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走长征路
引领社区红色价值观
乔建忠
浦东新区塘桥街道东方居委的邓玉平是一名退休历史教师,在塘桥生活了20多年,她对这片热土怀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她退休后受聘为塘桥街道和东方居民区离退休干部理事会理事、塘桥街道五老先锋宣讲团讲师、塘桥社区党校教师、浦东新区关工委红色辅导员、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她为传播长征精神、引领社区红色价值观 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
一、为了完成父亲的夙愿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在南京玄武湖畔。她的父亲邓志云,一个12岁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拉着她的手,对她说:“我看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就想起长征路上的那些老战友。1935年,长征途中,在四川阿坝的松潘草地上,我陷入了沼泽,人慢慢下沉,觉得要完了,这时一位红军班长赶过来,把我拉了上来。我得救了,但那位班长却陷了下去,生命永远留在了草地上。遗憾的是,救我的这位班长名字都不知道。你一定要代我重走长征路,缅怀红军战士。革命成功了,但我们不能忘了他们。”
父亲动情的讲述,深深打动了邓玉平,她立志要完成父亲的夙愿。为了圆父亲这个星下的梦,从2004年7月10日早晨8点起程,我开始重走长征路,连续走了14年,行程10万余公里。她靠一根拐杖 ,在茫茫人海中寻访了302位老红军,其中女红军46位,开国将军28位,祭扫了无数座红军烈士墓,拍摄了10多箱记录老红军影像的录像带,记下了35本访问日记,共计100多万字。
前行的路上,荆棘丛生,险象相随。途经川西北松潘草地,我也遇到了当年父亲一样的险情。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袭来,衣服被打湿,大风刮得人站立不稳。更可怕的是他们一行人迷路了。一条小河,来回走了两次。天色渐渐暗了,草地的温度也快速下降。恶劣的天气,严重透支的体力,让我们一行人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地。正在这节骨眼上,她一不小心滑入沼泽,泥浆没到了膝盖,她如同当年父亲那样,一点一点往下沉。队友们焦急万分,轮番使劲,才将她拉了上来。苍天不负有心人。正当大家走投无路之际,突然,一匹骏马倏忽而至。不仅带来了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还带来了让众人绝处逢生的希望与喜悦。大家被送到安全地带后,她与队友相拥而泣。
一路上,她不忘初心使命,见缝插针,努力宣传长征精神。她为各地学生和群众作长征主题演讲300多场,听众达75800多人。她给大家讲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外人看来,重走长征路,并且重走了十次长征路确实是一段“神奇”的经历。她却说这只是完成了父亲的一个夙愿。她更愿意把自己视为一条连接老红军和年轻学子的纽带。“老一辈走了,小一辈还太小,我希望成为一条纽带,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邓玉平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
钟书学校给师生讲长征的故事
二、让红军精神闪耀社区
“老一辈走了,小一辈还太小,我希望成为一条纽带,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宣讲有共鸣
长征归来话长征。邓玉平把重走长征路收集到的资料作为素材,开设了《仰望党旗》《眺望长征》等讲座。这些年来,为街道居民区、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九支队,以及社会各界作长征红色讲座380多场。
2011年8月,她退休后,作为塘桥社区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当‘六大员’”活动中教育后代辅导员的代表,她在塘桥社区进行了“闪闪红星耀社区”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激励教育年轻一代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学好知识,报效祖国,她深入社区和学校,开设了《走进长征》历史选修课,举办《今日长征》系列讲座27场,参与人数达10000多人。她还将长征经历精心汇集成文,《长征路上血脉情》一文被“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收录,为广大学子带去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正能量”。她作词的歌曲《想你啊!红军妈妈》,将红军的故事以歌曲的形式在社区广泛流传。
2012年5月,在塘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举办了“追寻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邓玉平重走长征路纪实图片展”。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展览,又深入各居民区、社区学校、联建单位、部队等进行巡展,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接待参观者达7000余人。结合图片展,在塘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举办了“追忆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主题征文比赛,吸引了各年龄段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共收到自小学至高中各年龄层征文72篇,《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十几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闪闪红星耀社区”主题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她演讲时与实物展示相结合,为小朋友和前来陪同的家长,展示我自己亲手制作的红军八角帽、编织的草鞋、当年红军在长征路上吃的青稞干粮。特别是她给小学生们展示了一面写满老红军亲自签名和盖满邮戳的红旗,现场所有的人都深深震撼了。这一面红旗,仿佛把现场所有的人带上了那条悲壮而伟大的征途;仿佛带进了90年前的那个峥嵘岁月,带进了茫茫的雪山草地;每个人的灵魂都真实触碰感受到了长征那伟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7月17日,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邓玉平在塘桥街道东方居委给小学生讲了五位小红军的故事。他们分别是:王全英,14岁参加红军,脚趾冻掉在雪山上。张敏,11岁参加红军。向轩,7岁参加红军,身上有26处伤。苏力,7岁参加红军。王志明,14岁参加红军,直罗镇战斗中,手指被打断。这些小红军有的参加革命时,年龄没有听讲座的小朋友大,许多小朋友被小红军的精彩故事深深打动。有一位名叫悦宁的小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听了邓奶奶生动的演讲、看了珍贵的实物红军老照片和红旗,我深深被打动了。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吃尽了人间苦,受尽了人间累,不怕牺牲,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他们。”
会后,小朋友们拿着红旗争着与与邓玉平合影,戴一下红军帽、穿一下红军鞋、品尝一下青稞干粮,当一回红军小战士,从小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2018年5月,邓玉平获评浦东新区最感人的“情景式”优秀党课、2023年9月,浦东新区党员教育党课优秀师,2020年8月,她代表塘桥街道,获得首届上海全民国防教育知识大赛暨红色故事会决赛一等奖。
形式多样传精神。
2019年11月22日,塘桥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红色展厅举行《追寻长征印迹——邓玉平重走长征路见闻》展览,汇集了邓玉平和队友沿途拍摄的200余张照片,以红军旧址、红军标语、红军足迹等串联,是长征亲历者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革命风云激荡的历史见证,它所蕴涵的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可以给后人带来思想启迪。展览启动仪式上,她亲身讲述,希望与全体党员共勉:“要问工作苦不苦,看看长征两万五;要问工作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听着绘声绘色的讲述,看着详实的一幅幅图片,现场的党员群众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牢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
2012年5月,邓玉平在街道党群中心策划下,开展了“闪闪红星耀社区”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在塘桥社区文化中心,举办《追寻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纪实图片展》、2019年11月,举办《追寻长征印迹——邓玉平重走长征路见闻》展览,参观者2万余人。之后,图片展送到居民区、学校和部队巡回展出,又在上海图书馆展出。2019年9月,举办青少年长征主题征文比赛,收到征文72篇,评出获奖文章。红色宣讲讲稿分期登在《温馨塘桥》报上。用拜访老红军的资料,创作情景剧《旗帜》,在社区演出。
邓玉平还有幸担任街道入党誓词领誓人,每一次举手握拳领誓,都是信仰和承诺。不忘初心,勤恳务实,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
人们记住了邓玉平演讲故事中的一个个红军战士,也记住了邓玉平这个名字,她被媒体誉为“长征精神代言人”,2014年,邓玉平获得塘桥街道“荣誉集结榜”先进个人,2020年8月,她荣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还担任上海红军后代联谊会会长。
90年前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尽,连最坚固的石头上留下的弹痕也已渐渐抹平。然而,在长征精神的感染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跋涉雄关漫道,迎着那如海苍山和如血残阳,赓续红色血脉。
盛夏。浦东的夜晚,微风吹佛着邓玉平的清瘦的面颊。她抬头仰望,群星闪烁,她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红军战士在向她招手。
作者简介:乔建忠,系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杂文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报告文学《星火罗宵》杂文专著《桑榆春晖》。