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山区“点灯人”
——我的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文/萧军
2024年7月17日,我参加了由商洛市教育局主办、教研室承办、丹凤县第五小学协办的商洛市义务教育新教材(苏教版初中美术)使用培训会。 认真聆听了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吴长燕《核心素养立意下苏教版七年级教材解读》的主题讲座。通过认真学习、深入反思,结合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我更加坚定了做好山区点灯匠的信心。吴长燕老师的专题讲座,上午主要是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分析说明,以理论为主;下午主要是她自己的美术教学展示,以实践为主;同时穿插了她的陕西情结和美术教学创业实践。她的讲座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观点——教材是一盏灯。这和我们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美术究竟是什么? 美术是发现。从事美术教学的人,要有一双敏锐的发现美的眼睛。吴长燕老师在讲课中现场看向窗外,就发现了一堵长满绿叶的土墙,她认为这是一种别样的美。 而我在丹凤五小的操场也发现了用路墩画出的十二生肖。它的正面是十二生肖卡通图,背面是十二生肖美术字,不仅起到了隔离人车的实际作用,又达到了美化校园的独特效果。 回想自己平常的美术教学,其实就是于细微处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观感。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术是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吴长燕老师具有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经历,而且她也通过探究发现教材关系的三种模式:螺旋向上型、平行分支型、融合交织型。也正是在这长期的有心发现和辛勤积累中,她成为所在的学校真正的美术领军人物,在寸土寸金的校园有了属于他们的美术空间“一公里”。而这样的美术空间,也恰恰成为了展示美术教学成果、激发美术学习兴趣、打造独特校园文化的最佳凭借。 教学美术这么多年,我也积攒了许多优秀学生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届教学中作为优秀作业展示,而且可以启发学弟学妹们进行相关创作。同时,我们也展开了“大美云蒙”主题研学旅行,这些都是着眼于发现和积累的美术实践 美术是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美术教学可能达不到让每个学生成为最杰出的那一个,但一定要努力让学生成为最独特的那一个,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吴长燕老师自2021年起,在她的学校开创了“造物节”主题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让美术教学由课堂走向校园、走出社区、走入家乡,不局限于60㎡的教室内。 眼界一打开,思路自然来。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从来不小瞧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那上天入地的本灵感,绝对超乎你的想象,教学相长在美术课上能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我们在平常的美术教学实践中,也注重创作手法的创新、创作思路的创新,向学生推荐了手指摁、笔管吹、橡皮擦、彩墨甩、掌印拓、实物描等绘画技巧,以及一角、半边、对角线、S型等构图方式。这样的教学,总能在老师与学生的心领神会中产生不一样的发现。 当然,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新教材的与时俱进。它不仅更新了前言和后记,而且增加了单元概述、学习引导标识、教材目录和任务。特别是学习引导标识中的“学习伙伴、工具箱、小卡片、探索发现、实践坊、习惯养成、评一评、回音壁”等,更加注重了教学中的生成与互动,极大程度的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与教材的互动、教材与教学的互动以及教学与资源的互动。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在今后的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将高擎理想,做好山区“点灯人”,和学生共度每一节课45分钟的生命里程,努力用这盏灯点亮山区美术教育的未来。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陕西商洛,自称云蒙山人。普通从业者,文学爱好者。有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刊。联系电话:13991446206(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