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门海域避台风》
作者:张世启
朗诵:相逢一笑
1972年10月,我10天的探家假一结束,便按时踏上返回部队的路程。从北京火车站坐特快,经过36个小时昼夜行驶,我来到广州。
生平第一次来到广州这座美丽的羊城,我感到很新奇,东瞅瞅,西望望,两只眼睛好像不够用,但为了赶时间,只得坐上公交车去找住的地方。下车后边走边打听,来到珠江岸边的军人招待所,凭借军人通行证我办理了入住手续,把皮包寄存好。招待所代办船票,我顺便买了一张转天到达海口的三等舱船票。在招待所吃过午饭,就想到附近走走。前边有一个报亭,我走过去,翻看着报亭摆放的《南方日报》和《大众电影》等报刊,最后挑选了一份广州市交通图和两份《羊城晚报》,放进了挎包。
在广州的第一天很快过去了。转天我早早起来,与同屋的几个军人吃过早饭,取出寄存的行李,一起来到广州客运码头。
我们乘坐这条客轮是“光明号”,一艘中型客轮,所载乘客有400多人。刚上船还没等坐稳,广播里就传出珠江口岸有台风经过,为了乘客安全,要求乘客下船。乘客们拿着随身携带的物品有秩序地下船。我又回到原先的军人招待所。
坐在床上休息了一会儿,我从挎包里拿出广州市交通图,从交通图上看看周围有啥可玩的。当找到了广州城市的标志五羊公园,便想一睹为快。我按图寻地,坐公交车来到了五羊公园。公园的名字源自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五位身着五彩衣的仙人骑着五只羊降临广州,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收与吉祥,五羊因此成为广州的别称。看到这用花岗石雕刻的五只羊大小不一,神态各异,有巧夺天工之妙。我心想,要不是这次台风来袭,我真会失去这次游园机会,这也是因祸得福吧。
在军人招待所我又住了一晚。转天早上看到招待所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台风已过,客轮照行”的通知,我又重新收起行囊。当走出房门,我回头扫视了一下房间,说了声:“但愿我不会再回来。”
乘客再次登上客船。一声长鸣,客船离开广州港码头,驶向海南岛。刚行驶一个多小时,忽然天空变成了乌云的颜色,海水也变得不安分起来,从远处开始掀起波浪,由远及近,一部分已拍到客船的甲板上,激起4米多高的白浪。客船奋力行驶,一会儿扎下去,一会儿又被海浪抬起来,极力逃离这可怕的海面……
客船行驶到虎门海域,这时客轮的广播里响起了船长的声音:“各位乘客请注意,因台风再次来袭,为保证乘客的安全,客轮停泊在虎门海域,待台风过后再起航。请各位乘客不要慌张,不要随意走动,各就各位,注意安全……”船长的话语虽然不多,但从他的坚定语气中传递出一股临危不惧的力量。受此感染,乘客稳定了情绪,增强了抵御台风的信心。
虎门是珠江的出海口,我透过舷窗隐约看到了虎门海域远处的大虎山和小虎山。这时电影《林则徐》的镜头不由得浮现在眼前。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镇集中销毀鸦片就发生在这里,那是一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我想,中华民族就是从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这场台风也不会把我们击垮。
我虽不是水兵,却有经受风浪的经历。1969年2月我参军,新兵连从湛江乘389扫雷舰到海口,我就经受了风浪和晕船的考验。此次客轮受台风影响虽左右晃动很大,但要比在风浪中航行好多了。我乘坐三等舱,条件要比四五等舱和散仓舒适,汽油味也小。舱里的乘客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有的聊天,有的讲故事,有的打扑克,我没有晕船的感觉,掏出挎包里的《羊城晚报》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打发着时光。
客轮在虎门海城停泊已是第四天,船上的供给出现了问题:蔬菜没有了,每餐只供应咸菜;淡水定时供应,洗漱都困难。人们的心不禁揪了起来,有的人开始食用准备带给亲友的食品,大家都企盼着台风早点过去。
第五天,一艘供给船从珠江口开来,停靠在客轮旁边。我看到从供给船上卸下一筐筐蔬菜和一袋袋粮食,淡水也通过一根比较粗的胶皮管灌入客轮的水箱,大家一下子欢呼起来……
风小了,客轮开始启航,经过一昼夜航行,早晨9点多到了海口客运码头。这时一位乘务员拿着一打印好的盖上章的32开白纸走到大家身边,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客轮海上遭遇台风的延误证明,用以证明乘客的行程受到了不可抗力的影响。我拿了一张。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这是人生的宝贵经验。海上遇台风 让我刻骨铭心。
2024年7月30日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