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谈——毛泽东诗词中的喜怒哀乐
徐志赓 (浙江东阳)
陆机《文赋》曰:
“诗缘情而绮靡。”
白居易《与元九书》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词之美,美在深情。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句,迷倒了无数人,也难住了
无数人。
毛泽东一生读诗、解诗、论诗、赋诗,个中必有一个“情”字,深邃、丰富、厚重。毛泽东诗词究竟抒发了一些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们习惯于用“喜怒哀乐”来泛指各种不同的情感,这四个字虽然难以涵盖毛泽东的全部诗情,但如果能把毛泽东诗词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解析清楚,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清晰化,对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貌将大有裨益。
喜
喜看稻菽千重浪
毛泽东诗词中有五处出现了“喜”字,其含义不尽相同。《五律·喜闻捷报》以“喜”入题,是1947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蟠龙既克,标志着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彻底破产,是西北战局乃至全国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颇似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喜悦溢于言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最喜诗人高唱至”的“喜”,和《五律·喜闻捷报》的“喜”大同小异。
1950年11月,传来志愿军在妙香山战役的捷报,又收到柳亚子的诗作,毛泽东自然是满心欢喜。《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和《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两个“喜”字,既彰显偏爱态度,体现一生钟爱漫天飞雪的浓郁情结;又蕴涵昂扬斗志,显示藐视困难、直面挑战的坚毅性格,进而才有“雪里行军情更迫”的豪迈,“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勇猛。
《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喜”字,含有多种意味。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韶山,他请乡亲们吃饭,残羹不剩的情景使他隐隐作痛。“民以食为天”,当时农村形势令人堪忧,“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种迅速改变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前景的热切期盼。
《五律.喜闻捷报》
秋風度河上,
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
明月傍雲生。
故裡鴻音絕,
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
凱歌奏邊城。”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怒
天兵怒气冲霄汉
毛泽东诗词中有三处出现了“怒”字,情感十分强烈。《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一个“怒”字力透纸背。“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旧中国任人宰割,西方列强横行肆虐。“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孟子·公孙丑下》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而现实社会的当权者碌碌无能,毛泽东言:“粪土当年万户侯”。“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阶级矛盾水火不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人民军队横空出世。毛泽东将革命武装称为代表公道、正义的“天兵”,国民党反动派却诬称为“匪”,一再兴兵“围剿”,于是便有了“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正是这股冲天“怒气”,最终爆发出“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力量。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中,“怒”字带有国际主义色彩。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二战结束后,“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国际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面对“已是悬崖百丈冰”“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局势,毛泽东“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他坚决反帝反霸,坚定支持世界各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像四海的怒涛滚滚翻腾,像五洲的风雷震荡大地,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七律·有所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中的“怒”,反映了晚年毛泽东决心要像“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劲松那样爱憎分明、斗志昂扬,谱写新的奋斗诗篇。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瀟瀟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哀
壮志未酬事堪哀
毛泽东诗词中有五处出现了“哀”字,并非都是指内心的悲痛与凄楚。1915年,毛泽东写了《五古·挽易昌陶》,痛悼因病夭亡的同窗挚友,“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毛泽东以秋雁春水回顾往日与亡友肝胆相照的友谊,直抒对亡友的哀悼之情,诗情沉痛悲哀,却并不让人感到悲痛欲绝,而是洋溢着一股阳刚之气和报国豪情。《七律·忆重庆谈判》“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中,“哀鸿”本意指哀鸣的大雁,比喻到处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为了解救黎民百姓,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一句,指1955年毛泽东与老同学周世钊相聚时,谈起早年学友萧子升之事。萧子升曾与毛泽东交往甚厚,终因志向不同而分道扬镳。此处的“哀”并无悲切,充其量只是一声慨叹而已。
贾谊是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一生坎坷。他做汉文帝之子梁怀王的太傅时,梁怀王不慎坠马而亡,贾谊因过于自责而忧伤致死,年仅33岁。毛泽东一生都很欣赏贾谊的才华,为他写了两首诗。《七绝·贾谊》“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两个“哀”的主体和含义不同。前者指贾谊近乎迂腐的哀愁和抑郁;后者指毛泽东对贾谊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深切同情和惋惜。
五古·挽易昌陶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
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律.忆重庆谈判
有田有地皆吾主,
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乐
万方乐奏有于阗
“乐”字仅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出现了一次。这首诗写于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期间,毛泽东表达欢乐可谓是惜墨如金。“乐奏”就是“奏乐”,是音乐的“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相通的,正如《礼记》所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这一“乐”字来之不易,是毛泽东立志“改变中国与世界”所追求的目标,结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旧时代,“换了人间”。这个“乐”是毛泽东个体的,更是全体人民大众的。“于阗”本意是指新疆和田歌舞团排演的一出大型歌舞剧,诗人选取了很有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寓意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全国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长城内外纵情高歌,大江南北一片欢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毛泽东是诗词大家、语言大师,表达丰富情感决不拘泥于直接应用“喜怒哀乐”四个字。仅以抒发“乐”为例,表达方式异彩纷呈,达到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称颂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极高境界。“收拾金 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描绘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热闹场面,欢欣鼓舞的翻身农民形象呼之欲出;“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将口语入诗,欢庆胜利的场面跃然纸上;“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用蒋介石哭泣失败的惨状,反衬红军庆功的欢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将红军长征苦尽甘来的畅快尽情释放;“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用革命成功告慰先烈英灵,这是伤心之泪,更是快乐之泪,悲中喜和喜中悲相互交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