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王震将军的一次邂逅
文‖王连生

那是一九八五年的秋天,王震将军从国家副主席的岗上退下来,住进了位于北京西山的中央军委办公厅。年事已高的王震将军,每日除了休息静养之外,就是向身边的撰写人员口述他的革命回忆录。此时,我们部队正在担负中央军委办公厅的警卫任务。这样,我就有了更多地与王震将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以前只能在电影、电视以及各种报刋上目睹王震将军的风采,粗略地知位在革命队伍中人称“王胡子”的将军。战争年代,他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官兵,深入陕北的南泥湾开荒种田,解决了红色根据地延安军民因国民党的长期封锁粮食短缺问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当时,这个旅还出了一位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外号“气死牛”的开荒英雄。和平年代,他受命远赴新疆边陲,领兵屯田,创造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至今在新疆伊犁的广大地区,还能清楚地看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在戈壁与绿洲之间那忙碌的身影。
王震将军每天早晨和晚饭后,都有在山间小道散步的习惯,我们宿舍门前的碎石小道是王震将军的必经之路。一日,我正坐在小道旁的一棵大青冈树下,乘着早晨习习的凉风,惬意地读着北京军区宣传部为我们编写的《新闻写作知识》教材,由于过于专心,丝毫没有觉察到周围的动静,一抬头,突然发现一位穿着千层底布鞋的老人出现在眼前,顿时大吃一惊。心想,在这个重兵把守、关卡重重的国家最高军事首脑机关,就是一只苍蝇也难以飞进,更甭提是一个大活人了。以我判断,来者肯定是一位将军。我赶紧起立敬礼,竟然忘了自己当时只穿了件衬衣,而没有穿军装。《警卫条例》规定,在正式场合见了首长,要立正,行举手礼;在非正式场合或着便装时,遇到首长,只立正,行注目礼。王震将军似乎看出了我的恐慌,微笑着说:“小同志,吓着了吧!”我竟一时语塞,忘了回答将军的话,木头人似地站在那里不好意思地傻笑。接着王震将军又问:“你在看啥书呢,这么入迷?”“报告首长,我在读军区刚刚下发的新闻教科书,请指示!”我用夹杂着老陕腔调的普通话答。“好,好,年轻人多学一点知识好,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王震将军是在对我说,更像是在自言自语。从王震将军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这位身经百战、鹤发童颜的老将军,仍然念念不忘对部队建设的心。“再见,小同志。”“首长,再见。”在山间,在青冈树下,一个普通的战士和一位战功卓著、声名显赫的将军,犹如祖孙两代军人的简短对话,却永远铭记在了我这个普通一兵的心里。
后来的好多天,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我总希望能够再看到身着藏蓝色笔挺中山装,脚蹬千层底布鞋,手握拐杖,健步如风从远处山间碎石小道走来的王震将军,却一次次地失望了。向为王震将军撰写回忆录的工作人员打听,才知道王震将军因病住进了觧放军三0九医院,他们也多日未见首长的身影,心里也空荡荡的。
聊过几次之后,我同这位工作人员逐渐熟悉起来。知道他是奉总政命令,从石家庄军事学院抽调来为王震将军执笔撰写回忆录的,同来的还有其他六位团职干部,也是从不同的部队和学院选派的。并答应待王震将军回忆录出版后,一定送我一套。由于部队的突然换防,我们也没有来得及互留对方的联系地址,只知道那位干姓习,操南方口音,别的一无所知,成为遗憾……

尽管四十年过去了,可每每忆起往事,王震将军那高大、干练的身影和那慈祥可亲的笑容,仍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者参军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