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马英武
何雪峰/原创
洛河流经的洛南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县,从事书法、绘画、写作的人特别多。如果你能写会画,在洛南这地方也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因为,在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人,可能都是个深藏不露的练家子。
大概是得益于汉字故里的文化底蕴,洛南热爱书法、研习书法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马英武就是这个庞大书法群体中的一位佼佼者。
马英武在书法上的造诣和名气有多深多大?在洛南,很多喜欢文学艺术的人可能不知道县长的名字,但不可能没有听说过马英武的名字,不可能没有看到过马英武的榜书作品。
如果他是一位科班出身或者有一官半职的书法家,我是不会感兴趣的。因为我总认为,没有伤筋动骨的生活历练,没有血泪浸泡的心灵挣扎,饭后茶余或者酒足饭饱后的任何艺术行为,是死板肤浅、苍白空洞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它不可言说因素的影响。之所以对马英武的书法之名感兴趣,是因为他是一个农民书法家,用目前网络流行的词语就叫草根书法家。
草根是一个悲情的称谓,因为没有诸多资源、平台和人脉的加持,想顺利成长都很艰难,可马英武却偏偏就长成了一棵傲立书坛的参天大树。
人间最苦莫过农民,尽管现在的农民不一定非要种田耕地,但想在人间立身活命,谋生必然是第一要务。不用细问,马英武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定然都花费在这第一要务上,研习书法应纯属兴趣爱好。但或许正是谋生路上闪转腾挪的种种艰辛和不易,才给予他在书法创作上永不枯竭的灵感和源泉。
听马英武的朋友说,马英武曾患癌症,并影响到声带发音,因此他即便正常说话时也给人一种声嘶力竭的奋力感。在与癌症抗争的人生至暗岁月,马英武视癌症于无存,日夜浸淫在他的书法世界里,在反复再三的入帖出帖过程中,书法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同时,书法思想也日臻成熟。当然,更加可喜可贺则是他的癌症竟然完全治愈。这大概得益于无法解释的心理暗示转移的作用,但我更相信这是得益于他日夜揣摩的书法的功效。因此,完全可以说是书法完成了对他的救赎,书法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反过来,他又赋予他所热爱的榜书书法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榜书,又称“署书”、“题匾额书”,简而言之就是给匾额上题写大字,是中国书法艺术园圃中璀璨夺目的一朵奇葩,又兼具广泛的实用性。榜书字大,很难以巧藏拙,因此,结构上要求大而不散,书体上囊括篆隶楷行,用笔上要随方就圆,气韵上要旷达生动。由于榜书表现形式难度大,因此,被称作“书法舞台上独角戏”的榜书,对它的认识远远还没有普及,涉猎榜书的人也相对较少。许多街道、景区、古建上的题名,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榜书,不仅呆板生硬、艺术性不足之外,而且有着明显的“匠人”痕迹和“社交书法”的特征。
马英武的榜书,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他的作品“华台长春”成为海峡两岸友好往来的一个见证;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他是商洛市榜书协会的首创者,并且担任第一届主席;他的榜书作品成为洛南、商洛、陕西乃至全国众多书法爱好者求之不得的藏品。所有这些,是对马英武书品的认可,也是对马英武人品的认可,也有力地回应了一直一来那些围绕在他身上的诽谤和争议。作品好不好,众人说了算,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书法爱好者的心里有杆秤。
第一次见马英武的书法作品,是在洛南县城柏槐十字的一家饭店。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那幅作品运笔奔放而不失严谨庄重,气势博大又不失含蓄内敛,气象疏爽,字字珠玑,落款是洛州马英武。自此,我才知道洛南民间有一个书法高人,叫马英武,他的字气韵高古、逸而不滑,很特别,也很耐看,其余信息一无所知。
初识马英武,是在这个暑假假期,纯属机缘巧合。
七月二十一日,八一建军节之前,洛南两个影响较大的文学平台《禹平文学》和《馨香盈秀》联合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老兵吴全明的老山书屋,要进行一次采风活动,受乐俊峰和张秀芳两位主编老师的邀约,我有幸参与其中。活动前一天,在乐俊峰老师创建的“老山书屋军旗红”的微信群里,进了一个网名“千里马”的人。千里马在向大家打完招呼后不久,就发了几张写给两个文学平台和老山书屋的书法作品照片,作品署名正是马英武。群里的人一致点赞评价,虽未曾谋面,我也从对其书法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出发,发了几句中肯的点评。发出去不久,手机微信提示有新的朋友要加我微信,点开一看,申请添加好友的新朋友正是昵称为千里马的马英武。
实话说,我很惊讶!按照手机添加微信好友“男加女、下邀上、卑从贵”的惯例,也应该是我主动向马英武发出添加申请。手机内存再大,容不下无用之人。马英武是才华出众身负盛名的书法大咖,我却是一个老实做人认真做事混口饭吃尚且还时长有阿猫阿狗在身后追着撕咬一口的无用之人,他加我微信有何价值?意义何在?
按下添加按钮之后,我和仰慕已久的马英武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触,简单聊了几句,约好明天见了再聊。
第二天的活动现场,我见到了马英武的真身。谁要说马英武仙风道骨、神采飞扬,那肯定是假话大话空话。黑而且瘦的马英武,还真像一个风吹雨淋的农民大哥,虽然坐在活动现场的主位,但又似乎坐在活动现场的角落,沉默寡言。在场的人当中,除了我和年龄最小的宋育与马英武不太熟悉外,其他人应该和马英武往来较多,在大家“马哥”或者去掉“马”姓、“武”字“儿化”的称谓和调侃中,马英武完成了他对老山书屋和两个平台的书法作品赠送仪式,我也看到了马英武的谦逊与随和。有本事爱装逼的人令人讨厌,没本事爱装逼的让人觉得搞笑,有能耐不装逼的马英武,是可敬可爱可以交往的朋友。
采风活动结束后的饭桌上,马英武带来了酒和水果。瓶子一开,酒香弥漫,马英武也一下子活跃起来,主持在场男人第一轮酒局的同时,还不忘招呼在场的女士用餐。喝酒,我想对于曾患癌症、声带严重受损的马英武是不合适的,但从他的朋友和那天的饭局可以得知,酒,已然是融入马英武生命深处的一部分。按照常见的状态,他和诗词楹联学会的王刚军,完全有可能一脸正经、鼻孔朝上,敬上来酒要喝,但谁敬的酒很重要。酒品如人品,酒深见感情,在三观相符人品对路的兄弟好友面前,马英武绝不厚此薄彼,而且大有不醉不归的真诚和豪爽。
书法,说破大天还是写字,不过,开始是写字,然后是写德写品,到了最后其实写得就是人生。看透,热爱不减,参悟,泰然处之,通透豁达的马英武,必定是了然于胸。
七月二十二日,我收到了马英武的短信,说他在花溪弄王刚军那里给我和宋育各留了一副字,让我方便时去取。交流并不算深入的一面之缘,却受到马英武的抬爱,宋育很兴奋,我也很兴奋。
因为一点无可奈何的烦心事,一直在忙,竟然无法抽身去近在咫尺花溪弄一趟,自我感觉有点怠慢的意思,我想性情中人的马英武大概是可以理解的吧。
老马识途,马英武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我认为他走对了。因为一切艺术形式,归根结底都是以服务于人民群众。任何脱离群众基础、无视群众感受的艺术创作,要么是自恃清高的精神自慰,要么就是自娱自乐的沙龙派对。书法的路上,马英武没有迷路, 更没有迷失自我。
路遥知马力,在人才济济的书法之路上,以马英武对书法的敬畏、领悟、虔诚和坚持,当然还有他独具慧根的创造精神,我有理由相信他的榜书一定能越走越远,并最终抵达人神合一的艺术境界!
2024年7月24日

注: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禹平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