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世 界 屋 脊 拉 练
作者:张念忠

1970年11月24日,总参向全军发出了“这样训练好”的指示,全军机关部队立即行动起來,紛紛走出营区进行野营拉练。

年终岁尾,当时是贯彻最高指示“不过夜不走样”的形势要求,分区党委决定:用3周时间,顶风雪抗严寒,把机关直属队和一个边防连近400名官兵拉出,沿狮泉河镇,昆莎,扎西岗,且坎,甲岗,狮泉河镇圆弧形行军400公里,徒步翻越3个5000米达坂,涉3道冰河,锻炼官兵野外生存的能力,增强军民军政团結,熟悉地形道路,提高部队野战训练水平。一线守防连队結合边界巡逻,分阶段轮流拉出,不准野外宿营。由年过半百的副政委陈先模,参谋长佟凤馨带队指挥,指定我和后勤战勤参谋郭炳涛带侦察排负责道路勘察,营地选置和联絡宣传。

按照拉练計计划,第一天行军40公里。部队全副武装,身着皮大衣,戴皮棉帽,顺着219新藏线,翻越海拔5000米甲共拉达坂,达坂为走一步退两步的流沙地质,翻越相当困难,10个小时的行军累得官兵丢盔弃甲、气喘吁吁。宿营地我选在山口下噶尔河边牧场,郭炳涛組织4个分队炊事班竞赛,用高压锅炖大块羊肉、白米饭慰勞奔波一天的官兵。晚上,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官兵们无所畏惧地与大自然相伴,天当被地作床的接触了一晚,风餐露宿地领略了高原大漠孤烟直的生活。真正体会到“一夜领尽高原雪,金戈铁马守边疆”的深刻含义。第二天,官兵们迎着岗底斯山的狂风,沿219线继续行军30公里,傍晚时分顺利抵达昆莎(原噶大克),受到噶尔县党政军领导和机关群众地热烈欢迎。

昆莎,英国人印度人名为噶大克,曾被官兵誉为阿里高原小北京。是骑兵支队解放阿里后,在缺吃少穿的艰苦年代,边守防边剿匪,自己动手,修建起长1000米,宽200米的营区,成为阿里党政军指挥中心。67年阿里党政军机关迁至狮泉河镇后,噶尓县机关在此办公。经历了10多年的贡献,营房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成了危房。佟参谋長和我们几位老兵是怀念当年,旧地重游很是感概,骑兵支队官兵当年不怕牺牲,吃苦耐劳,顽強奋斗的先遣连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壮士。我安排独立连住原支队机枪连,西兰塔连住原支队炮兵连,通信站卫生队住原支队通信连,机关住原支队司令部大院,官兵们住在简陋失修四面透风的旧房内,燒着群众送來的红柳,都感念骑兵支队前辈们为我们留下的住房意满万千。

按照拉练计划,部队在昆莎驻训5天,完成野战进攻战术训练和助民生产,访贫问苦,送医上门等任务。根据印军作战特点,作训科王金通科长,孙浩贤副科长,組织独立连和西兰塔连训练,现地给拉练官兵和地方干部演示了步兵班进攻战术动作,我带侦察排1班充当假想敌,一时兴起我们占领山头,抱着机枪打了半小时空炮弹,演练逼真成功,使官兵和地方干部大开眼界获得好评。驻训期间,陈副政委带政治部刘林经科长,卫生队朱思君所長,护士毕淑敏到噶尔新乡藏民家中问苦,馈赠慰问品,送葯上门診治百人次。在武装部协调下,佟参谋长带部队官兵助民生产,给新乡公社修通水渠5000米,解决了各村人畜用水困难,受到“金珠玛米亚古都” (解放军好)的赞扬。

午夜3點,小喇叭响起,部队紧急集合。官兵们头顶星月,脚踩冰雪,迎着喜马拉雅山狂风,沿噶尔河谷向扎西岗方向行进。黑夜中指挥组王科长下达了“不准打手电,不能喧哗,防滑止跌”的口令,零下20多度的气温,官兵们张口难語,口令传到一半就消失了。晨曦,部队在噶尔新区休息,官兵眉稍挂满了冰霜,欢笑一片,各保障组提前给大家准备了热豆浆和热馒头,我的藏民朋友生产队长崩木加同志,闻讯动员藏民兄弟送來酥油茶慰问,感动地我給他佰元人民币和砖茶方块糖致谢。告别藏民朋友,我们继续沿河谷急行,12个小时走完40公里,傍晚抵达鲁玛桥草滩安寨宿营。

噶尔河发源於岗底斯山主脉,全长100公里,是狮泉河(印度河上游)最大支流,两河汇合形成了阿里最美的水网湿地。夏天,绿草成茵,野花盛开,飞禽傲翔,山影倒映,白雪点点的羊群和藏民的排排帐篷,呈现出一幅高原草丰羊欢的美景。保障組給大家提供了4菜1汤,官兵們端著热飯,看着草滩上的牛羊,听着我給大家讲:清时阿里王甘丹策旺亲率2000名蒙古大军在此地摆兵布阵,大败印度森巴军,一举收复拉达克的历史故事;以及62年反击作战,我边防部队在此涉过齐腰深的狮泉河,追击印军收复巴里加斯失地,我们选在古战场宿营有厚重的现实意义。缅怀先辈的事迹令官兵动容,行軍一天劳累毫无怨言,个个精神饱满也使陈佟二位首长欣慰。

长河落日,部队官兵第二次在靠山傍水,气候严寒条件下,野外宿营遇到诸多困难,雪山脚下的远古巨石,和疯长的毛刺丛,隐藏着众多饥饿的野狼雪豹猞猁,对官兵军马安全造成困挠。指挥组首长要求:各分队野营帐篷(2块雨布搭成)相对集中,干部带双哨,取暖明火不息,侦察排军马不能散游,保证人马安全无恙。翌日太阳升起,部队简单吃过早饭,向扎西岗边防站方向进发。途经扎西岗村时唱起了解放军进行曲,歌声嘹亮,步伐整齐,精神饱满,受到区政府领导和村民夹道欢迎,6小时行走25公里,胜利抵达扎西岗边防连驻地,营区紅旗招展,锣鼓喧天,边防连官兵热烈欢迎,使我们一路走来有了到家的感觉。

按照拉练计划,部队在扎西岗连住训5天。要组织指导边防连完成年度防御战斗实弹演习,机关直属队要完成训练大纲轻武器第二练习射击,还要組织拉练分队带实兵边界巡逻。作训科王孙二位科长手把手地組织分队干部,从發現敵情,制定预案,兵力部署,任务区分,火力分配,战斗动作,图上标绘进行训练,现地組织进入阵地,火力打击,逼真实战,使连队熟练掌握未来防御作战的全过程。政治部后勤部派员深入江基村访贫问苦送药上门,向群众宣传最高指示,敬送紅宝书。在扎西岗情报站协助下,我带侦察排和分队主官,乘车抵典河巡黑观察印军巴里加斯据点,较好地完成了即定的拉练训练任务。

部队又是三更出发,黑夜中官兵们小心異異地滑过冰封的狮泉河,向且坎边防连驻地行进,一步一喘地爬上海拔5200米的江基山口。山风狂吼,飞沙走石,我带着前卫排引导部队快速下山。军人使命和人的本能,经受寒冷饥饿和疲劳的考验,终于在狮且公路口吃上保障组提供的早饭,坚持半天走完40公里,安全抵达且坎连驻地。且坎站海拔4500米,住房吃水条件差,400人挤进营区給连队增加了不少负担。马厩,库房和临时搭起的排用帐篷都挤滿了人,战士们移住到阵地的碉堡里,尽力给我们提供便利。充分体现了苦中见精神,战友格外亲的爱意。

且坎边防连是全军表彰的先进连,官兵们忠诚戍边的颗颗紅心,勇于担当的拼博精神,团結奋斗军民联防的钢铁意志值得拉练部队学习。甲岗公社民兵排屡建奇功,是南疆军区树立的先进单位,社长兼排长努拉央加是大军区授予的模范标兵。按照計劃,指挥组进行小结,研究动员完成最後拉练任务。气候寒冷,病号渐多,沿途海拔高又无水可取。分区给各分队增配一顶班用帐篷,配备一台拉水车保障,防止出现肺水肿病号。甲岗距印度甫克齐機机场较近,途中要完成防空袭反空降訓训练,我带分队主官抵边界前沿羌山口约拉山口,实地研究分析反击战的经验教训。拉练部队在甲岗大草滩露营,受到努拉央加社长和民兵慰问,送柴送羊的军民情谊鼓舞了官兵克服各种困难,增強了完成拉练任务的信心。

拉练部队在海拔5100米拉梅拉达坂下的毛刺堆里,艰辛地度過了最后一次野外露营的洗礼,翌日翻越遍地是雪的拉梅拉达坂,沿219线走出10公里雪沟,看到了狮泉河大桥,侦察排的军马扬头嘶鸣,似乎告诉留守营区的“战友”我们回來了!在狮泉河镇山坡上,官兵们受到阿里地委书记分区政委阎长发,行暑专员向阳,分区谢德仲司令员等首长的迎接。为时20天的野營拉练胜利完成了,创造了严冬季节,在世界屋脊上部队野外徒步行军400公里,人员无冻伤无肺水肿,武器车辆马匹无损坏的奇迹,达到了培养官兵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锻炼了部队野外生存能力,提高了部队作战训练水平,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的目的,较好地落实了伟人“这样训练好”的指示,使分区部队做到听党指挥,紀律严明,能吃大苦,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要求。
摘自作者撰写的《守土》一书)


作者筒介
张念中:男,汉族,陕西三原人。生于1942年8月,1960年10月入党,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月入伍,1998年10月退休。曾任西藏阿里骑兵支队二营文书,支队司令部保密员,军务参谋。西藏阿里军分区侦察参谋,革吉县军管组长,分区作战科付科长,侦察科科长。南疆军区司令部侦察处长,乌鲁木齐军区工作站站长,西藏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国防大学基本系学员,南疆军区付参谋长,乌鲁木齐警备区司令员,陕西省军区付参谋长。在西藏、新疆戍边32年,5次参加追剿西藏叛匪战斗,3次指挥平息藏独、疆独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被兰州军区评为“老高原”“廉政先進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