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秘使曹聚仁
金华历史悠久,文风鼎盛,文人荟萃,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就有二十余人,一个个如雷贯耳,犹如镶嵌在中华文化星空中的耀燦星星,光照干秋。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民国文化达人、现代两岸秘使曹聚仁。
金华市下面有个村叫蒋畈村,位于兰溪市的墩头镇,地处小丘陵地带。蒋畈村原属浦江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行政区划调整,才划归兰溪市管辖。
蒋畈村附近,有一条梅溪缓缓流过,环境优美,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当地百姓衣食无忧。村里有一农户,耕读传家,算得上一个小康之家。主人叫曹梦岐,曾在金华考中秀才,而赴杭乡试举人不中,归乡创办起育才、竞新两所私立学堂,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乡绅。
(一)
1900年7月7日,曹梦岐家里传出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他就是曹梦岐的次子曹聚仁。
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笔名陈思、天龙等。小聚仁,天资充慧,四岁念完《大学》《中庸》,五岁读《论语》《孟子》,六岁能写四五百字的短文,七岁会背诵整本《诗经》,九岁即可信手写出数千字的长篇。
1912年,曹聚仁从育才学堂毕业,次年考入金华七中。1915年夏,年仅15岁的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师从刘大白、陈望道、朱自清、夏丐尊、李叔同等大师。五四浪潮中,曹聚仁受革命思潮影响卷入其中。一般人影响并不打紧,可他一卷就卷入潮头,被推上学生自治会主席,并主编与《湘江评论》齐名的《浙江新潮》。
1922年,曹聚仁到上海任教,得到邵力子极力推荐,成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笔,并以《民国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笔录章太炎的上海国学会的连续演讲,在《觉悟》副刊上批注发表,后以《国学概论》为题结集出版,颇得章太炎的首肯,成为章太炎最年轻的弟子。
1927年,曹聚仁创办《涛声》周刊,颇得鲁迅赞许。后在共同编辑《守常全集》中,与鲁迅来往频繁,几年中相互通信六七十封之多,以至成为一生的好友。
1933年,《涛声》被国民党查禁后,又与陈望道合编《太阳》,与邹韬奋、沈均儒等成立抗日救国会,成为十一名委员之一。“九一八”变后,曹聚仁力主抗战,担任战地记者,从书斋走向了战场。作为战地记者,是他第一个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发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的报道。
1940年初,受蒋经国之邀,曹聚仁前往赣南主持《正气日报》。“皖南事变”发生后,,曹聚仁第一个在海外披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抗战胜利后,曹聚仁回上海担任《前线日报》主笔,同时兼任上海数所大学教授。
曹聚仁平常最爱说自己“最不爱写文章”,但他一生给后世留下的著作有70余部,积四千多万言,涉及史学史料的就有234种(篇),如《中国史学》《中国抗战史》《中国现代通鉴》,都是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的著作,所以称得上是一个民国文化达人。
(二)
上海解放前夕,有朋友为曹聚仁搞到了全家人去台湾的船票,但他一心想留在新中国干一番事业,没有去台湾。不久,曾参加国共谈判而留在北京的恩师邵力子,却出面力劝曹聚仁离开大陆去海外,并郑重地对曹聚仁说:你去了海外,亦可为国家出力(这里,笔者冒昧说一句,邵力子力劝曹聚仁去海外,也许是另有深意也未尝不可,只是涉密而不能外泄细说罢了)。
1950年,曹聚仁独身离家去了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以《光明中来》为题,如实报道新中国的情况,加深港澳台民众对新中国的正面了解。 1955年起,经常为新加坡《南洋商报》撰稿,成为《南洋商报》的出色记者。
自1956年起,曹聚仁经常往返于港、澳、台和北京,先后六次回大陆参观、访问,大量报道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多次受到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会唔。此后,曹聚仁积报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呼号。
由于曹聚仁曾受邀为蒋经国主持《正气日报》,解放初又独身去了香港,国内一些人就攻击曹聚仁为国民党反动文人,使其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好在周总理最了解他。1972年,曹聚仁生病入住澳门镜湖医院,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特地派人前去慰问。7月23日病逝后,骨灰归葬大陆,周恩来亲拟碑文为其盖棺定论“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三)
曹聚仁为何独身去香港?邵力之自留北京却为什么力劝曹聚仁去海外?曹聚仁为何先后六次参访大陆?为何十一次往返于台湾与香港?是否肩负着为国共两党传递信息的重任?周恩来为何为一个流落于海外的文人撰写碑文?这是半个世纪“曹学”研究者最费思考的一个话题。
200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聚仁传》给出了答案,其中大篇幅地描述了曹聚仁风雨征途、奔走两岸,以翔实地材料证明他确是两岸关系的牵线人,并在日月潭涵碧楼与蒋氏父子达成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件草案。
曹聚仁担当两岸秘使,有三个具体事例可以佐正:
一是关于炮击金门泄密事件。1958年,福建前线发生了大规模的“八二三”炮击金门事件。
出人意料的是,在炮击金门前夕,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刊登了一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近期炮击金门的消息。这不是一起重大的军事泄密事件吗?为此,有关部
门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泄密调查。
这究竟是这么一回事呢?原来,炮击金门前,毛泽东主席为不扩大打击面,曾数次询问林彪、叶剑英、叶飞:一旦实施大规模炮击,是否会打到美国人的头上?叶飞如实回答:台军配有美军顾问,一旦开打,自然也会打到美军顾问头上。毛泽东又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开美国人呢?林彪说:办法是有,可以让驻外大使通过第三方间接告诉美国人。毛主席沉思良久,既未予肯定也没有否定,感到这种直接的方法有些欠妥,但又觉得有必要通过不露声色的恰当方式让美国人提前知晓。
过了一些日子,毛主席召见曹聚仁,并与其共进午歺。席间,毛主席谈到了将要对金门进行炮击一事。于是,曹聚仁抢先在《南洋商报》刊登了解放军将要炮击金门的重大消息。就这样,毛主席以这种非正式的方式传递出了要告知美国人的消息。
1958年12月18日,曹聚仁给其胞弟曹艺写了一信,谈到了炮击金门事件,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在《南洋商报》上所发的电讯,恰到好处,也轰动了世界,把杜勒斯也吓坏了。这也是你们所想不到的”。
二是关于和平统一的“一纲四目”。在炮击金门50天后的1958年10月13日,那天下午大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印度尼西牙苏加诺总统的欢迎大会,唯独毛主席、周恩来没有到会。原来,这时的毛主席正在中南海接见曹聚仁。作陪的有周总理、李济深、张治中、程潜、章士钊。接见中,毛主席对曹聚仁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合作,我们也赞成蒋介石保金护马的方针。我们的方针是孤立美国,蒋介石也只有走这一条路,不走只有被动。可以告诉台湾,我们在华沙和美人谈,只谈要美国走人离开台湾,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台湾和大陆连起来,可以好好活下去,可以在台湾还搞你的那一套。章士钊插话说:可这样一搞,台湾的美援就会断。毛主席说:那也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全部供应。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他裁军,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他的三民主义,也可以让他在那里反共,但不要派飞机、特务来捣乱,他不来白色特务,我们也不去红色特务。曹聚仁问:台湾有人问起,生活方式怎样?毛主席答道:可以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曹聚仁回港不久,特地赴台一次,拜见了蒋氏父子,当面转达了中共方面的意见、设想,也提出了曹聚仁的亇人建议,并得到蒋氏父子的赞赏,初步达成了再次合作的意向。
毛泽东的这一次谈话,是毛主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思路,后来被周恩来总理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是:只要台湾回归,其他均可与蒋总裁协商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回归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的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由蒋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之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与蒋氏协商后决定;双方都不派人破坏对方团结安定之事。
1963年初,张治中给陈诚写了一封信,也将上述精神转达给了台湾当局。
三是国共谈判“六项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曹聚仁多次参访大陆。1957年,曹聚仁给国民党送去一份考察报告,其主要内容:一是大陆民生稳定,物价平稳,财力充裕;二是美庐依旧,溪口无恙,蒋母坟莹完好;三是为全国民众之计,和平商谈国是对双方最为有利。
蒋介石得悉老家宅弟无恙、母亲的坟莹也被保护完好,连想到自己当年曾叫湖南何健派人去挖毛泽东的祖坟,感慨万千,深感只有毛泽东才有如此的胸襟,毛泽东不愧是一代伟人!
报告中,曹聚仁力劝蒋介石放弃武力反攻大陆的计划。
曹聚仁说:若要成功反攻大陆,必须具备四项基本条件:一是中共内乱;二是民众反叛;三是外敌入侵;四是中共无法控制军事要津。可纵观目前境况,四项条件都不具备,因而反攻不大可能有什么胜望。
1965年7月23日,蒋介石、蒋经国秘密接见了曹聚仁,在涵碧楼听取了曹聚仁密访北京的报告。期间,曹聚仁出示了毛泽东的《临江仙》,内有“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之句,道出了毛主席“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诚意。
后经几次往返联络,台湾与北京曾一度初步形成了一个和平统一的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
据曹聚仁的好友王方回忆,“六项条件”的基本内容如下:
1.承认蒋介石的国民党总裁地位,蒋介石可偕同旧部属回到大陆,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一亇省区。北京建议江西庐山为蒋介石的居住地和办公场所。
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和军事管辖权外,北京只坚持农民耕者有其田方针,其它内政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届时再行协商。
3.台湾不得擅自接受他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困难,北京依照美国援额照拨补助。
4.台湾海、空军归并北京统一指挥,陆军整编为4个师,其中1个师驻在厦门和金门地区,另3个师驻在台湾。
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为北京与台湾的缓冲区。该市的市长人选由驻军师长兼任。该师长人选资格为陆军中将,政治上应为北京所接受,具体人选在征得北京认可后由台湾任命。
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百姓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能降低。
遗憾的是,由于1966年后特殊的年代,党中央没精力去管台湾统一的事,而蒋氏父子也由开始时的疑虑转变为彻底地改变合作方针,两岸和平统一的谈判也就随之中断。作为两岸和平统一关系的牵线搭桥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给曹聚仁留下了人生的最大遗憾。
2024.07.20于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