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七点朗诵三组九位同学以同题共诵《道德经》(节选)的方式,不仅展现了古文之韵的深邃与魅力,更让古人的智慧与哲思在今日回响,熠熠生辉。这样的活动,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与传承。
“经典永恒,诵读传情”,九位诵读者用声音编织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道德经》的每一个字句都仿佛活了过来,流淌出深邃而宁静的力量。这不仅是对古文之美的直接感受,更是心灵深处与古人先贤跨越千年的共鸣,是文化血脉的延续与激活。
“智慧如光,照亮心田”,在诵读中,让人仿佛看到了老子那深邃的目光,穿越了千年的风尘,依旧在指引着我们探索生命的真谛,理解宇宙的奥秘。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汲取,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让人心生敬畏,又倍感亲切。
今晚的诵读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九位诵读者用声音和热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愿这样的活动能够越来越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文之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道德经》(节选)
作者:老子(先秦)
一、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爱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三、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诵读者:孟光 黄萍 林智文 牟红 徐佳
张立新 陈慧丽 丁丽丽 计雁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