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知了猴记
李恩忠
前两天同学聚会,大家谈古论今,海阔天空的一番闲聊,席间上了一盘油炸金蝉,看着油黄铮亮的金蝉,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过去捉知了猴的点点滴滴。我捉知了猴分为三个阶段。
知了学名蚱蝉,中文中俗称金蝉 、知了 (但“知了”又是汉语中蝉的统称 )、黑蚱蝉等 ,是蝉科蚱蝉属的一种昆虫 ,也是该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成虫体长44.0~48.0mm ,翅展可达116~125mm ;体色为黑褐色,表面被金色的绒毛所覆盖 ;前后翅透明 ;雄性腹部的第1和第2节有鸣器;雌性则无鸣器,但有听器 。蚱蝉的卵呈乳白色,形状呈梭形稍弯状 。若虫共5龄,其中1~3龄呈白色 ,4龄后为黄褐色,能爬行 。
蚱蝉广泛分布于平原和山区,主要栖息在各种阔叶树上 ;其世界范围内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 ;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成虫以刺吸口器吸食多种木本植物的汁液 ;弱虫则长期在土壤中生活 ,并以刺吸式口器终年刺吸土壤中的植物根和一些有机质为食 。该物种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由卵、弱虫和成虫3个虫态 ,一般3-5年完成一代 。
蚱蝉的弱虫和成虫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高营养药膳食品 ;药理实验也证明,蝉蜕醇提物具有显著的镇静、免疫抑制、抗过敏作用等 。
少年时
捉知了猴是最有趣的童趣之一。那个年代农村连电都不通,更崩说看电视啦。太阳一落山,小孩们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沿着公路旁边的树开始去捉知了猴,在我们那里叫摸“爬爬”。我和二弟也在其中,村周围本来树就不是很多,摸的小朋友又不少,再加上没有经验,何况那时候连个手电筒也没有,天彻底黑了后,根本就看不到知了猴了,一晚上也摸不到几个。到了白天,我便和我二弟一起,拿着竹竿,用嘴里嚼的麦粒嚼到最后的面筋,放到竹竿上去粘知了猴的成虫蝉,因为蝉也很机灵和面筋也不给力的原因,很难粘到。如果粘到后就拿回家烧着吃,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什么都吃。用现在的话说“苍蝇也是肉啊”。拿着竹竿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如果树上有蝉蜕皮就打下来,拿回家攒多了可以卖钱,因为蝉蜕皮是一味中药,卖蝉蜕皮的钱可以用来买念书用的本子和铅笔。其中有一年,我们弟兄两个经过一夏天,顶着烈日酷暑的努力,积攒了盛米面用的“毛罐”,一种用泥巴烧制成的器皿,满满一大“毛罐”,后来我父亲说没有收购的了,卖不了啦。我弟兄俩那个失落劲就甭提了,因为那是我们俩个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希望之所在,却落了个一场空。到现在回想起来心理还很不是滋味。
结婚后
上班后,一个大小伙子不可能去摸“爬爬”。结婚后,两个人吃了晚饭没事,就一起去摸“爬爬”,顺便还可以增加一下感情,一举两得的好事。乡政府门前就是公路,公路两旁都是树,乡办林场也在附近,树多“爬爬”自然就会多。摸了几个晚上后,我就总结出,那一带会有,那个地方今年有,那棵树上有,不是每棵树上都会有。所以就提高了效率,少走了很多冤枉路,每次都摸不少,多的时候能摸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自己吃不了,就放到冰箱里冻起来,等到媳妇回娘家捎回去,孝敬一下岳父岳母。
我是个善于观察之人,摸“爬爬”我总结有以下两点。一、只有树龄七八年以上的大树下才可能有。因为蝉喜欢在高大的树上面的新枝末梢上面产卵,特别是柳树和榆树是知了最喜欢的,因为知了猴幼虫,喜欢吸食柳树和榆树根部的营养液,产过卵的树枝干枯后,落下来等到下雨后,卵才能钻到地下,需要3-5年才能长成。二、“爬爬”为了生存,遗传基因里就带着求生的本能。它们会在黑白交替的半个小时内,甚至说更短的时间内,像我们的解放军和英勇志愿军战士,听到吹冲锋号声一样,就会从战壕里冲出来,它们也是早已经挖到地皮下,等到这一时刻的到来,迅速的爬出地面,然后它们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爬向树干,爬向顶端,爬向树枝,爬到人们够不到的地方。一旦停下来,就开始蜕变,完成一生最重要一个过程,真正成为蝉。天机不可泄露,好在看文章的人,已经过了摸“爬爬”的年龄。
哄孩子玩
自从家里有了孩子,就没有时间再去摸“爬爬”。等到孩子学会走路后,为了哄孩子玩,吃过晚饭后,就带着孩子去摸“爬爬”。“爸爸,这里有个爬爬窝”,孩子说,我走到孩子跟前说,“闺女,这窝里的爬爬几天前就已经爬到树上,变成知了啦。”于是我就教给她一些摸“爬爬”的方法,和一些有关蝉的知识。主要是哄孩子玩哄孩子高兴,每次摸不了几个。到了孩子上小学后,就再没有去摸过“爬爬”。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翦不断,还在树枝间。”《新蝉》唐·卢仝。蝉作为一种生物,生活在生物链的最下层,应该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蝉鸣始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它们却用尽全力去歌唱,去绽放自己的光芒。它们不畏炎热,不惧风雨,只为了那一声声的鸣叫,只为了那一刻的辉煌。我想,这也许就是蝉的精神吧,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但由于现在由于人们过多的砍伐树木,和自从“爬爬”变为商品,人们都去摸,摸到后就去卖,而且价格越来越高。现在有人就开始人工养殖“爬爬”,且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作者简介:李恩忠 男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退休干部,爱好写作、摄影、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