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四十一辑「飘舞的剑」(6383辑)

二
这一日,恩承和童华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有天府之国誉称的四川省城成都。
丁宝桢在总督府议事厅专门为钦差大臣的到来组织了一场欢迎酒会,以示隆重。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酒会,除了总督丁宝桢和成都将军恒训以外,再没有任何文武官员,只是多了些蜀中文人和歌伎。
恩承和童华坐在主席,右为四川总督丁宝桢,左为成都将军恒训,一名侍女专司把盏斟酒,帷幕后丝竹之声不绝,酒过三巡,两名素衣姑娘对客人行了一个舞步大礼,以甜润的声音齐道:“锦江梨园专演川腔新作《蜀中吟》三首,恭颂天子钦差如意吉祥!”
这时,早有一班八名红衣姑娘碎步走上,随着独特的川腔翩翩起舞,而又有一名黄衣姑娘来到了厅堂正中,唱道:
其一
巴山夜雨几年秋,玉垒轻烟万古浮,
学校文翁驰誉望,词章司马尽风流。
极边关塞空中远,如画江天望里收,
无角雀真穿我屋,何因喘月遍吴牛。
其二
益州分度井星躔,百产丰饶满大千,
气象尚嫌秦汉陋,人才端许宋唐贤。
无穷烟景供游赏,大好河山任变迁,
岷水莫嫌多汛涨,狂澜已挽喜开颜。
其三
如鳞比户乐虞唐,天下军储此半偿,
交扈群飞争啄粟,杂花乱放逐骄阳。
山巅水角皆腴壤,雨覆云翻羡报章,
独有田翁深阅历,逢人辄与话沧桑。
优美的歌伴舞,情与景的倾诉,使在座四人都全神贯注、目不旁移。
恩承:“莺歌燕舞,西境绝唱,非京城平庸俗艳可比,我算是大开眼界了!”
童华:“本是三首七律,表演来却分明是唱词,且自有章法,与那些见惯了的词牌大相径庭。果然是字字珠玑,句句动人,不愧为天府之声啊!”
恩承:“曲子之好不必说了,只说那词,你看,‘气象尚嫌秦汉陋,人才端许宋唐贤。’何等的豪气啊!”
童华:“我欣赏的是开头几句,‘巴山夜雨几年秋,玉垒轻烟万古浮,学校文翁驰誉望,词章司马尽风流。’令人想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想起了三苏,唐宋八大家里有三家就同出一门,都在四川啊!”
恩承:“我倒是很想知道这蜀中吟三首到底是哪个高手所为。若能得见其人,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童华:“这有何难?宝桢兄自然了如指掌的。”
恒训:“我也没有听说过此曲,同你们一样也不知道究竟是何人所作歌词。但是我想,这一定是四川人写的,而且不会是古人写的,应该是今人所写。”
丁宝桢:“何以见得?”
恒训:“你看,‘岷水莫嫌多汛涨,狂澜已挽喜开颜。’不就是讲的都江堰已经治理好了吗?”
恩承:“果然是的,恒将军也算得是个文人啊!”
童华:“既然都不知道,叫班主上来一问便知。”
班主是个五旬开外的清癯老头,听唤上来,行礼,道:“启禀钦差大人,曲子是前人遗传下来的川腔,小人配词时略作了调整。而作此三首词的人却是制台丁大人。”
恩承:“你看你看我说嘛,原先听说丁大人文才出众,今日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童华:“此诗此意,大可入《清诗三百首》了。”
恩承:“会有此书吗?”
童华:“我说的是将来,一定会有人选编这本书的。我朝至今二百余年,大可以精选出本清诗三百首,——如同唐诗三百首一样。丁大人这三首诗自然应该名列其中。”
丁宝桢:“过奖,过奖。惭愧,惭愧。宝桢不过是公余一点爱好而已。”
恩承:“其它的节目慢来,再演此三曲可否?”
三曲终了,童华:“有此妙曲足矣!丁大人,我二人奉旨查勘川中情况,验证众多非议大人之状。丁大人是封疆大吏,想必会大度为怀,还请需要澄清之时澄清。”
丁宝桢:“我自然知道川中不乏狗肚鸡肠之人。朝廷派二位大人前来验证,定会秉公办理。但有所询,宝桢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恩承:“如此甚好,甚好。愿丁大人自重。”
丁宝桢:“好说,好说。宝桢静听钦差大人吩咐就是。”
这钦差大臣恩承和童华一路来川路上就定了秉公办事的主意,一当结识了丁宝桢,听了这三首《蜀中行》,心里更生敬意,越发提醒自己,不可辜负慈禧皇太后的重托。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