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源头第一村
——汶源街道台子村发展纪实
尚庆胜 房思春
旋崮巍巍,溪流潺潺。千百年来,它们相与相共,悄无声息,铸就了一段不可追溯的历史。台子村就坐落在旋崮脚下,溪水穿村而过。高山默默,溪流默默,台子村默默。高山的富有,溪流的润泽,养育着沿溪而居的台子村人。
“江河滔滔向东流,唯有汶水倒西流”,溪流属于大汶河水系。大汶河支流众多,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就有120多条,其中浯汶河、牟汶河、嬴汶河、北汶河、柴汶河被称为“五汶”。
关于汶水源头,历代众说纷纭,有原山说、响水湾说、沙崖子说、旋崮山说。
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的“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三大标准,牟汶河是大汶河的主流,牟汶河的源头即为大汶河的源头,旋崮山东麓的台子村与沂源县大张庄镇北宅村交界的分水岭处是大汶河的发源地。2013年3月26日和5月16日,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确定汶河源头为莱芜市(2019年1月并入济南市)钢城区黄庄镇(现为汶源街道)旋崮顶东麓台子村。从此,台子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汶水源头第一村。
为发挥这一区位优势,村里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材料,规划发展旅游经济。
(一)
台子村东与淄博市沂源县石柱村隔山相邻,南与新泰市花峪村隔山相望,处在三线交界地,鸡叫听三地。从前,村民们祖祖辈辈依山靠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贫穷落后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不甘贫穷落后的台子村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开始治山治水。从1962年起,在村长桑元贵的倡导下,从全村抽调18名精干劳力组成林业队,他们一年四季顶风冒雨,战严寒,斗霜雪,天天奋战在荒山上,仅用几年时间,植树上百万株,使村庄周围的群山形成了“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槐树缠腰、山下林果飘香”的格局。生态环境大为改观。1965年,连片的山林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升格为国营林场,林业队员被誉为“台子村十八勇士”。“农业学大寨”时期,荒山荒滩得到充分治理,至20世纪70年代初,丘陵全部变成梯田。
1963年,村长桑元贵带领全村村民奋战3年,到1965年底,在境内修筑小型水库两座,拦砂坝数个,流域得到了治理,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又在围场垵和青杨峪 修建塘坝2座,总库容量12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400亩。
1978年修建了台子水库。水库的修建,涵养了水源,扩大了田地灌溉面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温饱有了保证。1980年,修村路20公里,修筑大型桥梁4座,涵洞数个。
1992年,村里发包林场,调动了村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荒山得到了充分绿化。1996年,在莱芜市外贸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修建了村里登岗峪至南横桥梁和小河南平板桥,改善了交通条件,便利了生产生活。
(二)
1999年,年轻的桑帅文被推选为台子村党支部书记。他深感肩上的担子责任重大。人们守着青山绿水,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着单一的粮食。粮食产量不高,正常年景还好说,遇到天旱颗粒不收。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当上了书记,就要有所成就,就要为民谋事,彻底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的现状。
想致富先修路。台子村三面环山,交通闭塞,人们出门要翻山越岭,村里产的东西运不出去,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和村里经济发展。上任伊始,便跑规划局,请技术人员,规划设计通往新泰、沂源的交通线路。
至2022年,共修通和硬化道路10余公里。一是疏通了去新泰的交通要道,修通到新泰市花峪村的道路;二是修通村里通往沂源县石柱村的2条道路打通了去沂源的交通要道。道路通百业兴。道路的开通,给村里果农提供了便利,也打通了村民们的致富路。四通八达的公路延伸。村民们再也不愁卖苹果、桃子难了,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
2002年,在距离原水库上游1000米处,老龙脖子段,开始建设2号水库。此处沟深狭长,两侧山体陡峭,作业面小,不适合缓坡式土筑传统的大坝,需要水泥灌注大坝,即省工,又可以防止大巴渗漏。即使如此,仅靠台子村的经济实力,是很难修建起来的。于是桑帅文在水库立项后,多次跑相关单位,争取资金。到2008年,一座弓形石坝长75米、高23米、坝顶宽3米,总库容量25.5万立方米的台子水库,横空出世。
2009年5月,又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6月竣工。对坝顶加高、放水洞更换闸阀、溢流段建交通桥、修建管理房,总工程量763立方米。
台子水库的建成,成为汶水源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犹如一面平滑的镜子,镶嵌在了汶水源头。水中游鱼成群,水倒映着山,山倒映在水中,远看此景有蓬莱仙境之感觉。周围山上绿树成荫,水库清澈碧绿。微雨欲来,山色空蒙,松涛阵阵,水面上荡起涟漪。每逢夏季雨水季节,库水满溢,从溢水处倾泻而出,形成一幅巨大的水帘,犹如巨幅白绸挂在坝上。洪水泄入沟底,声若巨雷,声传数里。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成为人们休闲垂钓的好去处。2016年,钢城区对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源头台子水库实行封禁保护措施。
(四)
2003年,在青杨峪开发土地30亩,当年引进了黄桃、八三、金童5号等优质桃品种。
2011年,村里引进脱毒苹果烟富3号,对原有的果树品种更新换代。自2012年,为更好地发展林果业,村里免费为种植户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不定期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种植经验。针对苹果树的易发病虫害,尤其是粗皮病严重现象,有针对性的采取了防治措施,促进了全村林果业的发展。当下人均2亩果园,果农户的果树最多的有20余亩。全村年人均收入,仅水果一项就超万元。
近千亩的红富士苹果,因海拨高,昼夜温差大,糖分多,质量好,受到客商的青睐。每到苹果成熟季节,前来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板栗,也以个大、质优而颇有名气。400余亩桃园,先后引进油蟠7号和9号等优质品种10多个,市场价格高,产品供不应求。桃子成熟的季节,客商都会赶来收购,根本不用到集市上售卖。周围很多村的桃农,也纷纷把桃运到这里来卖。很多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也回家来经营桃园。
如今,山场面积6000亩,有30户村民承包,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也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五)
改革开放后,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开始修建房屋,将土坯草房翻建成了3间砖瓦房,解决了避风挡雨的问题。随着经济收入持续增加,进入二十一世纪,多数村民又开始改建住房,家家户户建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水电暖齐全,生活方便。
2004年,村内主道路硬化,并铺设柏油路面。村内以此为契机,展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宏图,打造旅游经济的新模式。
村里对街道重新规划,对一些老旧房屋进行拆除,对新建房屋,统一规划,并开展小街小巷治理工作。先后拆除老旧房屋40余间,拆除后的空闲地,或者修建为广场,或者归还为田地。有30余家在大道两旁建起别墅楼。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对大街小巷进行硬化。钢城汽车站至本村的公交通车,方便了游客旅游和村民出行。
(六)
巍巍旋崮山,相传是天将杨二郎从天府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中用秫秸挑来,他本想顺着“丝绸之路”挑到古都西安,可刚出园门遇到大雾而迷了路,一气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因路途遥远,走累了便放下扁担歇息,一觉醒来,这山牢固地与地面连接在一起了,他用力一挑,扁担被折断,并将他反弹了一个趔趄,他惊讶地说:“哟,太玄乎了。”后因谐音,这山便以“旋崮”而得名。
杨二郎一声玄乎,造就了一座旋崮。这座海拔732米的大山,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是钢城境内的最高点。旋崮山高大险峻,东西绵亘十几公里。山上植被葱茏,具备涵养水源的地表体征。山体主要由沙石混合物构成,整个山脉犹如海绵体,少量雨水会被大量吸收,雨水多了,也不致于泄流过快,从而为汶河源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相传在古时,二旋崮上群蜂盘踞,蜂王仙号 “蜜蜡金”,居于二旋陡壁之中,指挥酿蜜。群蜂酿出的花蜜顺壁而流,因而当地流传着这样1首歌谣:“打开旋崮顶,蜜蜡淌到莱芜城,莱芜堵一堵,淌到济南府。”在旋崮的西北角有座山,相传是积蜡而成,所以叫蜡山。
美丽的传说,寄托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人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在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描绘台子村的美好蓝图。
银潢一脉自龙湫,涤荡长涵千古愁。
只为朝宗寻禹穴,涓涓沿涧向西流。
涛涛不息的汶河,孕育了两岸迷人的景致醇厚的风情和灿烂的文化,汶河美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各呈其姿。她有春的温柔,夏的奔放,秋的丰腴,冬的稳重,色彩绚丽,娇艳可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台子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山青了,水秀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一个新时代的村庄,展现在人们眼前。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