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子
文/宇宙光
在农村盖房首先要选宅基,户主一般都要请大宅先生看地的,房子背后要有靠山(山尖),门前要有河流,并且河流的走向是弓形的,房址选在弓形内,以水为财意寓财源滚滚进家门。门前还得有案山,屋门口正对着远处山岭的山垭,说是门前三层案,不是知州是知县,选这样的房宅那是要出官员的。这都是迷信那一套,但是选择背风向阳防水防泥石流的房址那还是真的。
选好房址后,就要方场儿,用八根木桩分别拉出四根线绳,在地面上拉出个长方形,有的领班利用勾股定律一直边30公分,另一直边40公分,再用钢卷尺连接两点,斜边刚好50公分,那么这个角就是直角。有的利用直角三角板把这个长方形四个角弄成直角的。然后顺着线撒上白石灰粉,接着开始挖地基,用石头垒地基,用架子车往房场内拉土,这些活做完后要停一段时间,让地基经经雨水的浸泡,往下沉降更结实些。
第一板土打墙,要在门口的正中央开始,接头留在门口,打底层的墙,在墙板的两边镶上小石头,使墙体立得更牢固。打墙板用2块5尺长、1尺2宽、3寸厚的木板与横头一块木板组合而成,墙板与地基之间放一根两边都有孔的圆柱木杆。把打墙板放上去,用两根长方体木条插入墙板下面圆柱木杆的孔内,夹住打墙板,上头也插入另一根圆柱木杆孔内,横头木板的正中间吊了一根线绳,线的下头栓了一个铜钱,领班人用它来校正墙板的垂直,校正完毕大伙就开始往墙板里面装满土。接着两个人轮流用铁杵打这一板墙,铁杵大概有三十斤左右,打墙人双手高高举起,用力砸下,砸的很瓷实,砸完第一遍后再装土,砸第二遍。这一板墙砸成了,领班人要整理这板墙,把上面多余的土刮去,接着用锄头把夹杆上面圆柱木杆去掉,放到下一板的地方。打墙人手握两根木夹条前后旋转下,拔出木条,横放在墙板上。抓着墙板上的提手绳,顺势提起往前走放入下一板的位置。如果到墙角处还要放几根劈柴,把持墙体更加牢固。打好的一板土墙还要在两面有坑的地方用特制的工具(二巴子)把墙面补光滑。整个墙体打好后还要放置一段时间,一方面让墙体干透,另一方面地基在墙体的重压下使其下沉更加瓷实。
当各种工料备齐后,就开始盖房子,上大梁是要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在大梁上要贴一副对联,众人抬大梁上墙时,不能说抬大头,这不吉利。还要放鞭炮。大梁固定好后,要上脊檩,正房的脊檩上还要写上房主的名字,建房的时间以示记念。用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贴在正房的后墙上。中午房主要给干活人加餐。五六十年代盖草房,大梁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在大梁上斜插一根木柱到等腰三角形的正中腰再插出斜边,露出柱头是放置二坡檩条的支点,房脊檩条放置在等腰三角形顶点木料的交叉处。接着上椽子、里子,从房沿开始上稻草。第一排草展开后,用大拇指稍粗的木棍儿压着稻草,屋内有一人用一头尖竹杆,尖头还有一孔。在房子上师傅的指挥下,用力往房坡上戳,穿透之后房上师傅把葛条穿孔内,高声说:″回"屋内的工人把竹杆拉回并绕椽子把葛条再次穿出去,房上师傅把葛条绑在木棍上,稻草就被牢牢的固定好。用这种方法从房沿开始一排一排地一直盖到房顶,房顶的草要用泥巴压实,房沿的稻草要用剪刀剪齐,这土草结构的房子就完美建好。
七八十年代开始盖瓦房,瓦房的大梁有高梁低滑柱,还有低梁高滑柱,在低梁上搭几根木杆再钉木板在上面能放置玉米棒、土豆、农用工具等。房子有土瓦结构、砖瓦结构。那时姑娘找婆家可是有条件的,车子(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间瓦房大花脊。俗称:三转一响大花脊。
在那些年代,盖房用工是不花钱的,大家伙互相帮助,主家管饭管烟。到九十年代左右建房开始开工价,并且开始建水泥钢筋结构的平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条件好转,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挣钱,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不再盖平房而是建两三层的楼房,还有人盖起了小别墅房。现在人们不但房子盖的漂亮,而且室内装饰也上档次,吊顶、地砖、皮沙发、空调、液晶大电视、洗浴间。时髦的东西一样也不少。党和政府时刻关注着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为他们建造了贫困户移民小区,实现了民有所居,人们都住上了舒适漂亮的房子,过上了幸福的乡村生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在北京闭幕,提出了到2035年总目标,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相信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围绕着农村住房的改革再上新台阶,饮水设备建造、厨卫改造,污水排放改造,全面落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适应人民群众居住的美好家园必将实现。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