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赤诚
我的故乡是河池市宜州区(原是宜山县)北山镇北山街。这里地处都宜(都安县、宜州区)交界,宜州通往都安的国道自东向西穿街而过,这里的集市历来人流拥挤、市场繁荣、商贸兴隆、闻名遐迩,是个人杰地灵、宜居兴商的好地方,我爱我的故乡。
我家的老祖屋在北山西街的南面,后门正对着北山顶脚(山名),它是我们北山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后龙山,千百年来,它一直默默无闻地俯瞰着在它跟前蕴含灵气的小街,无私地呵护着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生灵,完整地见证了人们生活的阴晴圆缺、兴衰轮回。
在北山顶脚右侧的一片绿油油的稻谷田间,有一股清泉汩汩流出,人们在泉眼前用石头砌围了一个长方形水池,水池长三米左右,宽两米左右,水池右边和泉眼对面都砌有平面石阶,一来是方便人们上下,二来也可以当作人们捶洗衣服的捶衣板,那时人们都时兴用捶衣棒捶洗衣服。小鱼小虾在水里成群结队、自由地遨游。
这里的泉水,可以说是龙王恩赐我们的生命仙水,也可以说是纯天然的纯净水,一来它清澈透亮,二来它清凉爽口,从我懂事以来,人们一直叫它“中间闷(方言,取其音,泉水的意思)”,是附近居民非常喜欢的主要生活饮用水。我家离“中间闷”较近,自然是“中间闷”不可或缺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受益者之一。
当年街上的几位专营小吃生意的老太婆(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我家隔壁的梁老太婆),她们唯独看好的是选用这里的水来做凉粉出售。你还别说,用这里的水做出来的凉粉,果然与众不同,它晶莹剔透,清甜爽口,喝一口下肚,沁人心脾,爽神得无法言喻。用别处的水制作的凉粉跟它是无法比拟的。我们也经常用这里的水自制凉粉来吃,清晨取水,口感更佳。
那些年月,我们根本用不着烧开水,酷暑季节,每天上学回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水缸里的泉水,连书包都不曾放下,马上迫不及待地掀开水缸盖子,用葫芦瓢舀上半瓢,咕噜咕噜地往小肚子里灌,把小肚子撑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咚咚着响,那凉爽的程度绝不亚于人工制作的冰水,在及时解渴的同时,也能暂时赶跑了饥饿感。
水池上游泉眼处专供人们饮用水取水,下游专供人们洗衣服、洗菜。池水沿池尾的小水沟潺潺向北流去,滋润着沿线的稻田。沟边的各种水草,鲜嫩、葱茂。暑期每天的傍晚,人们都喜欢到洗衣处泡澡,泉水透骨清凉,赶走了人们白天劳动的疲乏,洗涤了人们身上流淌的汗水。身体虚弱的人,根本承受不了它的冰冷。水沟的右边是一条一米多宽的弯曲小路,一些用水量大的商铺,就用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车在小路上运水,装水的一般都是有盖的塑料桶。
自从人们用上了自来水之后,“中间闷”就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了。后来,从老街通过的国道南移,就在“中间闷”的前面经过,久而久之,新国道的两边又逐渐盖满了民房,新国道又变成了一条新的商贸街,缓解了老街的拥挤局面。村公所也从老街搬到了新街旁边,办公楼就建在“中间闷”的边上,办公楼的前面是个宽敞的露天大舞台,舞台的右侧是面向大街的南北向拱门,舞台左边,还保留有一个小小的泉眼,那浑浊的一潭死水,酷似一个弃婴含泪的眼睛,好像要把满腹的委屈向人们倾诉,目睹此情此景,不免有些伤感,心底不禁涌起些许不愉快的激动,一种莫名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泉眼的周边也变成了操场,灯光球场,还有停车场等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操场的边沿,也就是北山顶脚右侧山脚,有几尊都宜忻游击队队员的塑像,塑像旁的石壁上刻有都宜忻游击队战斗历史资料。围着北山顶脚的山下也铺上了水泥跑道,跑道旁边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在适当的地方,还建了几座仿古凉亭。以上这些建筑,就构成了美丽的北山公园,公园的拱门古朴、大气。公园里亭舍井然,灯光明亮,花草艳丽,树木葱绿,堪称一流的生态园林公园。这样就把村公所的办公场所和村民的娱乐场所融为一体,茶余饭后,村民们都乐意聚集于此,跳舞、唱歌、打球、散步,还有打牌、下棋等等,应有尽有,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
啊!故乡的清泉水,虽然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过去,但它在我们的心中却留下了永远都抹不去的深深的怀念。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若有侵权,麻烦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北山镇北山街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中国经典文学》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