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岁月
李立范
题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
我们终将远行,而鲁迅的思想却永远留在这个世界。鲁迅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多少人心中的阅天空!
初春时节,偶然读到陈丹青关于鲁迅的文字,触起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阅读鲁迅的那段岁月。在断断续续回忆和记录而即将成文之时,电脑故障却将那些文字消于无形,现在重写,恐原味不再。
七十年代以后生人离鲁迅已很遥远,而我在那时却开始向他走近。毛主席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化旗手。基于这种最朴素的景仰之情而渴望了解鲁迅,从而阅读鲁迅,亲近鲁迅,进而无限崇拜。我把自己最美好青春时光,投入于鲁迅的阅读中并一生受益。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夜所作的一次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和预演,意义深远。而这方面的文献,汗牛充栋,那时的知识青年没有不知道鲁迅的。早在1917年8月,担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编委的钱玄同向鲁迅约稿,1918年4月便有了《狂人日记》的发表,这是中国新文学革命的标志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由此可知,鲁迅与共产主义的关联,以及与中共思想的、政治的及历史的渊源。《狂人日记》后,小说模样的文章连续发表,1923年和1926年分别由北京新潮社和北新书局先后出版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二)
《呐喊》和《彷徨》名称由来与含义,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是鲁迅思想与文学价值魅力所在,也是一切热爱和尊崇鲁迅的人之动力源泉。
我读《呐喊》《彷徨》,起初,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其中,看《狂人日记》,有些云里雾里,或梦或幻。“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对这句话印象深刻。阿Q呢,这人毛病是,旁人不能说话带“光”带“亮”,自己经常吃亏了很会宽慰自己。我后来才慢慢知道,这叫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交代了自己的出身与经历,尤其是与金心异关于“铁屋子”的讨论,所以“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故将其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他也曾对他的好友许寿裳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当然要推文艺。由此,这个弃医学文、弃官从文的鲁迅,其理想与抱负何须贅言。他自谦他的文学是遵命文学,而后人则认为《呐喊》是鲁迅全部创作的总纲。
《彷徨》收集的是革命低潮期鲁迅创作的11篇小说。反映那一时期社会生态和各色人等的命运及个性,鲁迅的探索或许意在“彷徨”时人们的选择与出路。《彷徨》的封面由鲁迅自己设计,配一木刻,三两个人坐在高的靠背椅上,前方有一颗幽幽的太阳,画面寓意“智慧的痛苦”和彷徨的基调;翻开封面的扉页,作者的题记节选自屈原《离骚》名段:“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示依稀有路,但须探索前行;继而后来在1933年有《题彷徨》一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些大概就是《彷徨》名称的由来吧。张宗刚评鲁迅《彷徨》,先生忧愤深广与时代担当的形象跃然纸上,艺术上“冠杰一代,独步千秋”。
(三)
那时的阅读,我并无计划,内容庞杂而无序。靠午休、节假日及可自由支配时间来阅读。1972年末,部队转移至崇安,几十名新飞行员中唯一选我做了后来成为部队长的陈双全的副驾驶,承担殿后飞行;1975年,完成三种气象任命为机长,除了经验外,技术上已达天花板,而经验则非我之主观努力可以轻易获得。不甘虚度青春的我,更愿意在阅读中度过青春闲暇时光。徜徉书海,聆听书中主人的诉说,享受思想的宁静与澎湃的交响曲,是我的嗜好与那时的选择。室友俊山与我志趣多合,也潜心阅读,一起致力于内修。我俩不参与不围观大伙热衷的扑克牌消遣,有时或会切磋一盘围棋,在黑白对局中,共话少年吴清源的天元棋局;或是运动一番,大汗淋漓,再去冲凉,然后再来阅读。以此种方式来做阅读的调剂,无论春秋寒暑。会丛也常来交流,他性格外向,激昂处常诵鲁迅诗篇,我也会附和一番,吟上几句。
鲁迅诗作收于《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和《集外集拾遗补编》等集本中。1933年,鲁迅听说被捕的丁玲遇害,发表《悼丁君》,末句是:“可怜无女跃高丘”,此句出自屈原“哀高丘之无女”,“女”为道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丘”为高处或山岗,句意为“为高岗上再无有才德的人来高呼呐喊而悲哀”。毛泽东的战友肖楚女的名字,也同出屈原此意。伟大的爱国者,心灵相通和追寻的力量,总可以穿越历史时空,于此可见一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喜怒哀乐,一目了然。敌友亲疏,泾渭分明。他从无矫情与做作,文如其人,言行如一,表里如一。流传于世的他的照片,凝重的脸色与深邃的目光,是他内心世界的全部写照。恨他的人,如坐针毡,敬他的人,为他赴死。我在交错阅读鲁迅小说、诗作、杂文过程中,渐悟到他的小说的曲笔,诗作的表白,杂文的犀利,还有他对篆刻的聚精会神以及对碑帖的精研,给予我苍白青春及个性涂抹些许异于飞行员的色彩,启发我对于现世的思考与独特的观察视角,呈现给我别样世界。也于无声处,加于我一种责任。我的天空,已然不是飞行员意识中和视线所及的天空,而是更阔大更深邃而蔚蓝及悲悯的一种。
(四)
我也先后去读过《中国小说史略》和《两地书》。前者是一本专著,对中国小说发展史,做了精彩的勾勒,述而不作,评而惊人。虽然刘勰有《文心雕龙》,金圣叹有评《水浒》、《西厢记》,然而,在历史纵向上,鲁迅专一于小说史研究,贡献同样前无古人。他在涉及《红楼梦》时说,煤油大王那知捡煤渣老太婆的心酸,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这说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及其价值取向。我阅读此书的收获是,除知道中国小说发展梗概外,一生懂得并牢记“膝盖的价值”。这是“威武不能屈”的儒家价值观的隐晦表达。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仅作为小说的大作手,还翻译外国小说等作品30余部,鲁迅最有资格和条件完成《中国小说史》学术研究,但他加了一个“略”字,顿感他学术襟怀的阔大、谦和与君子之风。
1926年,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正义斗争而被民国政府追捕,被迫先后赴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1925至1929年,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135封,编辑而成《两地书》出版。这是一部恋人书信录,却看不到卿卿我我。首先,他俩称兄道弟,相互称呼让人大开眼界;其次,内容方面分三部分,早期通信以学生运动内容为多,接着以相互关心工作出路及工作环境为主,后期以日常生活起居方面,表示关切。二人有师生之谊,也有仰望与欣赏之意。他们之间纯真情爱,令我惊异与感叹。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他们纯碎的灵魂、追求与向往,绝不掩饰。我想,鲁迅在礼教与爱情、世俗与道义之间的挣扎及抉择,在那些貌似处于道德高地的人们看来,一定有我不会恭维的判断。正处青年婚恋期的我,从这里粗晓婚恋应追求的境界与高雅情趣。后来的1977年夏季,我因要寄还异地认识不足满月、后来成为我妻子的人几本书籍,而我用了“章良鹏”的署名,竟然酿就一幕荒唐无稽的悲剧。多么苍凉而又滑稽的年代!可以推论,那一类自以为处在道德高地的人们,内心是一定不会认同鲁迅的爱情观的。
(五)
人生是场马拉松。1977年对我而言,不过是人生的中场。阅读还在继续,内容已然不同。但我依然感激那段岁月。我能在那样偏僻的崇安小城,几乎阅读了那时可能看到的鲁迅作品。我也有幸阅读了其他品类的书籍,让我的阅读广度与深度有了一些拓展,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并潜移默化融入在我生命中。
有些选择,是渐远的青春时代就注定了的。1985年,我在思考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时,最初是想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中开题,但我的阅读量毕竟有限,不知从何处下手。踌躇时,阿Q从我的脑海中涌现,我决意写一篇《阿Q与唐吉坷德形象比较》。多年前的那些阅读并非多余,谁会料想数年后,那些不经意的阅读竟然派上用场。那些已经发黄的手稿,虽然难掩我文学初步的稚嫩,但却是我思想迁徙与前行的缩影。内里有我微弱的声音,在那变革的时代,有责任也喊一声,因为不仅有我的切身经历这种生活积累,也亲眼看到写了《中国到何处去》而入狱的初中生杨小凯,贡献年轻头颅的遇罗克,展示美丽喉咙的张志新。作为中国人,此时应该有自己的态度,做看客,无异于自己羞辱自己。但我无意、无力、更无资格擎起鲁迅的旗帜,胡风、冯雪峰辈也擎不住,何况在下呼?然而我的良心与良知却由这面旗帜之光所激发与指引,这是确然的。正如罗素所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弱势者的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这,也正是鲁迅所教导和所期待的。于是,我去做这个于我十分吃力而又不得讨好的事情,而一心只对自己的内心负责。一如一滴水珠击于时代之石之上,断然不会有什么声响,即便如此,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可能有后来水珠继续击石,从而有石穿的某一天的希望出现。
现实生活中,自己偶尔分不清自己是阿Q还是老唐,因为自己也曾当过一二回“改革者”。而这篇论文,我每每读来,会在苦笑中湿润双眼。此文与其是写文学人物、献给时代,不如说是写自己、献给自己的。后来,不想此文获得鼓励的评价,也结束了我与鲁迅灵魂的一次短暂邂逅。从此,我走上人生的另一条小道:一场马拉松运动,我擅长的:我曾经是田径场上但却在早前被褫夺决赛权的优秀赛手。
(六)
在阅读鲁迅日记时由此看到,许多热血青年,得到他的关怀和热情提携。丁玲,柔石,胡也频,萧红,萧军,胡风,端木蕻良等。他营救他的学生陈赓从上饶出狱,他接收和保存烈士方志敏和瞿秋白的遗物与文稿。鲁迅的名望和凛然之气,无论怎样的血腥暴政都无法加害于他。故人们有难求助于他,他也主动伸出援手。因为鲁迅,人们才能读到《可爱的中国》,以及瞿秋白文集与《多余的话》,1935年鲁迅亲自编辑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96年,梁衡以6年心血之作《觅渡觅渡渡何处》发表,让瞿秋白这个书生领袖的精神世界得到公正的揭示并赢得人民的崇敬。以至于这篇散文载入中学课本。由此可证,鲁迅思想的境界、光芒与烛见,超越时代。
读鲁迅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冯雪峰。他,1927年入党,1929年,年仅26岁的他奉中共中央委托,联系鲁迅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党团书记。鲁迅服膺的是中共,也对青年才俊冯雪峰刮目相看。后来,冯雪峰到了瑞金,参加了长征。1936年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返回上海并负责文艺工作,而与周扬结怨。又与博古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不合,负气回到故乡埋头写作。不幸被捕入狱两年,出狱后仍旧继续写作。解放后,历任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负责人。因胡风、丁玲问题,冯雪峰先后打为右派,开除党籍。冯雪峰是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和鲁迅全集的编辑。2003年,在光明日报读到《百年雪峰》,回忆并纪念冯雪峰,令人震撼与动容。我们能安静地阅读鲁迅,竟与冯雪峰如此相关。
解构并理顺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至关重要。在一贯性中找必然,在必然性中找偶然。冯雪峰被剥夺一切之后,唯一可以做的事便是审阅鲁迅全集文稿。在这一点上,党还真的用对了人。我以为,冯雪峰作为鲁迅的学生与战友,前者的命运与后者的影响相关,这是必然的。如果不相关,则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还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是,那些追随鲁迅的人,建国后命运多有不堪;而反对和攻击鲁迅的人如狄克却身为中央常委兼副总理。历史是如此的“有情”和“无情”,各种人物最终由时间拭去历史的风尘,复原其本来面貌,接受历史X光的验证与透视,并分类归入历史的不同标本系列。
感恩磅礴时代给予我竞力社会的机会。
(七)
鲁迅的杂文,共十三集。一是话题广泛,二是意藴深刻,三是文字辛辣,四是形式多样。这些,在篇幅有限情况下,不便展开。只依稀记得那时阅读鲁迅杂文的个别片段,鲁迅杂文多数在我是看不懂的。好在有许多的注释,涉及许多人与事,谁是敌我友,多有交待。
鲁迅的杂文读多了,慢慢地知道去多读几遍序与跋,由此去体悟他的杂文集的集名所寄寓和包含的深意。也更愿意花多一些时间来揣摩、体会一些杂文集集名的意蕴与意义。比如,带有“且介亭”三字的杂文集有三本,分别叫《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933年鲁迅搬入上海大陆新村九号,今山阴路132弄,这是一个以内山完造书店职工的名义租来的居所,是一个离租界很近的地方。那个时代,这个地方,中国的统治势力无权干涉。而鲁迅在此地期间写的杂文,命名为“且介亭”,取自租与界的各一半,体现“国破山河在”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种真切写照。为了基本的生存安全,为了他的使命不被中断和打扰,只能在此“且介亭”里,用他的笔作韧性的战斗。
除了面对黑暗势力的明枪,他也常常需要面对来自身后自己营垒发出的“乱箭”。费厄泼赖,鲁迅就曽说过“应当缓行”,他在表明:不分黑白一味地宽容并不可取。就像当今,如果对左的路线、思想与思潮,不加批判、分析、梳理,不辨是非曲直,谓之“往前看”,如此包容,也就是掩饰错误。在我们这个民族进化过程中,在时代变迁或激烈震荡之时,做过头是经常发生的。清醒者不被围攻绞杀而罕见。左,总随不同环境、气候,以救世主的身份,以种种革命或冠冕堂皇的名义出现,来危害社会,包括政党、军队和国家。个人更无法避免陷入如此深淵。国家层面对此有过深度剖析与批判,但在基层却缺乏广泛而有深度的思想洗澡:清洗。
我对左的面目相当敏感,不特是曾被左所伤害而有经验,而是阅读鲁迅所获得的。在人生的江上,不仅仅是惯看秋月春风、潮起潮落,也见多了百态,历尽炎凉。
(八)
苍蝇得附骐骥之尾而至千里。我能行走至人生的今天,并非个人微不足道的进取精神,而是青年时代在那个不起眼的小城岁月,鲁迅思想之光,不仅钙化着我的精神人格,也照亮了我未来之路,让我的青春在自己的历史天空划出一道如流星般的弧线而嘎然谢幕,并带着一丝书卷气缠绕在军人血性中走向中年及壮年,扫除所遇的迷茫而顽强前行,收获平淡而又平淡的一种人生。所以,我心中的神与英雄:惟毛惟周。每忆及此,无论历经怎样的惆怅与欣喜,依然感觉那个遥远岁月的余温。
谨以此文纪念那个小城——崇安及我的青葱岁月,并借此感激那个山东籍馆长和伴读的室友,还有不因我爱读书而未加上“莫须有”罪名的领导。感恩伟大时代对我的容忍与大度,并给予我的机会。
丁酉年中秋于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