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四十四辑「飘舞的剑」(6409辑)

五
慈禧皇太后读过钦差大臣恩承和童华的奏折,心里很不是滋味。
慈禧皇太后太了解丁宝桢了。这是个来自贵州大山的硬汉子,在咸丰三年考中进士以后,因为母亲去世而回乡,就遇到了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的贵州杨隆洗的斋教起事。他毁家招募了一支 “丁家军”, 保卫了地方的平安,接着成为保卫平远州城和省城的一支劲旅。随后,他因为军功卓著而陆续升职为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四川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并于光绪二年授为太子少保、赐紫禁城骑马,慈禧自己还亲笔給他写了横幅:“国之宝桢”。这一路晋升都不是偶然的。赫赫军功之外,在山东两次治理黄河、疏浚大运河、抗击外国侵略者,即使是杀掉了自己的宠宦安得海,也充分体现出了他忠君维法的心性。丁宝桢到了四川之后,最显著的成就是改革盐政,使川省财政从年亏数十万两到年盈数百万两。仅此一项,举国难匹,再有其它任何错处就都可以宽宥了。奏章中将丁宝桢定性为好心办错事,认为丁宝桢的每一件错事,大都失之于性情急躁,考虑不周。慈禧认为这个定性是不错的,但是奏折中提及丁宝桢的错误确实有这么严重吗?如果真有这么严重,出发点再好,依据大清律来衡量,也是要受处分或惩治的。
慈禧再想,在当今大清国最艰难的岁月里,出现了一批忠君爱国的中兴名臣,诸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丁宝桢、沈葆桢、僧格林沁等等。他们在内忧外患国家生死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与朝廷共同撑起了大清国的江山。没有这些人的克己奉公忠于职守,爱新觉罗的家天下想要维持下去不可想象。那么,任何一个股肱之臣都不应该受到丝毫的委屈。
慈禧将恩承和童华的奏折交给议政大臣们商量。大多数大臣都知道丁宝桢的为人,看法都与慈禧不谋而合,但是也有少数人认为恩承和童华的这份奏折恰如其分,应该如奏折中说的那样处置:对丁宝桢降三级调用。结果,慈禧接受了议政大臣福康的意见:为了不偏听偏信,将奏折所反映的问题梳理抄送给丁宝桢,让他得到辩解的机会,再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慈禧的慎重非常正确。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丁宝桢雷厉风行地干了那么多的大事,其过程中总难免有枝节上的毛病,恩承和童华的奏折置丁宝桢的成绩于不顾,却抓住枝微末节的问题随意发挥。如果照常例,钦差大臣所查的情况是不可不信的依据,但是慈禧这一次慎重了,处理也非常得法。这可说是慈禧有争议一生中的一个亮点。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