不黑心,不弄虚作假,不缺斤少俩的,你是挣不到钱的,所以一气之下,改行了。
我又与妻子在一家地下商场租了摊位,又做起了经营熟副食品零售的生意,几年下来,还是赔钱,原因是我和妻子都心眼太实,也不适合做那种黑心小买卖。
无奈之下,必须寻找一条新的谋生之路。
有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确实有道理,这两个失败的经历,把我逼上了一条新路,我注册了一家公司,开始经营煤炭和钢材。
这个生意接触面和原来人群就不一样了。
生意一开始,从经营煤,挣到了小钱,除还完了外债外,还积累点资金转向做钢材,钢材做的也很顺,那个阶段,长春一汽做汽车大梁的一种特种钢,以及辽河油田红村机械厂生产抽油机的一种异型钢,几乎被我垄断。
我记得,我在那个搂,第一个有私家程控电话,第一个有BB机,第一个有大哥大,也是第一个有私家车。
后来,鞍山实行第一批商品房售卖,我搬到了明达,为了帮助原来的老邻居,我还在鞍山最中心最繁华处开了一家音乐广场(音乐厅),歌厅的员工安排的都是老邻居和老邻居的子女。
后来听说,我原来住的那个楼的人,都说我是他们的福星,原因是,我家在那居住的时候,那里热闹非凡,喜气祥和,我搬走后,不仅一下子就变得死气沉沉了,也很赶巧,那个楼很快的就死了不少人,确实是这样,我知道的,我那个楼门就死了4个人,还不算正常老死的,一楼的徐大个,死时不到五十,二楼的田二哥,也不到五十,五楼的张三哥,才51岁,更为可惜的是,七楼小文他哥,大学生,死时才三十多岁,这些情况出现后,那个楼的人大多都搬走了。
(搬到明达住)
我到新的小区后,我牵头组织了大家把我那个楼,在全市第一个安装了摇控可视对讲封闭楼宇门,我还自费用自家电安装了楼下依山处的照明灯,那几个楼很快也热闹起来,并且还是以我为中心,每到节假休息日,邻居们常緊一起,热闹非凡。
(又搬到智慧城)
后来,鞍山又来了一家香港开发商,建起一座清华大学设计的绿色智能园林化新小区,我又搬到这个地方居住。
后来听人讲,我在明达搬走后,那个地方一下子又冷清起来,虽然没听说死过人,但几乎多少有点能耐的人,也陆续都搬走了。
我到这个新小区后,依然倡导邻里们那种自然合谐,我家又成了一个大家的休闲点关注点,也因此受大家推荐,当了十年业委会主任,因为这个小区是个三千户的大小区,当时大家对物业管理和物业费还不太了解是咋回事,小区予盾挺多,甚至出现弃管,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搞了三次老年业主免费旅游,一次是冰峪沟和谐之旅,一次是世博文明之旅,一次是北戴河健康之旅,三次旅行,每次几个大巴,车上老年人神采奕奕,旅游中兴致勃勃,聚餐时欢歌笑,老人们玩的最开心,其实当时也有人提醒我,这些老头老太太万一出点情况,你能负起责任吗?但是我没在乎,虽然是免费我拿钱,但是他们必须是自愿的,现在想起来也挺后怕,回来后,他们的子女非常感谢我,有的还送了锦旗给我,他们平时忙,很少有机会带老人出去旅游,这次圆了他们的心愿,而且老人们在一起玩的来,玩的特开心,此后呀!业主们快乐了心情,增进了友谊,了解了物业管理,从那后小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到现在。
每当我回想起邻居间的那时年那些事,我很享受也很温暖,我觉得,邻里社区生活很重要,也很有意义,当你是强者,你会感觉到奋斗成功,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味道,当你是弱者,你会感觉到大家庭以及社会的温暖,众人拾柴火焰高。
当下和未来,中国面临的是老龄化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那种亲情友情淡化了,邻里间的真心相处难了,所以,我写了这篇回忆录,目的就是呼唤那种老式邻里间关系的回归,抱团取暖,抱团养老,建立新式一站式社区服务体系,更尤为重要。
老邻居的那些年,那些事,让我永远记忆犹新。
如果人生有重来,我愿回到那个清茶淡饭,相互关爱,平平凡凡的生活中。

【作者简介】班京,男,六十二岁,鞍山人,祖籍营口,沈阳铁路局退休,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文章发表在各大媒体及文学平台,《春晖与博爱》一书是其代表作,他主张文字应有灵,文创应有义,文作应有魂,文风应有德。
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鞭挞邪恶,提倡正能量,是其所有文章的最大特色。
【主播简介】茉莉花香,原名,王秀梅。来自河南平顶山市,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平顶山朗诵社社员,曾获得平顶山市第六届魅力声音奖等奖项,热爱文学,酷爱朗诵,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用声音抒写人生最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