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辞陈
记得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街坊上如果有八九十岁的老人离世,在主家答谢前来参加葬礼的宴席上,常常都有这样一个习俗,那就是在散席的时候,人们故意不把碗里的饭菜吃完离席,而是捧着碗,一边吃着碗里的一点儿剩饭剩菜,一边往自己家里走去。很明显是要把这一副碗筷带回家里留用。如果说这是借用的话,这个理由也说不过去,因为从来没有人把碗筷还回去,“借用”的托词不能成立。然而,这种借而不还的行为,也绝对不会引来别人的非议,就像很早就自然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葬礼结束后,主家清点租来的餐具时,碗筷就所剩无几了,主家除了如数支付租金之外,还要按被客人“借”去的碗筷的数量支付相应的货款。尽管如此,主家却毫无怨言,反而为自家有长寿老人为荣,被借用的碗筷越多,他们就越高兴。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好多年。
后来,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我才知道这个习俗形成的缘由,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就是想贴长寿老人的福,把这碗称作“长寿碗”,期盼着家人们用了这副碗筷,也能像那位老人一样长命百岁。
不知过了几多年,也不知道是谁家开了先河,破了这种借而不还的不雅习俗。为了满足客人们的美好愿望,葬礼前就为客人们准备了足够的新的饭碗(没有准备筷子),在客人送礼金的时候,就把一个新碗送给客人,还有一个小红包(当年是一毛纸币,现在是一元纸币),这是吉祥的回礼。如果有哪位客人是从远处开小车来的,还要给客人的车子贴上一小张方形的红纸,就是让客人图个吉利保平安。
这种一心向善的民间习俗,至今还在延续。
(摄于杭州北山街)
作者简介:
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等。所发表的作品均收藏在《双馨文艺》里。欢迎关注、指导。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
编辑:知音识曲
知音识曲文学社“中国经典文学”栏目发布优秀稿件,投稿微信1360645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