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的铃铛刺
作者 杨永艳
上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村庄里,在我朦胧的记忆里,我家简陋的土坯房周围长着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种就是铃铛刺了。之所以说它印象最深,是因为它带给了我童年无穷无尽的乐趣,同时也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痛。
春天的铃铛刺枝条是柔软的,每一片叶子的中间和枝杈间都会长出一个个尖尖的小刺,摸上去软软的,是无法刺透皮肤的。随着季节变迁,夏天的铃铛刺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白的、粉的、红的、紫的……这些美丽的铃铛花,成了我家简陋庭院周边一道美丽的风景。我和小伙伴们时常会采摘这些铃铛花,插在彼此的头上,然后看着对方夸赞一番,傻傻一笑,便又疯跑着玩去了。因为没有可以用来固定花朵的发夹,插在头发丝里面的铃铛花在我们的奔跑中随风而落。这也是我童年见过的最美的鲜花了。
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凋落的铃铛花上面结出的绿色铃铛也变成了坚硬的黄褐色,挂满了整个枝条,铃铛刺也随之变得坚硬起来,既有铃铛又有刺,我想这也许就是这种植物名字的由来吧!这时也是铃铛刺发挥家庭作用的最佳时机了,父母或用镰刀砍或用刨锄刨,把这些铃铛刺晾晒起来,可以用来做篱笆墙或者烧火做饭和冬季取暖用。那时的我经常会在灶前烧火帮妈妈做饭,稚嫩的手指也会被坚硬的铃铛刺尖扎伤流血,有时也会刺入皮肤难以取出。
童年的我们基本都是光着小脚丫在疯跑,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会摘下铃铛刺上面一串串的铃铛,像摇拨浪鼓似的,听那些小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我们的手脚也时常会被扎入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刺尖,细小的刺尖用普通的缝衣针就可以挑出来,而那些粗大的刺尖,就要用缝被子的大粗针才能将其挑出。随着刺尖和血液的流出,这些大大小小的伤口,在不知不觉愈合的过程里,留下了童年无限的伤感和美好回忆。
现在,也许,童年的铃铛花依旧在美丽绽放,铃铛刺依旧坚硬如初,可是母亲却不在了,我的那些虽然很苦,但很快乐的童年也永远不在了。童年里那美丽的铃铛花与难忘的铃铛刺,也变成了生命永恒的回忆。
作者简介
杨永艳,女,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人。文学文艺爱好者,会弹钢琴、弹吉他唱歌。喜爱写诗歌和散文,作品散见于新疆文学、塔城日报、塔城地区文联、乌苏零距离、大众文苑等期刊和网络平台。
联系电话
18997726527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