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卢花鸡
作者:李係仁
诵读:孙宪民
“文革”十年,给中国造成的危害,是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那是个黑白颠倒的十年,无中生有,捏造罪名的冤假错案,比比皆是。老干部、老专家、老艺术家被批斗,被侮辱的事天天发生,很多人屈打成招,很多人含冤而死。不仅是人受到不白之冤,很多文物也被当成四旧,或烧掉或毁掉,冤案甚至波及到动物,家禽.....
由于那时经济的不景气,鱼肉蛋全凭票供应,而且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城市里就产生了今天看来很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住在平房里的城里人,家家都养母鸡,为了吃鸡蛋,也养公鸡为了吃鸡肉。每天清早,院内公鸡啼鸣时此起彼伏,尤如一个巨大的养鸡场;白天,母鸡下蛋后的“引吭高歌”更是不绝于耳,让鸡主人呆滞的目光暂时一亮,急忙去取全家望眼欲穿的鸡蛋,否则不一会,就会被也吃不饱的母鸡自己填了肚子。
我们家当时住在一个大杂院,也养了几只鸡,这几只鸡就是我们全家摄取蛋白质的希望,因此,“剁鸡食”成为家务劳动的重要内容,经常是自己家做菜时剩下的菜帮,剁碎,再抓几把包米面,一拌和就够鸡们吃上一两天。由于这项劳动带有娱乐性,院内几个男孩都经常在同一时间里开始“剁鸡食”,只见若干把菜刀上下飞舞,剁菜者的情绪不亚于鸡对鸡食的兴奋,唧唧喳喳,好不热闹,成为大院穷欢乐的一景。
后来我发现鸡愿意吃带有绿色的菜叶,于是我又和男孩子们远足到郊区,寻找一些野菜,剁碎后喂鸡,果然受到鸡们的欢迎,大快朵颐。可能是没有好饲料,我家的鸡下蛋也越来越少,经过全家的观察,为了减少人的负担,就把光吃食不下蛋的鸡杀了,以改善家人们的伙食。就这样一直到最后一只鸡:一只芦花母鸡。
这只鸡真是鸡中精英,它不像北方鸡,长着土黄色,它披着一身让人刮目相看的蓝灰白花点的鸡毛,如果把它比做人类,有点像穿着一身印有青花瓷图案衣服的江南女子,小巧玲珑,精致温婉。鸡叫起来,也像那江浙的吴侬软语,小声呢喃。无论哪次下蛋,都不声张,不宣扬,不像一般母鸡,高声浪叫,嚷的全世界都知道,仿佛别的鸡没有这本事。
这只鸡下完蛋不声不响,你去取蛋时,也最多在你手上轻轻地啄几下,表示友好。虽然吃得一般,但是仍然保持隔天下一个蛋的产蛋率,也可能是看到同类们不勤劳生蛋的下场,有时间竟连着几天产蛋,让大家欢呼“英雄母鸡”。
这只鸡的特点是,识人。家人喂食,它会边吃食,边和你咕咕的说着什么,它会歪着头斜眼看你;生人喂食,它不会马上吃,它一边看着鸡食,一边看着生人,发出怀疑的长声,当然它不是智者,做一会秀,照样大口吃食。
这只鸡的另一个特点:识路。我们家住在大杂院的最外头第一家,但是如果回家,却要走过灯光灰暗的长长的走廊,外人第一次走进走廊,适应不了,需要摸索着进去。
可这只鸡真是奇怪了,每天清晨,把它从厨房的鸡架里放出来,它轻轻的一跳,径直走到屋外,才抖抖圈了一夜的身子,然后沿着长长的走廊不紧不慢地走出室外,不受任何干扰,然后目不旁视的走进我家窗外的鸡架。晚上同样沿着原道返回,都说鸡有“夜盲症”,晚上几乎看不到,可这只鸡仍然能在黑暗中前行。昏黄时分,院内满是闲唠的人们,看着芦花鸡大摇大摆地过来了,大家都主动让开一条缝让它穿行而过,目送着它悠雅地走进走廊。这在当时成为大杂院的一道风景和话题。
不知为什么芦花鸡也开始不下蛋了,而且持续了十几天了,家人对这只鸡的期待和骄傲,也随着它的碌碌无为而变得没有意义,父母决定杀掉这最后一只鸡,虽然,它曾下过很多蛋,虽然,它有着其他鸡没有的一些本事,虽然,它总是悄悄的来,悄悄的走,不给人添麻烦,但它终究是一只普通的鸡。在那个人的尊严遭践踏的年代,人都保证不了生存质量,何况鸡乎?
杀鸡之前,我先到鸡架前“通风报信”,泪眼婆娑的和卢花鸡说着临别的话:我和父母打了保票,所有饲养你的工作都由我承担,但是由于你不下蛋,白吃白喝,所以我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家人不杀你。它平静的看着我,不知道死亡正向它走来,我第一次感到了什么叫无助和无能为力。我躲在屋里,没敢看杀戮的场面,竖着耳朵也没听到芦花鸡的挣扎声和垂死哀鸣。它多懂事!我心想。晚上炖熟的鸡端到桌上,虽然多日没有见到荤腥,家人还是不约而同的没有了吃鸡的兴致和食欲。
几天后父亲开始拆鸡架,拆完室外的,拆屋里的,突然哎呀一声,大家急忙跑过去,手电筒的光亮下,在鸡架的角落里堆着一小堆鸡蛋,数数共九个。全家人都愣住了。芦花鸡并没有失职,它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只是由于它改变了下蛋的习惯,由室外改为屋内,谁也没想到:还由于它下蛋的低调,谁也没听到;厨房光线暗,谁也没看到,这些造成了芦花鸡的误杀。
那一瞬间,我突然知道了心痛和心堵的滋味,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直至今天想起,两种滋味怦然伏起,交替刺激着我.....。
文革终于成为过去,我真希望善良的人们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希望人间和谐而友好,不再发生任何冤假错案,当然也包括人类的朋友——动物、家禽。
(刊载于沈阳日报2012年5月30日B版“往事”专栏,收录于《一同走过从前》一书376页,发微信时有增减。)

散文作者简介:李係仁,研究员,硕士生指导教师。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现任辽宁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曾任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学校报主编,编辑文字近120万字,撰写各类文章几百篇,近20万字。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健康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先后获得“优秀记者”“通讯员特等奖”等称号。
2012年出版新闻作品集《一同走过从前》,
目前待出版散文作品集《人间烟火气》

朗诵者简介:孙宪民,医学博士,研究员,原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自幼喜欢朗诵艺术,乐于用自己的声音诠释作品的内涵,给听众带去文学艺术的享受和心灵深处的感动。现为中外诗人注册会员-辽宁朗诵团成员,沈阳市和平区图书馆圆梦朗诵艺术团成员,梦之队朗诵团成员。朗诵作品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见于聆韵传媒、夜之清风等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