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感悟】择日(48)
深入研究曲折多变的尘世经历和内心状态,窥见作者不曾说出的东西,即所谓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东西,是一个优秀的读者必备的修养。
那年,我去某地旅行,那儿美丽迷人,气势雄浑的自然风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受到诱惑,动了要把那变化无穷,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致写进一首诗里的念头。为了写得生动,我觉得最好给这极不平凡的场景配上一些非凡的人物,于是我在自己熟悉的人群中寻觅。
然而人性中更高尚和更美好的表现,诸如对故土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和在某种条件下民众获得的安全感,还有奋起摆脱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所有这些高尚而优秀的品质,我都打算体现出来。遗憾的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人物”没有找到。
我的思维,都是我自己拟定的题材,我仿佛看见清朗月夜里的静谧湖面,高山深谷中的月华雾霭,看见旭日照耀下的满湖波光粼粼,时常听见树林和草地上生命的欢呼雀跃。然后,我想象来一场暴风雨,一场生成于峡谷然后向湖面袭来的风雨雷电。当然也少不了悄无声息的夜晚,以及雨后的那条通幽曲径。
我想,这些或许比到处寻找深刻的思想和观念,并强加给人们,并把生活搞得难上加难的那些事情更有意义。
我相信自己的直觉,我喜欢在纯粹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教益。我自己心中有数,从尘世中脱俗而出,这必定意味着什么,这无关任何观念,只是生命的过程。
一个努力摆脱迷误,永远自强不息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向。作为诗人的特点,不是力求去体现什么抽象的东西,而是应该在内心吸取印象,而且是感性的,鲜活的,形形色色的印象。一如我活跃的想象力所能提供的一切,要在心里对这些观感和印象进行艺术提升,然后再表现出来,以使力争读者也能获得完全一致的观感和印象。
即使我想表现某个观念,那我所写的也只是一些小诗,至于其它的作品,我有意识贯穿始终的观念几乎没有。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自由精神和勇气。我应该知道幻想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不应该受到理性的干预。通过幻想产生的事物,在理性眼里永远都成问题。这是诗歌与散文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老先生总是说我的散文他一读就懂,而诗歌总是一知半解的原因所在。
晨曦,2024年8月于贵阳
作者简介:苏娴,笔名晨曦,毕业于法律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共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由中国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系列丛书《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