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电 絮 语 (散文)
图•文/都 世 科
一
又是一个雷雨频发的季节,现时的雷雨天气似乎很少了,留在笔者印象中挥之不去的是儿时的雷雨天气:烈日当头,却见天边黑云翻滚,不一会狂风大作,远方隐隐听见轰隆隆沉闷的雷声,又一会迅速奔跑的黑云遮住了太阳,风更大了,夹带着凉嗖嗖的风,突然间头顶一声炸雷,人喊马叫声中大雨倾盆。哧唰唰!雷声从头顶划向远处,闪电刺得人不敢睁眼,又一声炸裂的雷声,此时,雨雾茫茫、天地一色,一切活动都处于静止状态。狂风掀翻了谁家的麦草垛子、暴雨将幼小的禾苗砸得扒在地皮上,刺眼的闪电不停地忽闪着,似乎随时都有电伤人的危险;有人家的简易屋顶被卷上天,由远而近的雷声又回到了头顶上,突然间一声天崩地裂的“咔嚓”炸响,整个天空似乎被撕裂,差点把人耳鼓膜震裂,牛嗷马嘶、小孩的哭声骤起,雨更大、风更烈,雷暴雨威风八面表现得淋历尽致。信奉迷信的老奶奶们早就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祈祷:“虎雷爷!快过去吧,和风细雨,给你烧香叩头了!”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风小了,雨渐渐也停了。
在炎热的时日,在多日干旱的土地上,人们整天盼雨、祈雨,但是总算是下雨了,但以如此凶猛的态势降雨实在令人恐惧。看看雨后的惨状吧:有人家里的麦草屋顶被大风抬走了;地里的玉米、豆子幼苗等全卧倒了,西红柿、黄瓜连架子都全歪歪扭扭地扒拉下了。有人说邻村出大事了,一个在大树下避雨人,树被雷电击成两半,人被烧成个黑桩子,惨不忍睹;还有不少人家的一些农具、粮食,乃至小猪都被暴雨冲入村里的大涝池中……。 雷暴雨在造成破坏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让久旱的庄稼、花草树木得到了浇灌,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一场大暴雨可让万物重现生机,在靠天吃饭的年月,保护幼苗不被旱死,便为有收成打下了基础。同时,雷雨还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氧转化为二氧化氮,与雨水发生反应变成硝酸盐,给农作物提供肥料。烈日炎炎的夏天,只要有几场雷雨便丰收在望。因此,夏日里农人都会期盼多下几场雷雨,那怕受些降临时的损失乃至惊恐,总比旱魔肆虐,颗粒无收好。

二
雷雨降临时巨大的震响声和伴随的狂风暴雨现象,从远古时期便引起人们的敬畏,人们把雷和天视为一体,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雷击是上天的惩罚,乃至将雷击之人视为不祥之人、有罪过之人等愚昧之说。又有一种说法是因春天雷声响起而万物苏生,夏日雷声不断,万物生长繁茂,秋冬雷声止则万物萧瑟、枯萎。雷是主宰万物生长的神,人类希望之所在,人们繁衍子孙、富足殷实、长寿幸福,全是雷神的恩赐; 还有一层意思是说雷神是惩治邪恶,主持正义之神。随之广修庙宇,敬奉雷神。雷神长什么模样,谁也没见过,但大都塑造成人首龙身,也有塑造为鸟首巨翅的,说是雷雨时便是雷神乌掮动巨型翅膀,狂风和瓢泼大雨随即而至;更有一些地方将雷神人格化,诸如道教的王灵官不但系雷神,也是护法镇山的神将;坦山雷神庙供奉的雷神叫赵大雷。直到后来雷神的固定形象成为: 三只眼、 袒腹裸胸、背上长两只翅膀、面如赤猴、手脚如鹰抓。西游记中多次称孙悟空为雷公脸。《山海经》、《淮南子》、《搜神记》、巜云仙杂记》、巜太平御览》等古典文著中,对雷神的形象、本领等均有记载。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全国各地修建了不计其数的“雷神庙”,有些省市的雷神庙颇具规模、香火鼎盛。北京故宫西侧的昭显庙也是雷神庙,周边还有龙神庙、风神庙、云神庙、皇城祈雨庙,旱涝时,皇帝必派大臣前往神庙祈祷。网载广东揭阳、山东牟平、烟台、河南南阳等地的雷神庙不仅规模较大且朝拜游览者多。最著名的雷神庙当数雷州英磅山一座,此庙中除供奉一座大雷神,左右还列侍天将,又有十二尊小雷神,及风伯、电母、雨师等。
对雷神的崇拜,也并非中国人独有,可谓古老的全球性一种文化现象:古希腊将雷神称之为最高之神、日耳曼、芬兰人也视雷神为最受崇拜的神;而在印第安人的眼中,雷神便是人类的始祖。雷神在殴洲各种神话中的地位都很高。 古代人们对雷神的崇拜,当然出自历史的局限,原始时代人类自身的能力非常有限,生死存亡受各种自然界力量的左右,因此便形成了对这种自然强力的敬畏,雷电可劈倒大树、击碎岩石,是最引人恐惧的自然力之一,它可须臾给人造成灾难,神威赫然惊天地。因之,把雷神当成威力最强大的神来祭拜,以求平安和福泽。时至今日在农村还有人在诅咒恶人时以虎雷爷必将其击死来宽慰自已,成年人吓唬不听话小孩时总会说虎雷爷响时看你往那里躲!

三
科学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雷暴雨就是大自然天气变化的一种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展的破除封建迷信宣传,让求神祈雨活动也销声匿迹,各地留存的雷神、龙王等庙宇作为一种历史遗留 的文化现象,成为当今人们游览参观的景点。
炎热的夏季,地面大气加热膨胀,形成暖湿空气流,上升遭遇冷气而激发强对流形成积雨云,从而形成雷暴雨天气。其强度主要取决于地面温度高、垂直温差大及对流运动旺盛;雷声和闪电通常代表强对流天气的剧烈度,雷声大闪电频繁而刺亮,则风和雨更为强烈。我国的海南省及雷州半岛,每年平均有130天雷声不断,但是此地与世界上雷暴最多的地方相比也系小巫见大巫;被誉为“世界雷都”的印度尼西亚茂物市,每年平均有320多天雷暴雨天气,每年的雷声有数千次,名副其实雷暴雨天气冠军。

时移世易,近年来人们明显地感觉雷暴雨天气减少了,有时偶然听到隐约的雷声,但一会又没有了动静,让人颇感纳闷,其实,这便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天气状况发生的变化。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气候模式发生了改变,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利用的改变,以及气象系统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几十年前经常发生的雷暴雨天气,特别是此天气最具代表性的雷鸣闪电,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加,避雷设施的增多,这些避雷针接地是正电荷,可将云层中的负电荷吸引到大地,(雷电现象是由带正电荷的云与带负电荷的云踫撞而产生)有效地阻止了雷电的形成,不仅保护了建筑物的安全,雷电现象也随之少见了。虽然雷暴雨天气看似减少了,但随着气温的升高,(近50年宝鸡平均每年升高0.18度)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则有增无减,短时内降水破纪录现象趋于频繁,宝鸡市区近日发生的日降水180多毫米,最高220多毫米便是50年不遇了,渭滨区内石坝河及支流瓦峪河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冲塌大桥,大量车辆被冲走,几条街道成汪洋,但此次强降水并未附带雷呜和闪电。
如果有雷鸣电闪,估计损失还会增加。椐相关资料介绍,雷电威力非同一般,闪电最强时的放电高达几百个千安,电压高达一亿伏特,是太阳表面温度的4倍。强大的雷电流通过物体泄放大地时,如人在物体附近,同样会遭电击。印度北方邦、比哈尔邦曾发生一月内150人死于雷击致死事件。雷电的电压之高、电流之大远超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危险性极强。因此,了解预防雷电的常识便十分必要,诸如在雷暴雨天气勿在山顶、空旷地停留,不在大树下避雨,室内关闭电视、电脑等用电设施,雨中不可骑自行车,随身不带金属材料等导电物体等等,此处不再赘述,只要树立防范意识,自然会详细了解和掌握雷电防范常识,免受雷电伤害。
2024.7.20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