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梅花情结
文|王慧仙
我上小学时,美术老师对牡丹、荷花的赞美,使我喜欢上了富贵而娇艳多姿的牡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我上初中时学英雄,演唱革命歌曲 “红梅赞”后,我更是喜欢上了梅花。梅花有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有“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
我天生就有一点艺术细胞,记得幼年时看到妈妈、姐姐在鞋上、枕头上、围裙上绣牡丹、梅花,菊花等各种各样的图案,每当这时我都要抢着绣,一有空就学画梅花,于是,在我出的板报中总是少不了一支粉红色的梅花。
我函授学习国画后,我找了红梅、腊梅(黄梅)、白梅、绿梅等好多有关梅花的资料,结合孙玉德老师的电视讲座学画梅花。由于我在天津靠海油田工作,那里是典型的盐碱地貌,别说梅花,连个草都不长,所以我的学习也只是纸上谈兵,在一次画展中,有个同事问我:“有黄色和绿色的梅花吗?”,我说:“资料上有,可是我还没见过真的”,其实,我是多么渴望看到真的梅花啊!
来到上海儿子处,有一天,小孙女拉着我说:“奶奶,去看黄花”。我想寒冬腊月那有花啊!好奇地跟着孙女边走边看,原来小区的一家后院墙角真有数枝鲜艳的黄花,仔细端详花瓣,真是腊梅花。又发现楼区有几棵树酷似梅花的枝干,不好意思问别人,怕笑我是乡巴佬。由于太喜欢梅花的缘故,我急不可耐地偷偷折来几枝栽在了三个花盆里,放在阳台上,并在枝干上用粉红色的蜡做了假梅花,犹如真花,特别好看。我天天欣赏、浇水、观察梅枝的变化。
元月下旬天正冷时,我发现梅枝上发出了小花苞,再去看小区的那几棵树上也发出了同样的花苞。在我的耐心等待中,有一盆开了三朵粉红色的梅花,还有几个花苞将要开放,其它两盆从已经发出的花苞判断,有点像白梅和绿梅的梅枝,可能是由于水浇多了吧,遗憾的是花苞慢慢枯萎了。
正月十五,地区开办“元宵游园赏梅活动”,我们带着孩子去参观,先去看现场作画,画的都是梅花,或独自盛开,或含苞待放,水墨淋漓,五彩缤纷,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粉的如霞,好像全出自名家之手。儿媳妇鼓励我也去画一幅,我说:“我学的是纸上谈兵,哪敢在出生于梅林旁边的行家面前献丑”。而后去听“颂梅”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有宋、元、明、清古代诗人的诗词,有毛泽东主席的《咏梅》“风雨送春归……”,有现代文人的诗词,还有不少大、中、小学生的“颂梅”诗歌。诗歌朗诵如同交织成一幅流动的音乐画卷,旋律在空间中悠然飘散,婉转悠扬。它不仅是文字的演绎,更是情感的传递,轻轻触碰着每一个听众的心弦,唤起共鸣,让人们在诗意的海洋中沉醉,感受那份纯粹而深邃的美,也激发了我家三岁孙女的热情,自发地大声背诵起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到了手工编织活动处,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用丝带、尼龙绳、毛线编制的大包小包、花瓶、鞋子等琳琅满目,都有栩栩如生,颜色各异的梅花。

最后去赏真正的梅花,园内的树木以梅为主,园东的梅园和园西的梅苑是赏梅的主要景点。我们随赏梅人群从西向东观赏,红梅枝干苍劲,枝条犹如孙玉德老师所讲的“八字穿插”向上伸长,枝间将要绽开的花苞像珍珠綴满枝条,更有鲜红鲜红的一朵朵小花点缀其中,还有淡粉红的梅花相映成趣,在寒风中竞相开放,真是婀娜多姿,冷冷的寒风吹过,更显得妩媚。尤其是园中的双碧垂枝绿萼梅,枝条苍劲,柔中带刚,花朵白中透绿,以绿萼衬托,素雅芬芳。还有耐看的老庄盆景梅,枝干犹如老龙盘踞,虬曲万状,有的主干已经貌似枯萎,但嫩枝条上却开出一簇簇活色生香的花朵,暗香浮动间飘出丝丝奔放的生命气息。园中的白墙灰瓦,朱阁回廊,与梅树相衬、相配、相映,典雅高贵,古意盎然。四方来游园赏梅的游客熙熙攘攘、翘首梅旁。赏梅的游客中有画家、作家、摄影家、艺术家,人人赞不绝口,他们一会儿站着、一会儿蹲下,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欣赏,围绕着一颗颗梅树流连忘返,我也深深地陶醉在梅树间,连小孙女喊我几声该回家了的声音都没听见。
我多年来渴望见真梅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