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创新与突破的新22条》
林居正
深圳市委、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深圳市委政研室原主任、深圳市政府研究室原主任南岭博士大作的《深圳产业政策4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创新研究特辑之中重磅著作。
该特辑的总序称:先进的文化,来自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能动反映;先进的生产力,来自对生产前沿审时度势的探索。40多年来,深圳一直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模式探索的最前沿,从生产实践,到制度建立,再到观念更新,取得了系统的、多层次的成果,为搞改革开放全面成功推广,提供一整套系统的观念与经验。
深圳作为探索者、排头兵所探索出来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部分;深圳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与繁荣,做出了系列有利于国、有益于民的大胆探索,其间所形成的开拓进取精神,已经凝聚成为一种可以叫作“深圳精神”的东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所说: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了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为深圳产业政策40年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政策之一,南岭博士在书中以第五章集中于深圳高科技发展的“22条”政策。在其自序中称,这是国内首次出台的系统的扶持高科技政策,后来被各地大范围复制并推陈出新。但一些政策引进者的注意力更多地被那些利益(减税、补贴等)为杠杆的政策所吸引。其实最重要的政策点是打通科技与生产、科技与金融、科技与人才的制度性阻隔。这种真知灼见的入木三分的评价,我作为22条的主笔者,想不到、更达不到这个境界。
南岭博士对于深圳最牛的街道一节这样写道:2019年5月,媒体上流传着一篇《深圳最牛街道火了》的网文,文章称这个常驻人口20万,面积仅14平方公里的街道,诞生过87家上市公司,GDP超2500亿,是中兴通讯、腾讯、大疆总部的栖息地,华为公司早期曾在此安营扎寨。这个街道叫南山区粤海街道。大家可以想见,广东是不是简称粤,你说叫粤海牛不牛!可见,名字也很重要,名正才言顺。而它之所以非同凡响,是因为有深圳高新技术园区坐落。20世纪90年代及其后十几年,有22条的助力,或者说22条的落实开花,高新园区上演一幕幕精彩大剧。
作为新22条的主笔人,在此,我矫正一种说法,22条俗称新22条,是在原18条基础上修订的,在文件中我们强调“进一步”,所以才有《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深府[1999]171号),1999年9月24日见报于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
值得一提的是,新22条与原18条比较,新22条实现了八项创新与突破,从而成为深圳乃至我国高新产业政策的集成者,影响深圳进而影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