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藏秀木,林深掩奇材
乌蒙山麓,赤河北岸,原古蔺县土城镇堰塘村。有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性格豪爽,洒脱大方。吹拉弹唱,虽非门门皆精,尚能自娱自乐。琴棋书画,不登大雅之堂,亦可孤芳自赏。他就是古蔺戏剧曲艺家协会的赵明相老师。
赵老师尤喜爱文艺,笔者与他相识于黄荆老林,有幸见到他演唱的曲艺节目《四川金钱板:勤俭节约,抵制浪费》。这一流传于川黔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在我们古蔺已经有好几十年未见人演唱。曾叹曰:此非遗恐要在蔺州失传也。这次在此欣闻此曲,虽非精品,亦乃妙文。填补了古蔺地区的这项非遗的空白。

白天同桌吃饭,夜晚同室叙谈。得知他在年轻时期,就偏爱文艺。曾经参加当地有名的花灯队四处进行演出。他编写的花灯唱词唱段,接人接物接地气,原汁原味原曲韵,深受群众喜爱。他编写的花灯唱词,如巜百鸟朝凤》,《新添十字》,《双添十字》,《喜游北京城》,《十八扯》等数十篇花灯唱词,收录在古蔺民间艺术家协会整理出版的巜古蔺花灯》书中,发行于全国各地。

《古蔺山歌》也是古蔺民协收集整理出版的一夲非遗文化书籍,他在此书中提供了数百支山歌。收录于书中的也有上百支。他收集整理了十余本山歌,民歌、民间小唱、小曲等。为《古蔺山歌》的出版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原稿现存于土城花灯文化传习所,供游客参阅、欣赏。

除花灯山歌外,老师还编写了金钱板《红军精神万代传》、巜李大爷逛古蔺》等其它的文艺节目说唱词。其中他自编自演的《红军精神万代传》在土城镇庆祝建党节的文艺晚会上获得好评。他编写的由堰塘村文艺代表队演出的巜三句半:赞大村》,其中的妙语连珠,脍炙人囗。如:每年六月二十四,上街喝鸠捞豆傍。苗家儿女巧梳妆,找对象。写出了苗家青年男女相互爱慕,欢喜唱跳的场面。又如结尾的:奉劝台下众姑娘,如果没有如意郎,不要嫁妆跟我走,到堰塘。恢谐的语言和演员精彩的表演,赢得了一阵阵欢呼声和喝采声。最后此节目获得了大村镇首届村游节文艺演出的一等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艺术曲艺博大深。但願身在古蔺的各位艺术老师们,深入基层,多看多走,多创多写出艺术作品,为古蔺的文化振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