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霞编译聊斋故事之五十七
山 市
蒲松龄原著 赵玉霞 编译
奂山山市,是淄川有名的景色之一,可往往几年都见不到一回。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与几位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座古塔高高耸起,直插云天。在座的人都很惊疑,纷纷议论,附近并没有这个寺院呀,怎么会出现佛塔呢?一会儿,又出现了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琉璃瓦,飞翘的檐角,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了山市。过了一会儿,又出现一座长达六七里又高又厚的城墙,墙中宛然是一个城市。城中有的像高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牌坊,历历在目,好像有亿万座建筑。

忽然,大风刮起,尘土弥漫,城市仅仅依稀可见了。接着风不刮了,天朗气清,刚才看到的一切全没有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楼由五部分组成,每层楼有五个窗户大开着,闪着五点亮光,那是透过窗户看到的蓝天。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就像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则虚无缥缈看不清楚,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来来往往,有倚着窗子的,有站着的,姿势各不一样。过了一阵,楼房慢慢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楼一样高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猛然间又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了,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商店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提示与感言:
有种现象叫“海市蜃楼”,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幻景,多出现于沿海一带和沙漠中。“蜃”是大蛤,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形状。中国最有名最常出现“海市”的地方是在山东蓬莱。“山市”,则是说在山上出现的幻景。
奂山,《淄川县志》写作焕山,位于淄城西北,今淄博师范专科学校的正北方。山南有路,是古时淄川到周村的必经之路。奂山并不高,但古时却会出现“山市”。清康熙《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载:焕山,“在县西十五里,南北亘城之西,南接禹王山,北去为明山。旧有烟火台,今废。有山市,邑人多见之者。城阁楼台、宫室树木、人物之状,类海市云。明嘉靖二十一年,县令张其协偕僚属诣台,使者经山南麓,天方黎明,忽见城楼峻整,松柏苍秀,人物往来其间,烟霞郁丽,掩映层岩。众诧奇观,移时乃灭。”并言:“后高封公鸿儒、孙贡士琰龄皆见之,所言相类云。”
清康熙《淄川县志·轶事志》对此也有记载。说康熙二十六年,淄川知县张嵋组织唐梦赉、袁藩、张绂等人续修《淄川县志》,农历六月初五日傍晚,唐梦赉等人晚餐后从唐氏借鸽楼中走出,到野外散步,惊奇地见到了焕山山市。隔了一天,初七日又在同一地点见到一次,可惜这次张绂因日暮回城,没有见到。于是,唐梦赉和张绂都怀着浓厚兴趣,对焕山山市作了精彩描述。15年后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淄川文人赵金昆又看到并记述了焕山山市。张绂与赵金昆所写山市的文章都选在清《淄川县志·艺文志》上。
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朝万历《淄川县志卷三十·乡贤列传·高鸿儒》篇。高鸿儒是淄川城北招村人,一天早起出门赶路,经过焕山,天刚黎明。“忽见山市。有飞楼雉堞、廊榭松篁,舆马往来其间。云郁霞明,秀丽万状,颇类‘海市’。”
《聊斋志异》上记载的这一段“山市”见闻,就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见者是孙禹年,蒲松龄是听他谈起并做了记述,这是所有关于焕山山市记述中最详细并最精彩的一篇。孙禹年名琰龄,字是禹年,人很贤德。
您还盼着见见奂山的山市吗?可惜多年见不到了,是环境气候变化所致吧?如今登焕山,还能看到的是满山树木,近山顶还有一块残碑,是“文革”中砸坏的。再去寻寻古迹也是好的,只是当年的山市,已是杳如黄鹤,无处觅影踪了。
杨广旭
鹧鸪天•赵玉霞老师讲聊斋故事之五十七
《山市》(钦谱、词林正韵)
忽见佛塔入云头,飞檐宫殿瓦琉瑠。厅堂店铺两边列,车马行人一路稠。
城内阁,霭中楼,虚无飘渺伴风休。不知山市何方去,空有残碑日日愁。

作者简介:赵玉霞,女,1947年10月生,高级讲师,曾任淄川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曾宪梓教师奖学金获得者,退休后曾被评为市、省关心下一代优秀“五老”志愿者等。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散文协会会员、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淄川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曾编译出版《聊斋故事》集、出版赏析性散文集《聊斋女儿谱》,与徐植农老师合译点校出版《侯朝宗文选》等,并先后参与《二十六史精粹今译》及续编、清道光《济南府志》《淄川县志汇编》《文化淄博•淄川卷》等近20部著作的编著整理工作,且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