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老物件——袼褙
文/树青风和
记忆中,小时候缺吃少穿,物资匮乏,人们穿着一样的粗布衣,衣服上补丁摞布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衣服补到不能再补的时候,就把他们再次利用——糊袼褙——这也是做“千层底”布鞋最基本的原料。抿袼褙也是从旧社会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
糊袼褙,家乡人称之为抿袼褙。抿袼褙需要木案板,面糊,碎旧布条(俺这称之为普陈,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普陈。)旧报纸。
在那个年代,案板也不好找,随手可以摘掉门板代用,门板唯一缺点就是多了门锁件,抿袼褙时得躲过去锁件。一般选择晴好天气,日头贼毒,当天就可以把袼褙晒干揭下,不耽误晚上关门。
家庭主妇常会把一家人实在不能穿用的衣服或被单、床单洗净捶平整后收集起来,一摞一摞捆好,把它们按颜色深浅分门别类用包袱包好,待攒了一段时间以后便开启它们的新用途——抿袼褙。
抿袼褙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第一步就是熬浆糊,锅里加适量水,放入黑面和玉米面,应该是黑面的比例大于玉米面,不然会没有粘性,边加热边不停搅拌防止糊锅,浆糊也不能起疙瘩,以防以后纳鞋底会不顺畅。
浆糊打好后先晾着,把案板平放在低桌上简单扫一下,再把挑选好的一包袱普陈(碎布)放在桌边。端来打好的半锅浆糊,拿一个几乎光秃了的刷子疙瘩在锅里蘸一下,均匀地刷在案板上,先铺上一层旧报纸,这大概需要两遍,然后从包袱里拿出一块块儿相对较大较完整的普陈铺在案板上,拼凑一层铺满案板,然后刷上一层浆糊,再铺上大大小小的破布,再拼凑一层……这样反反复复,大概需要四五层,一块袼褙就算是抿好了。然后把案板抬到院里的大太阳底下,斜靠在院墙边,就等袼褙干透了以后就可以揭下来备用了。
袼褙保存需要悬挂在屋里痛风干燥处,忌受潮,袼褙常常用来裁鞋样纳鞋底做成千层底布鞋,还可以做成鞋垫子,老虎头靴,棉靴。
家庭主妇会根据家里人的脚的大小,先裁好鞋样,依样裁剪袼褙,再买一种白布,裁成1公分宽,一尺左右长的布条——称之为“沿条”,白色的“沿条”包裹袼褙做成的鞋底,就是沿鞋底一圈,把裸露着的袼褙茬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这也是需要用浆糊粘的,“沿条”包裹鞋口,一双老粗布鞋就显得更加精致一些。
无数个冬春季的夜晚,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都会在如豆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纳鞋底,纳鞋底图案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每每提起都让人感到温馨。
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抿袼褙的原料几乎是全新的布头了,再用上全白面细腻的浆糊,这样打出来的袼褙,不经修饰也比过去的“精致”了很多。一双双或单或棉的“千层底”“老虎头”脱颖而出,简直就是“艺术品”。
2000年以后,农村人也开始穿着讲究起来,抿袼褙做布鞋的逐渐少了,抿袼褙逐渐淡出人的生活。
如今,有不少曾经穿着“千层底”走出村庄,后来穿各种高跟儿、低跟儿的皮鞋“闯荡江湖”的农村人,时隔多年,又寻回旧时路,千方百计寻找一双舒适、踏实的袼褙做的千层底布鞋——还是袼褙布鞋穿着舒适合脚。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