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磨轧碾
高廷伦
旧时人们磨面拉糁子都用石磨。石磨是由两个圆石盘做成,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粗的立轴,用铁或木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称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两个茶碗口大小的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随了上扇磨盘的绕轴转动,谷物便均匀地分布在磨膛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下的磨台上。
磨面前,人们先要用磨杠把上扇磨撬起来,有人在下扇磨上摊上要磨的粮食,这叫摊膛。以用麦子磨面为例,磨面人在牙床上放上大笸箩,笸箩内支上木制罗面床子,木制罗面床子上放一罗面箩,把磨台上磨成的粉末用簸箕搓了倒入箩中,磨面人手抓箩沿在木制罗面床子上来回推拉,这叫罗面,细面从箩眼露到笸箩内,这就是面,吃细面就用细箩,吃粗面就用粗箩,箩内剩下的叫面渣子,面渣子还可倒进磨眼内再磨,有时面渣子可连磨三次或四次,最后剩下的面渣子叫麸子。第一次罗下的面是头览子面,是面尖,是麦子的精华部分,蒸出的馒头又细又白,有口劲,又可口好吃,一般人吃不上。以此类推还有二览子面,三览子面,三览子面即是杂有麦麸子皮的面,一股人吃面便是三览子混合面,也叫杂面。
磨面快结束时,人们必须注意磨眼内粮食下漏的情况,磨眼内粮食漏尽,只剩磨膛内的粮食时则必须停磨,否则因磨膛内无粮食而形成上下磨齿互相磨蹭的情况,减少石磨的使用寿命,如是便叫研磨。推完磨后,磨膛内还有剩佘的粮食,人们还要用磨杠把上扇磨撬起来,有人用笤帚把磨膛内剩佘的粮食扫出来,这叫扫膛。如下次还是这家人推磨,则可不费力扫膛,把磨膛内剩佘的粮食暂留在磨膛内,这叫舍膛。如磨的是较好的粮食,如白面和绿豆面之类,为了把白面和绿豆面全部磨下来,则要在磨眼内添加些杂粮或糠麸之类,把好粮食投送下来,这叫投膛。磨眼内粮食下漏的速度决定着磨面的快慢和粗细,为了控制这些,人们在磨面时往往在磨眼内插上一根或几根一尺左右长的木棍、竹筷子、秫桔批之类的东西,这木棍、竹筷子、秫桔批之类的东西,在这里叫做稠。有俗语说:“磨眼里插竹杆,顶天大仇(稠)”就源于此。
旧时民间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石磨,一个中等村也就只有五盘七盘的,而多在富裕人家,多户人家没有石磨,没有石磨的人家要磨面时,先要到有磨人家去问一问,看磨有没有空,定下自己的用磨时间,这叫问磨。磨面时有牛驴人家则用牛驴拉磨,牛驴拉磨时则要用布片将牛驴的眼睛蒙住,这蒙眼睛的布片叫捂眼子,还要用一根木棍一头拴在磨盘眼上,一头系于牛驴的鼻子上,以阻止牛驴吃磨台上的粮食,这一根木棍叫支棍子。磨面时没有牛驴的人家则是用人抱了磨杠推磨,这叫抱磨棍。推磨的方向都是逆时针转,无一例外。
轧碾。因为在民间使用石碾的次数较少,石碾造价较贵,户家几乎都没有石碾,因此石碾系公共设施,一般村上只有-两盘石碾,有些村一盘也没有。石碾大都设在村头、路边、或闲散的园子里,为怕雨淋,都要搭上间简易的小房子,这间简易的小房子叫碾棚。石碾有个直径近两米,厚约20公分到30公分的圆型大石盘,这大石盘叫碾盘。大石盘平放于直径约三米,高约一米的砖土台子上,圆型大石盘中间有个约20公分的圆洞,圆洞栽上一根高约一米的坚实的碾轴木柱。碾盘上有一酷似轧麦场上的石碌碡的大青石做的石磙,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略小,两头有磙眼,在这里叫碾砣子。用木制方型碾挂两边短轴挂于碾砣子两边磙眼上,木制方型碾挂一边有一圆型木环套在碾轴木柱上。石碾上可轧小米糁、玉米糁、高粱糁、豆粕,也可轧棉饼、豆饼,更多的是作碾谷米用。
如要去轧碾,先要到碾棚去看-看有没有人在轧碾,这叫看碾子。如有人正在轧碾,就问一问后边有没有人看下碾子挨号,定下自己的号位和时间。如看碾子时碾盘上有把笤帚放着,这说明有人已经来看过碾子啦,人家要用,自己还得往后挨号。如看碾子时碾盘上是空的,自己就在碾盘上放上一把笤帚,把碾子先占上,这叫占碾。挨上号或占好碾子后,便用大园子、小园子、布袋等盛了粮食,并带上笸箩、簸箕等器具去轧碾。有牛驴的人家则套上牛驴拉碾,没有牛驴的人家则是用人推碾。如是用谷子碾米,也分第一览、第二览、第三览。第一览碾出来的米叫粗米,只脱下了少量谷皮,第二览碾出来的米叫二细米,脱下了大量谷皮,第三览碾出来的米叫细米,已脱下了全部谷皮。每一览米都要用手摇碾米辘辘鼓风车把谷皮吹掉,使米和谷皮分开,分出来的谷皮叫米糠,也叫细糠,俗语说的“半年糠菜半年粮”就是指的这种糠。在打轧谷子时扬出来的谷粒以外细碎谷壳子也叫糠,是粗糠,也叫蒙糠,旧社会过荒年时人们把蒙糠也吃掉,有的人连蒙糠也吃不上,被活活饿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