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内容之一(讲座辑要)
关于泛的内涵,至少有以下12种解读:1.漂浮。2.漫溢,泛滥。 3.浮现、露出,透出。4.广泛;普遍,一般。5,浮而不实,空泛。6,弥漫,向外漫延。7,向上冒出。8,通“覂”,指倾覆,翻车,缺乏,疲乏。9,表示总、全,范畴,整个区域或整个范围。10,泛音。以波长最长的基音为标准,物体各部分产生的音就是泛音。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11,多元、歧义。12,不确定、模糊,混沌。
✦ 近年来,“泛”这个字可谓无孔不入、方兴未艾,颇有些喧嚣的味道了,尤其是在文化艺术界更呈趋之若鹜之势。譬如泛CBD、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泛爱、泛区、泛音、泛宗教、泛服务、泛阅读、泛虚构、泛文艺、泛写作、泛民族、泛化心理学、泛行为、泛审美等,不一而足。从字源上剖析,“泛”有六大基本特征,分别是①无限扩大化;②次生变异性;③赓续性;④多元性;⑤关联性;⑥广泛性。
遗憾的是,当下诗坛许多“诗人”从习诗开始“便错了路头”,落笔处尽是些不痛不痒的文字,既无经世致用神髓,又欠诗艺与格调。照此下去焉能有大出息!
(10)学养、内伤、直觉、情趣、妙悟、神祗。
确切地说,当代汉诗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文化知识的简单翻版。但诗须臾也离不开泛审美文化知识的浸淫。作为诗人,务必要高度重视以下七条不是经验的经验(实际情况肯定远不止这七条)。梳理这几条主要还是为了便于交流。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泛观: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或多或少都是一种无形的捆绑。因此,任何文艺理论绝不能让人呼吸窒息。切记,文艺这个东西是活的尤物,过于死板就不好玩了。
七,包裹着综合学养、人生历练以及艺术创作心理特色的笔下工夫,内容有:元气浸淫力、文本探险力、语词塑形力、诗意架构力、语感表达力、音韵传导力、及物逮捕力、审美续航力等。
诗的语感优劣高下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审美主体的深层心理状态;二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感悟力;三是审美主体先天的艺术禀赋、人文气质、美学经验与整体学养;四是审美主体独特的融直觉、混沌、口语、暗示、张力、具体、悖论于一体且不可言传的语感经验。
(10)精粹纯净的诗性语感。
● 意象:意象是感情 表象(美学家鲍姆加滕语)。由于人的认知活动的深华,尤其是理性介入作用,表象上升为概念,有的则上升为意象。表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情绪流范围,原表象就再也不是原先纯粹的自然物象,它被赋予了某些意义,变为浸润着诗人主体情感的意象,其本身拥有了审美价值。
● 灵境,指涉具有超能、全新、灵悟乃至神祇之境。
四境中,“情”乃诗的根本特征,灵境可遇不可强求。
05◐ 解读五首诗
● 诗人简介: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年一1963年),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出身于商人家庭。坚持使用口语创作作品,诗风清新明快,代表诗集有《地狱里的科拉琴》、《酸葡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获得博林根奖、普利策奖。
▣ 童年点评:
但凡好诗都是诗人孤绝的生命体验,不只呈现及物的深邃内蕴与卓异的潜意识,更高妙的是让受众吮吸到灵境。诗一旦熏染了神祇之光,诗味瞬间凸显。
女人的旁边有个男人
❂ 诗人简介:
保罗·克利自幼爱好文艺,中学时就写过小说作过诗,还是业余小提琴手。20世纪初保罗·克利广游意大利考察文艺复兴艺术,因此他对古典艺术了解甚深。他在对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创立了独特的表达方式,绘画语言以抽象点、线、面为主体,用灵动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突显出音乐的流动感。保罗·克利代表作为《新天使》《死亡与火焰》《入牖的圣灵》等。1940年6月29日,保罗·克利因心脏病发作,在洛迦诺逝世。
▣ 童年点评:
化美为媚为动为象为悟是艺术创作者不可或缺的看家本领,其难就难在这一切都要在放松的心境下完成。先验、经验、学养、艺观及创作心境制约艺术作品的优劣。
我却在雨上行进
❂ 诗人简介:
苗雨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45年,籍贯为辽宁新民。他是中共党员,于1983年毕业于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苗雨泽的军事生涯始于1963年入伍,期间他历任战士、干事,团宣传股股长、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以及黑龙江省军区鸡西军分区政委。他的文学创作始于1985年,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苗雨泽的作品包括诗集《雪色界碑》、《界碑上的阳光》、《阳光正休闲》,以及组诗和诗歌等多部作品。他的作品曾获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征文三等奖、星星诗刊社“中国星星跨世纪诗歌慧眼奖”、《人民日报》江铃杯“我们的时代”征文三等奖、《解放军报》长征杯“军营之歌”征文二等奖、沈阳军区建党70周年征文二等奖等荣誉。
▣ 童年点评: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诗在骨不在格也。”诗是这个尘世最值得记忆的精神奇葩,是基于美学向度上的人类自由精神的涅槃。优秀的诗人往往通过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的艺术直觉、独有的生命体验、卓异的人格魅力与这个精奥浩渺的大千世界亲吻、爱恋。
泛审美文化诗学情、智、象、骨、美、格、神“七字诀”中,最具支撑力的首推“骨”。艺术家搞创作有四条核心原则——立骨、立美、立格、立神。
敢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人
远远宽过飞鸟的翅膀
此句力拔千钧,文约意丰。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巨人正在暴风雨的大海上空激情狂舞。
惟有灵魂打开的人方能谈诗论艺。我想。
下酒
❂ 诗人简介:
夏宇,本名黄庆绮,笔名李格弟、童大龙。1956年生,毕业于台湾艺专影剧科。十九岁开始写诗,是一位发迹甚早的中国女诗人。代表作品:《备忘录》、《Salsa》、《腹语术》等。她最具代表性的短诗《甜蜜的复仇》,曾让许多读诗的与不读诗的人都沉浸在一场腌渍的快乐里。
▣ 童年点评:
诗贵卓尔不群的感悟。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说得好:“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这个众人皆知的道理却被诗人解析到了骨血里。诗题“甜蜜的复仇”乃全诗最靓的诗眼,更是整首诗的引爆点,不然,那个再熟悉不过的业已被流逝的岁月“风干”了的〝影子”,“老的时候”,该如何“下酒“?!
顺便再啰嗦一句:硬抒情比浅抒情更要命。
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 诗人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毕业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中国近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 童年点评:
诗讲究用墨在心,以意遣词。诗人包括受众个体都应培塑独到的艺术感受力与泛审美鉴赏力。这首《相思》,充分地展现出了冰心超凡脱俗的艺术知觉和心理定势。我们细品后不难发觉,诗人诗性语感的靶向性、细腻性、敏感性、内敛性、灵动性、精炼性。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社会、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