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奉献,无怨无悔
——在茌平区国防教育会上的发言
文/张金元
我叫张金元,在茌平区卫生健康局工作,二级主任科员。
现在我把对越自卫防御作战的经历向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下汇报。
1983年10月,19岁的我义无反顾地光荣入伍了,因为受《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英雄电影的熏陶,我从小就有了当英雄、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崇尚军人、热爱军人、保家卫国当英雄,是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参军入伍后,我进入济南军区54841部队,入伍第二年,接到对越作战命令。在集中训练期间,我把步兵需要掌握的轻重机枪、40火箭弹、六0钢炮、八二迫击炮等枪械都熟悉了一遍。会打枪会操作会测量,说直白了,就是让每一个兵者学会各种枪炮,一旦进入战场会打,会使用。
期间,父母曾经来部队和我见面,千叮嘱万嘱托,要注意安全,当时最让我难受的是父母一句,要活着回来。父母的话,做为一个热血青年,我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学本领,当好兵,英勇杀敌,兑现自己从军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个月后,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来探访的父母和亲戚都不允许进入军营,我们写血书、立誓言、搞演讲、表决心!整个军营内冲杀声、呐喊声、射击训练声,响彻军营上空,战士们情绪高涨,练兵场上热火朝天。一切安排和活动,都是为赶赴前线做准备。
85年的3月初,春节刚过,我们告别熟悉的军营,带着父母的牵挂和祖国人民的重托,气势如虹地向云南老山前线开拔。我连与5月21号夜间11时到达指定地点——天宝香蕉农厂,从边境县城麻栗坡到农厂,大约有60公里。汽车盘山翻越拐弯的时候,朝我方的时候,汽车灯是开着,朝对越的时候必须关灯前进,以防止越军炮火的攻击。在接近目的地天宝农厂有十公里的时候,汽车停止使用,我们每人大约背着三十公斤左右的军资用品,急行军到了农厂工人宿舍楼。我连120多人,全部住在一楼,炊事班和司务处住东边农厂车库,几位连干部和通讯员住南厢房。其余三个排,分散住在一楼,目的是防止越军导弹穿透楼层,和防止集中伤亡。当时香蕉工人和周围住户全部搬到了大后方,整个作战区域没有老百姓。
那天夜间休息的时候,远处炮声不断,火光时隐时现。偶尔有几发打过来的炮弹,在宿舍楼周围爆炸,说实话,挺害怕的,一晚上胆战心惊,迷糊地睡,担心地醒。后来,环境熟悉了,听惯了炮弹飞的远和近,也就习以为常了,身处战争环境,又是方刚青年,闻到战场的火药味,看到越军的炮弹一颗颗落在祖国的土地上,哪里还有害怕和胆怯,只有愤慨和仇恨。
当年对越防御作战,我连前期是担任军工运输任务。军工任务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向防御阵地上运送军需物资,一个是搬运重伤和牺牲的战友。看似是在后方执行任务,不在阵地前沿,似乎要安全得多。其实不然,为了躲避敌方的炮弹袭击,我们只能选择晚上行动。山路本来就崎岖难行,而连日的炮火轰炸使得路上堆满了石头、泥沙、树枝,白天就很难辨认,更何况是在黑漆漆的夜里,一不小心就会走错路。那时又正值梅雨季节,山路上遍地青苔,我和战友们身背四十多斤重的弹药或食品,在泥泞里艰难行走,摔跤是常有的事,腿磕破了,泥水和血水混在一起,皮肤大面积溃烂。刚有好转,又要爬山执行任务,因此反反复复近半年的时间,我的两条腿一直都是溃烂的。而高筒鞋里因为灌进了炮弹溅起的沙子,环境潮湿加上长时间运送物资,我的一只脚底板上长了七个类似于鸡眼的东西,又疼又痒。
这一切比起敌人的炮弹都算不了什么。老山的白天非常寂静,寂静得能听到风吹,能听到鸟鸣,但是,一到晚上,炮弹轰炸声就像年三十晚上的爆竹,连绵不断。我和战友们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只要听到炮弹响便慌张地卧倒,那时我不过二十岁,还是个毛头大孩子,要说不感到害怕是假的。每当“隆隆”的炮声响起,心也跟着“怦怦”直跳。后来,我们渐渐摸清了炮弹的规律,只要声音像哨子一样尖细,那炮弹就是距离比较远,不用停下脚步;如果声音像石头扔进了烂泥里那样沉闷,那炮弹必定是在附近。时间长了,我的心情也由刚开始的紧张变得无所畏惧:大不了就是为国捐躯呗!
运送物资,送到指定阵地,清点完物资,阵地指挥官签上字,一个班一个不少地回到驻地,没有伤亡,回来把签字清单交到连队,算是出色完成任务。而运输任务最艰苦最痛苦的是搬运其他连队战友的遗体。记得6月27号我班四人一组分三组,每组一副担架,去最前沿211阵地执行运遗体任务。天刚黑下来,我们就出发了,摸到211阵地已经是后半夜,因为从255阵地到211阵地一晚上越军炮火不断,我们暴露在表面运送物资道路上,从255阵地上去肯定会被炮弹袭击,必定有大的伤亡。等越军零星炮弹少了,边防备炮弹边前进,300米的距离,半个小时才到。
往担架上捆绑战友遗体是最困难的。南方梅雨天气,遗体严重腐烂发胖,加之炮火烧烤味,气味难闻,有的战友呕吐不止。我们只能撕开急救药包,捂着嘴,把遗体上倒上酒精液,才勉强能靠近。背一百多斤的活人,年轻人背年轻人,体格壮,走路不费劲,四个人抬一具遗体,而且是晚上,是山路,是雨天,更别说炮弹的威胁了,上坡基本上是硬拉上去的,四个人抬起来,遗体下滑,不能上肩,平抬,又使不上劲。所以只能连托带拉,累得气喘吁吁,走不多远,就得休息。超负荷的体力,严重透支了身体,运送完一具遗体,年轻的军人累趴下那是真事,得休息两天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在我连执行运输军用物资期间,作为班长,我是最不愿意接收运遗体任务的,但是做为军人,任务来了,你必须服从,没有讨价还价的理由,而且是必须完成任务。既是使命,也是担当。
说实话,老山防御作战,伤亡人数最多的是军工。为什么这么讲呢?军工无论白天和晚上,都是暴露在表面阵地,不像驻防的战友,他们都在猫耳洞或天然洞内守着前沿阵地,弹着面积小,危险就小,军工长时间暴露在来回军工路上,越军的炮弹炸死炸伤的军工占整个战场伤亡人数的百分之八十。特别是越军的空爆炸弹,最为致命,它飞行到一定高度就爆炸,就像天女散花,覆盖面积大,弹着点多,每当听到有空爆炸弹,战士们不能趴下,那样弹着面积大,只能躲在树旁,石头下或贴着山体,躲不及时只有站立,空爆炸弹比较响,像晴天霹雳,声音清脆,在空旷的山里回荡,特别渗人。而其他炮弹,是落地爆,闷声响,弹着面积相对小,只要卧到,离弹着点远,基本伤亡概率很小,所以,老山防御作战中,军工是最危险,是伤亡最惨烈的一支部队。我连在三个多月的军工执行任务期间,死亡八名战士,轻重伤员二十三人。
“719”之战最为激烈,我和战友们连续五天都向前沿阵地运送军用物资。前沿阵地急需弹药物品补充,战壕沟内,天宝农厂附近,进进出出的都是运送物资的军工,我班运送的全都是子弹和手榴弹。记得向215阵地送物资的时候,守阵地的一个战士问我,班长,你们怎么光送弹药啊?有水果罐头吗?我想吃。我看着他浑身脏兮兮的样子和渴望的神态,我爽快地答应了他,放心吧,下次上来,我保证给你调整送货单,送箱水果来。可是在215高地返回途中,左胳膊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加上双腿溃烂,不得已在师医院疗伤。我很后悔没有兑现承诺,虽然我们彼此都不认识,至今想起来是我的终生遗憾,尽管也不知道他的生死如何?
半年左右的军工任务,我班运送各种物资达一百多件,半年的军工运输全班无一伤亡。由于表现突出,任务完成出色,我被团党委授予优秀班长称号,85年10月被批准火线入党,获得二等功荣誉称号。因为左胳膊有弹片存留,伸展功能受限,又加之双腿碰伤,后来又被评为七级伤残军人。在师部医院疗养四十多天后,由于前线急需人手,刚养好伤,我便回到了前线,和连队战友们又生活战斗在了一起。
85年十一月,在麻栗坡县城附近我团下防休整两个月后,我连又进驻前沿阵地,执行阵地防御任务。当时,我班十一个人,加上三机连配属我步兵连一个班,共16人拥挤在狭长有二十平米的天然洞内,除了在洞口放哨,防止敌人摸上来。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窝在洞里洞内阴暗,闷热潮湿,十多个人吃喝拉撒全在里面。空间太小,又不通风,气味难闻可想而知。战士们不能洗漱,不能理发,只穿内裤,因为极度的闷热潮湿,会让皮肤溃烂、烂裆。这些还不算什么,洞里老鼠猖獗,肥头大耳,肆无忌惮地在人身边窜过来窜过去,让战士们心惊肉跳。而蚊子也特别厉害,叮在人身上,奇痒难忍,遇水就发炎,溃烂,钻心地疼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和十六名战士坚守阵地三个月零九天。期间有两次越军侦察兵夜间摸索到无名高地,企图夺取哨位,被哨兵及时发现,我连忙呼叫炮阵地,向炮阵地发出坐标和方位。几十发炮弹倾斜而下,在加上我们安置的定向地雷,以及重机枪的威力,敌人想夺取哨位的梦想彻底打破。
一旦无名高地失守,也就意味着166阵地断粮断弹断人,所以在防守无名高地期间,我阵地落敌方炮弹最多,也是最危险,最容易出问题的阵地。经过无名高地向166阵地运送军用物资的其他连队战士,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敌人炮火炸伤战友有二十三人,死亡五人,破坏军需用品二百多宗。为什么我知道的这么清楚呢,因为晚上从后方上来的军工,途径哨所附近,要问口令,指挥所要提前通知我高地过来多少人。无论炸伤或死亡的,无名高地就是暂避所、过路站。包扎也好,帮助向下送受伤重的战士也好,我班战士和军工战士一起克服困难,从未退缩过,从未害怕被炸伤。
在阵地防御驻守时期,我和副班长夜间从未睡过觉,报话耳机在耳朵上吱吱地响。一是能及时接收上级命令,二是能及时汇报我方阵地情况。哨位上必须两名战士值班,防止一个人站岗睡觉了,发现情况不及时。更重要的是防止敌人摸上来,给一窝端了,防御驻守期间从天刚黑,到黎明,基本上双方炮火不断,不同方向不同地点有远方的重炮,也有前沿阵地上的60钢炮和82迫击炮。听习惯了,我们也就熟悉炮弹离我们是远还是近了,夜间守阵地我们最担心静了,有炮响,有重机枪响,说明敌我双方都在防范对方,一旦肃静下来,我们最怕越军侦察兵,偷袭哨所。所以每间隔一个小时左右,我就呼叫炮阵地,向我哨所前方一百米左右来几发炮弹。炮击过后,再请示炮阵地来两发照明弹,让哨位上的战士出洞观察防御范围,看一看有没有新情况,发没发现敌情,然后向指挥部报告平安无事。
而白天,无论下雨,还是艳阳高照,双方阵地一片寂静,像没发生战争一样,一派祥和温存。把头探出来看看四周,双方阵地个个山头雪白,那是炮弹炸的石头粉末形成的,周围没有参天大树,只有残枝败杆,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只有顽强的老山兰花,陪伴在战士左右。在战斗间隙,白天晴空万里的时候,战士们会哼唱《我爱老山兰》《血染的风采》和《十五的月亮》,偶尔也会有口琴声从猫儿洞内飘出阵地。我们当兵之人,并非向人们说的那样,是傻大个,我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儿女情长。但是风雨来了,边境地区不安宁了,我们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三多个月的阵地防御,最让我难熬的是夜幕降临。枪炮声、痛苦的嘶喊声,回荡在漆黑的阵地周围,整个山谷充斥着死亡和硝烟弥漫的气息。望着火光冲天的前沿阵地,再向北方眺望万家灯火,我觉得做为一个热血军人,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没有辜负家乡亲人的期待,我们像钢钉一样牢牢地定在前沿阵地,让军旗永远在老山上飘扬。
86年3月,兰州军区47军接替我67军换防,我们无名高地战士陆续回撤,作为班长,我是二十天以后下的阵地。期间,我要教会新来的友军班长,如何报告呼叫,如何判断敌情,怎样防止敌人偷袭,又怎样保护好战士不出意外;教会他如何处置紧急战情,我高地防御的范围有多大,防御死角应注意哪些。二十天以后,整个67军交出指挥权,我和166阵地班长一块往回撤,三个多月没下阵地,原来上山印象中的军工路,山路,被敌方炮火已经炸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前进下山的路。
夜间十一点左右,天乌黑,山道湿滑,本来三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俩整整走了六个多小时。摸错了方向,折返了两次,最危险的是走到了越军阵地山角下。我们俩人少,动静也小,折返时,我们俩只能用自己的手摸着地面走一步,前进一步。因为山谷里都埋了胶壳地雷,越炮和我方轰炸地面,地雷乱飞,晚上不知道哪里有,哪里没有。胶壳地雷有茶碗大小,四公斤的压力,就能爆炸,脚踩上炸掉一只脚,手按着炸掉半截手臂。我俩为防止炸伤,只能一步一摸地往下走,六个多小时才慢慢地迂回到168高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毕竟168高地离前沿阵地很远了,相对是比较安全的,回到后方连队,天已经大亮。我当时的形象是脸和身上都黑乎乎的,军装脏兮兮,头发和胡子又长又乱,就像从煤堆里刚爬出来。
洗澡吃过早餐,这一觉睡得酣畅淋漓,十个小时,睡得踏实,睡得安静,睡得幸运。到了第二天早上,我想看一看周围环境,突然发现,两条腿像脱离了自己的身体,一动也不能动,更别说走路了。战士们赶紧叫来卫生员检查,原来是三个多月的蹲守,活动锻炼少,突然走这么远的山路,身体承受不了,属于严重腿部肌肉拉伤。因为不能活动,吃饭和其他生活琐事,只好让战友帮忙,一个星期后,才慢慢恢复正常行走。
86年6月,过麦期间,我们胜利凯旋回到了齐鲁大地,归来沿途的路上,欢呼声、锣鼓声、掌声、鲜花不断。我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保护了祖国河山,人民以最热情最直接的方式欢迎英雄回家,我们当时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心里得到了最大满足。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兴奋不已。喊出了我骄傲,我是中国军人!
现在回想起那场战争,我始终没忘记南疆那片热土,那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场景,那血与火锻造的真挚战友情,那舍身取义,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仿佛就在昨天,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
受党和国家培养多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乡镇摸爬滚打十七年,从一名普通的科员,一步一步走向领导岗位,现在即将面临退休。四十年来,我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服从组织一切安排,党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不辞劳苦,维护好一个老兵的形象,始终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优秀兵者。
一朝从戎,一生家国情怀,虽然穿的不再是军装,听的不再是军号,住的不再是营房,但我还有军人的脊梁,还有军人气魄,祖国有召之,召之我必回。因为我是一个合格的退伍老兵。
最后我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结束我的发言,题目是我曾经是个兵:
虽已退役多年
但逢八一建军节
心中总有万般激情
一个把青春年华献给国防事业的老兵
今天
有资格拥有属于军人的那份光荣
有权利享受属于军人的那份神圣
因为
军人的烙印伴随我一生
有人问我
你人生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当兵
军营锻炼我意志坚强,听从号令
解开青春之火而鹏程
战场使我经历枪林弹雨,热血铸魂
懂得什么是担当和忠诚
我不羡慕富翁
不追捧明星
不稀罕网红
只赞美勇士
只崇拜英雄
只追求信仰的力量
是千万先驱铺就了从南昌到北京的路程
是三军将士守护着盛世安宁
后悔过很多事
唯独不后悔当兵
也淡忘过很多事
唯独最难忘军歌嘹亮、军号声声
假如能重新选择职业
假如能重返年轻
我依然会披甲枕戈
为家安宁,为国从戎
谢谢大家!

张金元,茌平区卫生健康局主任科员,党员,大专文化,七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获得者。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40
本期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