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 罗 天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怀着对红色文化的崇敬之情,踏上江西那片红色的土地,穿上当年的红军服,去追忆和感悟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
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黑手高悬霸主鞭”,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国民党按照蒋介石“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漏网一个”的凶残之意,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地逮捕和屠戮。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必须要有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按照党中央指示,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以中央特派员身份,率领工农革命军为骨干的5000人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幸又遭遇重挫,且伤亡非常惨重,四面楚歌,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的接连失败,让毛委员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苏俄式暴动之路,在中国根本走不通。
敢问路在何方?是继续按照中央指示攻打大城市长沙,以卵击石,与敌人同归于尽,以示对党的忠诚了事?还是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地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另谋远图?一时成了起义部队何去何从的焦点,莫衷一是。
“攻打长沙,等于自杀”,古人有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识时务者为俊杰,生死攸关之际,毛委员审时度势,心怀拯救起义队伍的使命担当,力排众议,以高瞻远瞩的雄韬伟略气魄断然决策:放弃攻打大城市长沙计划,从文家市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井冈山转移,别无选择,虽然前途难卜,旨在保存革命力量,绝不是所谓的落草为寇。

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的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腹地,峰峦叠嶂,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只有几条小路通往山内,距离国民党统治中心较远,是敌人统治力量鞭长莫及的地方;那里群众基础较好,进可攻,退可守,便于保存和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毛委员率领秋收起义仅剩的约千人经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领导。9月29日,毛委员率领秋收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转危为安,10月底在群山环抱中的茨坪安营扎寨,完成了事关革命大局的战略转移。
毛委员的雄才大略,让当地仗义兴师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袁文才和王佐两支绿林式农民武装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毛振东接纳改造了两支农民队伍,壮大了革命力量,厉兵秣马,并利用山区有利地形进行游击战争,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的毛泽东如虎入深山,龙归大海,信马由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成为人中翘楚的风云人物,红色山大王,军民马首是瞻。
“沧海横流显本色,中流砥柱竞风流。”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毛泽东就居住井冈山茨坪农家土屋,寒冬腊月,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是薄薄的线毯。就在那简陋的土屋里夜以继日地运筹帷幄,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转战到达井冈山。5月4日与毛委员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风云际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应运而生,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毕竟遮不住,滚滚东流去。”横空出世的“朱毛红军”深入开展游击战争,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连续打退湘赣两省国民党的“进剿”和“会剿”,使风生水起的井冈山工农革命如火如荼,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应运而生。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后建立的红五军也到达井冈山,“朱毛红军”如虎添翼,呼啸山林,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日呈燎原之势。
湘赣敌军对莽莽大山深处的井冈山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将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将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当年的井冈山歌谣,既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井冈山红军将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先后粉碎国民党三次“进剿”。“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战地黄花分外香”,罗霄山脉,旌旗猎猎,五百里井冈,“风展红旗如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日中天,全盛时期人口达65万,武装割据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巍巍井冈山,悠悠红土情。南山火炬公园的主火炬高达34米,寓意毛泽东34岁时在井冈山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底座高2.7米,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创立;两只巨手高高举起的炽烈火炬,象征“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井冈精神”生生不息。
站在井冈山火炬下,耳边犹闻当年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谈笑凯歌的吟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井冈山会师的大型浮雕,黄洋界之战的场景,毛泽东在茨坪用过的油灯、砚台,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的扁担……每一个场景,每一幅照片,每一件实物,生动地展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艰苦岁月。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彭真为纪念堂题写“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大幅门额赫然醒目,纪念堂内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纪念堂后面山顶是邓小平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似燎原的星火,如林立的钢枪。两年多的井冈山斗争中,红军将士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浴血奋战,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保卫了红色政权,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
井冈山雕塑园位于纪念堂后侧高山之巅,青松翠柏间矗立着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主要领导人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等19尊革命先辈的雕像,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中领袖人物的英姿和一代革命先驱的英雄风采。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一片崭新天地,开创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又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之路。名不见经传的井冈山,从此名震天下,彪炳史册。
瑞金 共和国的篮
1931年9月,中共苏区中央机关迁驻江西瑞金郊外的叶坪,11月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首都为江西瑞金,毛委员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两年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迁至瑞金沙洲坝。
沙洲坝长期饮水困难,当地百姓依靠两口小池塘蓄积雨水供饮洗之用,且人畜同塘,又脏又臭。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痛心,决定挖井取水,解决饮水问题。但村民们迷信风水,言称沙洲坝是旱龙爷的地盘,不可妄动,认为挖井会得罪旱龙爷,不但自己要遭到惩罚,还会祸及子孙。毛主席听说后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我们大家有干净的水喝,要是真有旱龙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在毛主席的耐心讲解劝说和积极鼓动下,村民终于同意挖井。
1933年9月,毛主席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同当地群众一起开挖水井,挖到五米深时,地下水终于喷涌而出。为了使井水更加清澈,毛主席亲自下到井底垫木炭,铺砂石。不到十天,一个石砌水井就建好了,群众从此用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条件大为改善。后来,当地军民又齐心协力挖了十多口水井,沙洲坝人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靠天吃污水的历史。
全国解放后,饮水思源的沙洲坝人民把那口水井整修后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一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后来又将木牌改为石碑,并在井前塑有毛主席和政府人员挖井的大型群塑,以示感恩纪念。
岁月沧桑,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沙洲坝的二十多个有关部委旧址迄今依然,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劳动人民委员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等等。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是当年红军在瑞金留下的唯一自己建造的大型建筑物,从空中俯视,宛若红军的八角帽,成为瑞金苏区的标志性建筑。长征以前,瑞金一直都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因此被称为共和国的摇篮。
于都 长征从此出发
国民党从1933年9月开始,集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几万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的错误指挥,军事上连续失利,致使第五次反围剿经过一年鏖战仍然失败,中央红军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为摆脱敌人的围剿,1934年9月,党中央决定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到于都集结,进行战略大退却,大转移。
江西于都位于赣南,距瑞金88公里,当时战火尚未波及,境内多为丘陵茂竹,有利于大部队行动,故而历史选择了于都。
从10月初开始,突围转移前奏业已响起,中央军委、中央政府、红军总部等领导机关开始从瑞金转移到于都,江西的兴国、宁都、石城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的中央红军86000多将士也先后撤离集结在于都山岭之中。
于都河,红军战略转移的第一道障碍,渡过于都河,就可摆脱国民党在赣闽的围剿和追击。为确保几万大军迅速渡河,军民用毛竹扎成竹排,并用船只和老俵家的门板床板等在于都的山峰坝、东门、南门、西门、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河上架设了八座浮桥供红军同时渡河。为了不暴露大转移战略意图,避免被国民党发现而遭遇敌机轰炸,红军昼隐夜渡,每天傍晚架桥,次日清晨拆除。
10月17日晚,战略转移大幕拉开,中央红军开始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第一野战纵队和中央领导博古、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率先从东门浮桥渡过。
于都河白天漾漾西流,平安无事;夜晚八座浮桥迭起,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渡河而去。
站在长征渡口,眼前浮现当年十万乡亲扶老携幼与红军将士依依惜别的难舍情景,耳畔犹闻江西老俵《十送红军》深情婉转的歌声:“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山,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陆定一同志当年写下的诗篇,生动地反映了红军渡过于都河的情景。
经过四天的昼隐夜渡,到21日拂晓,八万多红军将士全部顺利渡过“万水千山”第一水的于都河,离开中央苏区,挥别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山叠嶂、水纵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漫漫征途——二万五千里长征。
筚路蓝缕创伟业,峥嵘岁月铸辉煌。缅怀革命先辈,赓续红军精神,砥砺奋进,振兴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