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刘春龙(龙行天下)
在《奔流》文学培训班的一周时间里,每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促使我不得不动笔,记录下美好的瞬间,让友情和美丽永久流传。
《奔流》复刊十周年及开班仪式的精神盛宴。开班前,大屏幕反复播出大河奔流的波澜壮阔,深情讲述《奔流》十年的艰辛历程,播放对几位老师的现场采访,让人深深感受到奔流的热情和奔放。省文联副主席武皓等领导充分肯定了《奔流》及《时代报告》在传承中原文脉、反映恢宏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张富领社长提出“立足中原,传承创新,繁荣文学,培育新人”的办刊宗旨,引领了刊物辉煌发展。孟玉玲总编撰写的《与奔流文学的双向奔赴》,回顾了《奔流》十周年的坚持、铿锵与蝶变,使我对奔流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谁在奔流的浪花里期待,谁就会收获一片大海!”诗歌朗诵《奔流的声音》铿锵有力、慷慨豪迈,进一步增强了我文学转型元年的信心和动力,是文学之梦新的启航。
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王剑冰老师提出“ 编辑不是不认识你,而是不认识你的文字。哪个编辑不喜欢好的文字?”观点发人深省;李春雷老师讲到“当下的报告文学的最根本问题,即没有处理好思想性和文学性这两种关系。”振聋发聩;柳建伟老师的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双向赋能的讲座大开大合,纵横捭阖;曹宇翔老师提出“最难忘的人和事就是真文学”的观点,相似的童年经历和类似的工作经历,让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陈宏伟老师提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语言非常重要,结构更是尤为重要”的观点,对写作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金牌主持人郑旺盛与柳建伟老师的玩笑式的对话,活跃了学习氛围。他妙笔生花、口若悬河的主持与提纲挈领的总结让人加深了对老师讲座的深刻印象。
会务组的精心组织。7月26日下午,王冉和几个老师在一楼大厅热情地接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员,认真解答学员们的提问。我和平顶山的庞永波老师相约来到“奔流”。晚上六时许,我发现少领了一份学员手册,赶到大厅,她们仍在坚守岗位。这时,已经下班半个小时了。每天讲课时的电脑显示屏播放、桌签的摆放、摄像和录音的安排、茶水的供应、会场的整理等细节,培训班都进行了周到的安排,保障了培训的顺利进行。董海燕老师会前向学员发出了温馨的提示。因没有电脑,我在手机上编写了读书心得,问董老师可否发给她转交,她爽快地答应了。魏慧玲是我素不相识的一位老师,经灵宝作协主席李亚民和她的推荐,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今年我顺利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别开生面的学员心得交流。每个学员两三分钟的发言,有的谈奔流感悟,有的谈学习体会,有的抒情诗歌,有的撰写小散文,各展风采。两三个大学生、三四个农民怀揣文学的梦想而来,令体制内的我辈深深动容。来自苏州的张莲是一位去过南极采风的作家,我似乎感受到了南极的刺骨寒冷和她坚毅地站在冰川风口上的采访的英雄形象。十余个省的107位学员依次登台,各展风采。获奖者杨殿臣创作的《戏精》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好文章。班长孟献国是来自江苏省宿迁市的作协主席,他谈了成功的规律:要将目标说出来,相信自己,向成功的人学习,为自己塑造成功的写作人的形象,令人受益匪浅。他还是令人骄傲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副班长邱桂丽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是一名中国作协会员。和她交流时,她鼓励我大胆创作、精心创作、坚持创作,坚持终会成功。支部书记游磊在刚刚参加完范家门采风活动后,当晚就创作出长达几千字的《用文学之笔画魅力山村——奔流文学院作家采风团登范家门纪实》。没有深厚的功底,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高质量的作品的。他还和另一位老师在一楼大厅欢送学员,发放照片,让人感动。
采风活动的周到安排。到范家门、西沟口、王河村实地采风,用文学之笔书写山乡巨变,描绘魅力乡村。“来龙洞”全长1298米,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溶洞,它形成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石灰岩中。有五层套叠,说明经历五次沧海桑田的变化。我大喊了一声“龙来了!”作家们拾阶而上,一条300多米长的玻璃栈桥——外婆桥呈现在面前。它是河南省跨度最大的吊桥,主体风格以红色为主,象征富贵吉祥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徐静老师刚走几步,就吓得哭了,连连往后退。我走过去,拉着她的手,鼓励她勇敢前行。我和庞老师一前一后,中间是石淑芳、寇兴华和她,结伴而行,穿过外婆桥,飞越高空索道。途中,碰到鲁锁印老师和老乡侯慧霞,他们热情为大家拍照,将美丽的身影定格大山。范家门隧道长数百米,隧道的另一头名字叫“天地心”。一条隧道将登封市的范家门与荥阳市的西沟村紧紧连在一起,两村相互携手、合作共赢、联动发展的精神值得学习。
午餐及乘车。我们几个下山稍晚点,张富领社长居然在餐厅门口迎接大家,询问后面是否还有学员,并安排大家落座。狄树强热情为大家领位,及时送来饼子和茶水。午饭后,乘车时,张社长和孟总编坐在电瓶车上,却将自己的别克商务车让给后面的学员乘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奔流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汇聚成文学的奔腾大海,离不开社长的引领和包容,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团结拼搏。
编辑部成员的“挑灯夜战”。据统计,从7月27日到8月1日,奔流文学刊发各类信息报道40篇;鹿鸣新闻刊发各类信息报道33篇。编辑孙艳丽老师主动加我,核实学员心语。我听石淑芳老师说,编辑部的老师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一个团队既要埋头苦干,也要加强宣传报道。笔杆子是很重要的一杆子,是单位外宣的窗口和形象。感谢各位兢兢业业、挑灯夜战的编辑老师,使你们的幕后工作和辛勤劳动保障了通讯信息的适时刊发,也推动了刊物的采稿和发行。同时,感谢摄影师和司机师傅等朋友们,你们是最辛苦的人,值得致敬和点赞。
继承历史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感谢《奔流》提供的文学平台,感动各位老师的启迪引导,感恩培训班的精心组织和学员们的相互交流。期待《奔流》赓续文脉,奔腾时代,照亮彼此的前行之路。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若有侵权,麻烦联系文末文学社图片中编辑微信,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
刘春龙,笔名、网名龙行天下,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创办网易《人生如歌》圈子,出版《旷谷如歌》作品集,主编《馨语如歌》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