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下,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民族投入抗日浪潮中。原来足不出户的妇女,也纷纷走出家门,其中许多人成为抗日英雄,但至今也没人知道她们真实的名字,薛杨氏就是其中一个。
薛杨氏,长清县马山区薛峪村人。当时40多岁,缠脚裹足,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大家只知道她姓杨,因其嫁到薛姓家里,就都称她薛杨氏。七七事变后,马山区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妇救会、姐妹团、儿童团等抗日组织,抗日情绪日益高涨。
1938年秋后的一天,马山区的妇救会长来到薛峪村,组织村里妇女召开了妇救会成立大会。她号召妇女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支前抗战打日本,坚决抗战到底。薛杨氏仔细听,认真想,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表示:要积极响应,“尖脚”抗战!原来她把“坚决”误听为“尖脚”,大家大笑的同时,又被她的无畏精神所感动。妇救会长笑了笑,顺着她的话说:“‘尖脚’的妇女要抗战,‘平脚’的呢?都应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抗战到底!过去咱们妇女受压迫,遭歧视,只知道炕头锅台那点事儿。从今天起,咱们要走出家门,识字学文化,了解天下事,把脚放开搞好生产,当好后勤,支援前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妇救会长这番满腔热情的话,使薛杨氏深受鼓舞,明白了许多道理。她坚定地表示:“从今天起,俺不但要坚决抗战到底,而且要把尖脚放开。”到会的群众热烈鼓掌。从此,薛杨氏“尖脚”抗战的事便传开了。
薛杨氏参加妇救会之后,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支援八路军抗战。她家也成为抗日的保垒户。有些八路军战士在她家里养过伤。肥城、泰安的八路军干部战土,经常在她家里落脚隐蔽。在战斗中,她不断丰富斗争经验,逐渐成长为抗日救国运动积极分子。
第一节:情急生智救亲人
1940年,抗战进入了艰苦的岁月。日军经常到解放区扫荡,不断扩大占领区。同时,他们还设据点,安密探,勾结地方的反动势力。峰山县北坦山的反动道会门头子朱存祯认贼作父,投靠日军。这年夏天,他强迫各村设香坛,打刀枪,成立红枪会,勾结日伪军发动了红枪会暴乱,在四台寺、崮头安了据点。朱存祯深得长清日伪军赏识,被委任为剿“匪”司令。从此,他更加卖国求荣,横行霸道,积极参与反共活动,屠杀八路军和从事抗日工作地方工作人员家属。
红枪会暴乱后,战斗在大峰山区的独立三营被迫转移到黄河西活动,与泰西军分区(驻泰肥山区的五虎门)失去联系,断了情报。为了摸清红枪会情况,打击朱存祯的嚣张气焰,与独立三营接上头,军分区派郭哲生、唐继法和张明教去完成这个任务。他们三人从五虎门出发,星夜兼程,第二天八九点钟就走到了薛家峪。走了一夜,口干舌燥,饥肠轱辘,真想歇歇脚。可是又不知道村里情况怎样,便在村旁一棵柿子树下停下来,打算先探听一下。凑巧这时薛杨氏提着一桶水走近了他们。“薛大婶,喝点水好吗?”郭哲生兴奋地喊道。
“井水太凉,不能喝,要喝到我家里去,有热的!”薛杨氏把他们带到家。喝上开水,舒服多了。薛杨氏站在一旁仔细打量他们:“你们打哪儿来?到哪儿去?”郭哲生笑笑说:“打八路军那儿来,到老百姓那儿去,马山区的村村户户都是我们的家。”“你们来过薛峪吗?你咋知道俺姓薛?”
郭哲生当然来过,他提起了1938年秋后一天薛家峪成立妇救会那桩事儿,还唱起那时在这里唱过的抗日歌曲。抗日战争时期,薛峪村是八路军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薛杨氏是抗日积极分子,经常参加妇救会组织的活动,因此,给八路军战士留下很深印象。
一下子被唤起往日的回忆,薛杨氏脸上绽开笑容。“俺瞅你们就象八路,看样子,你们一定是走累了,快坐下休息。”说着,她端来了煎饼,一会儿又送来了绿豆汤,白面饼。大家边吃边聊了起来。郭哲生向她打听红枪会的情况。她说:“昨天,崮头的日本鬼子和坦山的红枪会扫荡了马东,还抓走了几个人,俺村也有红枪会,可它是对付红枪会的红枪会,不会打八路军。”“最近有队伍来住过吗?”“独立三营有一两个月没来了!”“村长是谁?”“薛殿斌是俺族家的一个叔,家住村北,他是拥护咱八路军的。”
天近黄昏,郭哲生他们起身告辞,来到薛殿斌家。薛毅斌向他们介绍了情况之后,随后几天他们又到马东、宋庄、关王庙、小尹庄等地了解情况,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接着,他们又返回了薛家峪。由于八路军经常在薛峪一代活动休整,敌人便经常来扫荡,百姓都躲藏了起来。为了安全,这天晚上,薛杨氏和薛殿斌把他们领到离村不远的东山沟,住在一个土屋里。这里地形七高八低,能进能退,适合隐蔽,并约定明天早晨到村里薛杨氏家中吃饭。
不出所料,下半夜,万德和崮头据点的日伪军出兵扫荡,拂晓前包围了马山薛家峪村。天一放亮就要进村搜查。“日本兵来了,咋办?”这可急坏了薛杨氏。“那三位同志还不知道情况,如果回村吃早饭跟敌人碰了头就糟了,猛虎不抵群狼啊!”情急生智,薛杨氏马上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把头发松开,披散着,嘴里哼哼呀呀,手里拄了根棍子,一跛一拐,装扮成疯子往村外走,就这样她闯出了村子到了东山沟。郭哲生等人正准备进村,薛杨氏见到郭哲生等人,简单地把情况说了说,催他们快走。她则留下监视敌人。郭哲生等把匣子枪都子弹上膛,插在腰间,顺着山沟向上爬,爬过薛家峪北岭,翻过东北山口,转移到张庄,安全脱险。当天夜里又急忙赶回泰肥山区。
到1941年上半年,在大峰山军民的一致努力下,瓦解平息了红枪会的暴乱,打死了红枪会头目朱存祯,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第二节: 乔装母子察敌情
1943年正月,长清城冯二皮的一个伪军中队,为配合肥城日伪军对马山区南部进行清剿扫荡,在圣佛站设了据点,使这一带地区环境恶化。为扭转不利形势,这年9月,峰山大队对敌人发起了秋季攻势,决心扫除圣佛站据点。战前的侦察任务交给了连长郭哲生。郭哲生和石平指导员一起商量侦察办法:夜间去,容易接近据点,但地形、建筑物看不清,情况掌握不准;白天去,必须化装,最好有人掩护。郭连长他很自然地想到了马山根据地薛峪村的薛杨氏。
一天晚上,郭哲生来到薛杨氏家,告诉她说,要侦察圣佛站据点,并看她有什么好办法。薛杨氏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
“这样吧,咱俩扮成母子俩。我假装回季庄走娘家,遇到敌人盘问,我来应付。”说到这里,她又看看郭哲生说:“这个办法行倒是行,可你这身打扮不像。说你是农民吧,脸白白的,手嫩嫩的,不成;说你是商人吧,又留个洋式头,还包着白头巾,哪象啊!”寻思了一会儿,她又说:“你扮成染布的商人,因为我们家开染坊多年,十里八村都晓得,路上遇了麻烦,也好就地找人证明。”薛杨氏的话十分在理,听到这儿,郭哲生心里一热,脱口说道:“薛大婶,你真行!”
第二天,郭哲生去掉包头巾,剃光了头,把脚上的黄力士鞋也换了,手里拎着块染好的布,乔装打扮成一个地道的染布商人。早饭后,薛杨氏骑着毛驴,他跟在后面一同上了路,直奔圣佛站据点。薛峪村离着圣佛站敌人据点只有不到十里地。
据点设在圣佛站庄北头公路东的高地上。他们顺着公路走,来到了庄北头村边,离敌人越来越近了。远远地,看见一个伪军在公路边上站岗,他俩十分冷静地迎了上去。
“站住!”伪军端起了枪,“打哪儿来?”
薛杨氏镇定自若:“薛峪。”
“到哪去?”
“季庄娘家。”
“姓什么?”
“婆家姓薛,娘家姓杨。”
伪军又用枪口指着郭哲生说:“他是你的什么人?”
“俺儿子,叫薛延生,送俺回娘家看看。”
“你是干什么的?”
郭哲生伸出手来说:“老总,看看就知道了。”
伪军一看他的手,“娘的,是开染坊店的。”
薛杨氏接着说:“是呀!俺家打老一辈就开染坊店,就近的老少爷们儿都晓得。”
“伪军又上下左右打量,一眼瞅到了郭哲生手里的包袱,“里面装的是什么?打开看看。”
郭哲生解开了包袱,伪军翻了翻说:“染的布嘛!不错,卖给我吧!过几天给你钱。”
“老总,”这时,薛杨氏赶忙接上话说:“要做衣服穿,就拿去吧!乡里乡亲,什么钱不钱的。”
伪军头一歪,挎上了枪,“去吧!”
他们先到了村南头,又拐弯抹角去了村东的王庄,看了据点东面的地形情况。看完后,从圣佛站南头经季庄安全返回到薛峪。
进了屋,卸了装,薛杨氏问郭哲生:“看清了吗?”郭哲生说:“伪军盘查那功夫,有十几分钟,据点西面和北面的地形,看得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薛杨氏笑了笑,“这是咱们那块布换来的情况,伪军不是查人,是查物啊!”说完,他们都笑了起来。
这次能顺利完成任务,多亏薛杨氏帮忙。回到部队,郭哲生把侦察情况向宋畔池大队长作了汇报,并一起着手做攻打圣佛站据点的准备工作。1944年正月,峰山大队配合一团三营拿下了圣佛站据点,吓跑了张家南山、茂山据点敌人,俘伪军中队长李世华以下官兵近百人。至此,马山区南部的村镇全部解放。人民群众近千人,怀着喜悦的心情,聚集在圣佛站和关王庙,召开祝捷大会,欢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